毛羅修士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毛羅修士環形山(Fra Mauro)是月球正面知海東北側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殘跡,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十五世紀威尼斯共和國天主教修士毛羅修士,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毛羅修士環形山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
阿波羅14號着陸點靠近圖像邊緣的中上方
坐標6°04′S 16°58′W / 6.06°S 16.97°W / -6.06; -16.97
直徑96.76公里
深度2.848公里
余經日出時17°
命名來源毛羅修士

描述

 
毛羅修士環形山的周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阿波羅16號拍攝的斜視圖
 
毛羅修士環形山位置圖

該隕坑西北瀕臨島海、南側與邦普朗環形山帕里隕石坑相接壤[2]。其中心月面坐標6°04′S 16°58′W / 6.06°S 16.97°W / -6.06; -16.97,直徑96.76公里[3],深度2.848公里[4]

毛羅修士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幾乎已完全損毀,其中北、東二側已撞毀消失,只有南側、東南和東北側遺存部分殘壁,並構成了一些低矮、嶙峋的山脊,其餘部分幾乎與周邊地形混成一體。南側與邦普朗環形山和帕里隕石坑共有的坑壁略微內凹,殘存的坑壁最高約為700米。碗狀的坑底已被玄武岩熔岩覆蓋,表面顯示有許多小撞擊坑。從南側壁穿入的帕里月溪一路向北,將坑底一分為二。坑底中心處坐落了小衛星坑「毛羅修士 E」。坑外及坑底部分區域覆蓋有雨海盆地形成時所拋出岩石形成的角礫岩

 
阿波羅14號登月艙降落區

毛羅修士環形山的北部,是原定阿波羅13號飛船的着陸點,但後來因飛行期間服務艙中的一隻貯氧瓶發生爆炸而被迫放棄,之後乘員安全返回了地球

1971年2月5日,阿波羅14號登月艙心大星(Antares/天蠍座α星)成功降落在毛羅修士環形山以北40公里處,月面坐標3°38′43″S 17°28′17″W / 3.64530°S 17.47136°W / -3.64530; -17.47136太空人艾倫·謝潑德艾德加·迪恩·米切爾採集了雨海盆地撞擊形成時沉積在此的角礫岩樣本,並將它們帶回了地球,這種粗糙的噴發物覆蓋的地層也稱為毛羅修士地層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毛羅修士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LAC-76 區域圖
毛羅修士 緯度 經度 直徑
A 5.47° S 20.96° W 9.29 公里
B 4.03° S 21.70° W 6.96 公里
C 5.45° S 21.69° W 5.92 公里
D 4.82° S 17.62° W 4.46 公里
E 6.00° S 16.83° W 3.42 公里
F 6.73° S 16.97° W 3.07 公里
G 2.21° S 16.33° W 5.67 公里
H 4.15° S 15.58° W 5.61 公里
J 2.62° S 18.65° W 3.28 公里
K 2.54° S 16.80° W 6.08 公里
N 5.35° S 16.46° W 3.18 公里
P 5.44° S 16.54° W 2.95 公里
R 2.27° S 15.60° W 3.80 公里
T 2.06° S 19.41° W 2.50 公里
W 1.33° S 16.83° W 3.70 公里
X 4.47° S 17.33° W 19.65 公里
Y 4.11° S 16.74° W 3.45 公里
Z 3.81° S 14.66° W 4.75 公里

參引資料

  1.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Fra Mauro on LAC-76 map. (PDF).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13).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