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網溪別墅
永和網溪別墅,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永和區、新店溪畔的宅第,為畫家楊三郎父親楊仲佐所建,是日治時期知名的賞菊地點,之後作楊三郎住所與畫室,原先因道路拓寬時規劃拆除,1998年獲得保留,列市定古蹟。
永和網溪別墅 | |
---|---|
位置 | 新北市永和區博愛街7號 25°00′58″N 121°31′01″E / 25.016039°N 121.516860°E |
建成時間 | 日治臺灣大正八年(1919年) |
官方名稱 | 永和網溪別墅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
評定時間 | 1998年9月3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歷史
日治時期賞花景點
日治時期,新店溪畔螢橋地區為日本人鍾愛的水岸休憩區,茶館、料理亭,如紀州庵、川屋敷、新茶屋、清涼亭等料理亭[1]。而河畔的龜崙蘭溪洲早年是一望無際的田園,昔日在埔地種植薰茶泮香所用的黃槴花[2]。
居住於大加臘堀仔頭的楊仲佐於1919年來到龜崙蘭溪洲建立別墅[2],總面積達五千多坪[3][4]。建築構造本體屋頂為木桁架鋪日式黑瓦,牆面為清水磚,外牆洗石子及水泥粉光裝飾[4]。宅第名稱是因建在龜崙蘭溪洲的網尾寮,故有此名[5]。
楊仲佐在此網溪別墅栽種菊花千餘株,依《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曾創下單日五千人次參觀的紀錄,就連總督府和臺北州的諸多官員也是座上貴客[6]。別墅背對新店溪,月夜泛舟其中,水面浩渺,順流高歌,故以「網溪泛月」成為中和八景[註 1]之一[7]。民間相傳裕仁皇太子1923年臺灣行啟,曾到網溪別墅觀賞菊花,並有感於中和庄交通不便,因而採納了楊仲佐的建立川端橋建議,不過依據依據當時裕仁的逐日行程,並無造訪網溪別墅的紀錄[6]。
改作楊三郎畫室
台灣戰後時期,地址是台北縣永和市博愛街七號[8]。於1947年、1981、1991年皆有整修[4]。
楊三郎與妻子許玉燕、兒子楊星朗原先住在淡水[9]。夫妻搬到網溪別墅後,在二樓建築參考歐洲建築風格與形式的畫室,如加裝假壁爐、單斜屋頂[4]。採光是以北面大片幾乎整面落地窗戶、南面小窗戶方式,讓自然光從南北透入室內[10]。此種設計是避免畫作遭日光直曬而變質,其後楊三郎半生重要作品都在此完成[8]。像楊三郎曾在此替舞者打扮的蔡瑞月作畫[11]。
許玉燕回憶,以前從畫室窗戶望出去新店溪畔沙洲、台北市對岸螢橋國小歷歷在目[11]。1953年,永和修築堤防後,美景不再[7]。佔地面積也縮小到五百多坪[3][4]。由於菊蘭培植不易,楊三郎改增種梅花、白櫻等樹木[3]。
列為古蹟保存
1955年都市計劃,規劃一條八公尺寬的道路將網溪別墅一分為二[12][13]。1991年7月25日,網溪別墅旁的楊三郎美術館落成時,楊三郎正在住院,並擔心當地道路要拓寬,畫室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4]。楊三郎去世後,住在此宅的許玉燕依然慣於日復一日擺上兩份餐具[15]。儘管市長林德福表示任內不會拆除,但她仍擔心一旦自己撒手後,依然可能面臨被拆除命運[12][16]。
1997年初,民進黨和甄藏國際藝術公司合作,以藝術品募款,部分捐助彭婉如基金[17]。民進黨在與許玉燕洽談拍賣楊三郎畫作時,發現她的憂心,遂於當年1月30日發起搶救宅第活動[8]。1998年9月3日,台北縣政府公告,網溪別墅核定為三級古蹟[18]。
林德福擔任永和市長任內,將全長四百公尺的博愛街打造成藝術街,力邀多名藝術家進駐、全盛時期有十幾名藝術家設店,包括陶藝、聲樂、繪畫等,每個月由不同藝術家訂定不同主題的藝術月,還有復興商工的學生在街頭素描、福和國中、永和國中等學校的國樂、管弦樂團演出,相當熱鬧[19]。網溪別墅列入藝術街計劃中,縣府聘雕塑家浮雕圍牆,使之成為藝術街中的一景[20]。
2003年4月11日,網溪別墅展開修復,總工程費為新台幣兩千兩百萬元,包括全區防蟲防蟻防腐、木結構抽換補強、牆面結構體整修、屋瓦恢復日本瓦原貌、機電與庭園景觀整理等[21]。此次修繕工程經縣府文化局發包興建,由黃天浩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施工[4]。整修沒有找熟悉網溪別墅的人士參與,以致溝通有困難,像一批當年參觀別墅菊園的政商名流、名人雅士,留下書法、圖畫等墨寶的等簽名、留言簿,本來差一點就要當垃圾丟掉,被畫家胡復金及時發現留下[10]。園中八十多年歷史的雞腳蘭、鐵樹,整修時被挖掉,引起許玉燕大罵,後來才又補種幾棵白櫻[3]。許玉燕也抗議原先公公楊仲佐收藏的佛跳牆甕、牡丹釉面花瓶,還有大批瓷碗瓷匙,在此次修復中不見、或破壞[10]。
2003年12月11日,網溪別墅古蹟修復工程落成啟用[10]。地區並從住宅區變更都計地目,改為美術館使用[4]。2014年7月,地主與建商合作,提案申請古蹟跨區容移,將容積移轉到林口特定區,興建三棟六到七層的建築,於2015年1月通過[22]。
博愛街的藝術區政策未延續,至2015年報導時人潮衰減,楊三郎美術館也非全週開放[19]。
備註
- ^ 「中和八景」命名時,永和尚未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因此當時均通稱為中和。
參考
- ^ 林佳儀. 紀州庵 從料理亭到文學森林. 聯合報. 2012-02-18 (中文(臺灣)).
