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本勝
江本勝(1943年7月22日—2014年10月17日)[1]是一位日本作家、商人,發表過有關水能根據外界的信息來辨別美醜善惡,從而影響水分子結晶的說法。他根據他挑出來的一些照片中,認為水結晶的美醜與水「聽到的」詞語及音樂有關。但一般被視為偽科學。
江本勝 | |
---|---|
出生 | 大日本帝國神奈川縣橫濱市 | 1943年7月22日
逝世 | 2014年10月17日 | (71歲)
職業 | 作家、商人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江本勝 |
假名 | えもと まさる |
平文式羅馬字 | Emoto Masaru |
著作
自1994年起,江本勝開始在冷凍室中以高速攝影的方式來拍攝和觀察水結晶。於1999年開始,江本勝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其中有中譯本的包括《來自水的信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幸福的真義,水知道》與《水知道答案——水承繼宇宙的資訊》等。在這些著作中,江本勝指出若對水播放古典交響樂,就會產生美麗的水結晶;但播放他不喜歡的搖滾樂,結晶就會變得醜陋,他認為:水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資訊的能力。
相關研究
美國超心理學家Dean Radin曾與江本勝合作兩次,進行有關遠距意念對水結晶影響的實驗。兩次實驗方式極為相近,大致上為數百或數千名參與者[2]在江本帶領下一同禱告約5分鐘,跨洋傳送正向意念給位在加州實驗機構內的市售瓶裝水[2][3],之後再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瓶裝水運送至日本進行冷凍與拍照作業。最後交由志願者對照片中冰晶的美感進行評分(第二次實驗另外增加使用軟件辨識的項目)。
第二次試驗是第一次試驗的反覆論證實驗。Radin跟江本發表首次研究後遭批評實驗設計不嚴謹,未交代詳細實驗設計與操作方法。相較之下第二次發表的論文在實驗設計與細節描述上都較前次更加詳細。兩次實驗分別採用雙盲與三盲設計,結果分別於2006與2008年由Dean Radin掛名第一作者發表(江本勝為共同作者)[4][5]。這兩份研究結果皆支持「人的意念可影響水的結晶」之假說。
但第二次的研究仍存有問題。Radin的第二次研究較第一次多增設了第二組對照組。該組瓶裝水結冰後的照片所得到美感分數甚至稍微高於被設定為接受正面能量的操作組,明顯不符合實驗假說,但此數據在論文中被以「並非此實驗最主要的比較項目」為由,被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另外,在論文中另一段也針對這一數據提到,由於是人為操作的實驗,所以無法完全阻隔實驗人員的意念對實驗品的影響。就此來看,Radin第二次研究的論文仍然有選擇性解釋結果的疑慮,並且不具備一個科學假說應有的可否證性。
批評與反對意見
2006年4月美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中,羅伯特·馬修的文章指出江本勝是選擇性地在數百張結晶照片中專門挑出美麗或醜陋的結晶,以引證自己的觀點。
現代科學認為,溫度和濕度是決定水結晶形態和形狀的最重要兩個因素。
日本女子大學現代社會學部教授與法政大學生命科學部環境應用化學科教授左卷健男在2007年出版《水什麼也不知道》(水はなんにも知らないよ)認為江本勝是在宣傳偽科學。
江本勝本人的說法
江本勝在『AERA』的訪問中曾表示《水からの伝言》這本書「是屬於科幻,或是詩」,而且「這是個故事(而不是科學)。」[6]。
江本勝也曾於自己部落格回答讀者提問時寫到,由於自己的研究室與設備都十分原始簡陋,所以他所做的「並不是能稱做科學的程度,而是藝術或是科幻作品的程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由真正的科學家作出科學上的證明。」[7]
書籍
單著
- 波動時代への序幕 秘められた數値への挑戦 1992年。サンロード。
- 波動の人間學 1994年。ビジネス社。
- 波動の真理 人間・地球・自然の未來のために 1994年。PHP研究所。
- 波動と水と生命と 意識革命で未來が見える 1995。PHP研究所。
- 波動革命 "新たな科學思考"が人類と地球を救う 1995年。PHP研究所。
- 波動の幸福論 最先端科學が生み出す新しい哲學 1996年。PHP研究所。
- 波動學のすすめ 新世紀思考への意識革命 1996年。PHP研究所。
- 波動とは何か 科學と心の共鳴エネルギー 1996年。PHP研究所。
- 甦る潛在記憶 新しい自分を求めて 1997年。PHP研究所。
- 水からの伝言 世界初!!水の氷結結晶寫真集 今日も水にありがとう 1999年。波動教育社。(《來自水的信息》)
- 水は語る Water,it tells us precious things 2000年。成星出版。
- 水は答えを知っている その結晶にこめられたメッセージ 2001年。サンマーク出版。
- 水は答えを知っている2 2003年。サンマーク出版。
- 水は語る 魂をうつしだす結晶の真実 2003年。講談社。
- 結晶物語 水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2003年。サンマーク出版。
- 水の「真」力 心と體のウォーター・ヒーリング 2003年。講談社。
- 水が伝える愛のかたち 2003年。徳間書店。
- 水と音楽癒しのメッセージ(DVDブック) 2004年。講談社。
- 水は音楽を聴いている 2004年。三笠書房。
- 水と音楽のことば(CD付) 2004年。學習研究社。
- 水と音楽のおくりもの(CD付) 2004年。學習研究社。
合著
- 菅原明子『波動の食品學』1995年。高輪出版社。
- ラビ・バトラ(著)、呉春美(訳)『宇宙意識と波動 困難な時代の幸福の哲學』1995年。PHP研究所
- 村津和正『波動と歯臓の世界』2002年。KOS九州口腔健康科學センター。
商業活動
江本勝擁有一家生產淨水器產品的公司,其產品瓶裝水 Indigo water 8盎司(大約四分之一千克)一瓶,售價35美元。江本勝稱這種水幾近完美。
江本勝還是日本IHM集團(IHMグループ)創始人,該集團的產品是基於「波動理