- ^ 2.0 2.1 高燈立. 文史工作室巡禮--龜崙蘭文史工作室 探索永和歷史. 人間福報. 2005-08-18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李文輝. 網溪別墅梅花盛開. 中國時報. 2004-02-25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4.3 4.4 4.5 4.6 李文輝. 網溪別墅 見證大師藝史. 中國時報. 2003-12-12 (中文(臺灣)).
- ^ 林郁姍. 《小檔案》古蹟網溪別墅 泛月美景聞名. 自由時報. 2015-02-01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臺灣)).
- ^ 6.0 6.1 宋彥陞.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名列臺北市十大危橋之首的中正橋,為何能從待拆之身蛻變為歷史建築?. 自由時報. 2018-06-07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中文(臺灣)).
- ^ 7.0 7.1 黃俊銘. 人氣建物 報你知. 中國時報. 2005-07-25 (中文(臺灣)).
- ^ 8.0 8.1 8.2 張伯順. 搶救楊三郎畫室 立委將辦公聽會 施明德等人還準備推動保護藝術資產相關法案. 聯合報. 1997-01-31 (中文(臺灣)).
- ^ 謝錦芳. 勇妻闖關救夫 連乾2桌威士忌. 中國時報. 2010-01-31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10.3 李文輝. 楊三郎畫室不見了?. 中國時報. 2003-12-26 (中文(臺灣)).
- ^ 11.0 11.1 劉峻谷. 網溪別墅流洩楊三郎的生命之光. 聯合報. 1999-02-24 (中文(臺灣)).
- ^ 12.0 12.1 熊宜敬. 政治與藝術 南國春深.北窗畏寒 從搶救楊三郎畫室到民進黨募款拍賣會. 經濟日報. 1997-02-16 (中文(臺灣)).
- ^ 賴素鈴. 楊三郎畫室 圍牆以內列為古蹟. 民生報. 1997-07-09 (中文(臺灣)).
- ^ 李玉玲. 楊三郎美館 今正式落成. 聯合晚報. 1991-07-25 (中文(臺灣)).
- ^ 賴素鈴. 擺上兩份餐具 彷彿他還沒走 楊三郎逝世已四年 回憶兜上許玉燕心頭 偌大的房舍顯得格外空蕩. 民生報. 1999-05-06 (中文(臺灣)).
- ^ 賴素玲. 楊三郎北窗畫室 許玉燕隱憂深遠. 民生報. 1997-01-31 (中文(臺灣)).
- ^ 擁抱台灣募款拍賣會 部分捐助彭婉如基金. 民生報. 1997-01-31 (中文(臺灣)).
- ^ 吳啟綜. 台北縣新增六處三級古蹟 楊三郎畫家入列. 民生報. 1998-09-04 (中文(臺灣)).
- ^ 19.0 19.1 林郁姍. 永和文藝復興 盼造博愛街新貌. 自由時報. 2015-02-01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中文(臺灣)).
- ^ 劉峻谷. 楊三郎故居 列三級古蹟 遺孀許玉燕為這塊台灣現代美術重要發源地之一終得保存 喜不自勝. 聯合報. 1998-09-04 (中文(臺灣)).
- ^ 唐榮麗. 配合永和網溪別墅古蹟修復 楊三郎美術館 休館. 中國時報. 2003-04-09 (中文(臺灣)).
- ^ 祁容玉. 全市第2例 跨區容積移轉 永和古蹟過關. 聯合報. 2015-01-1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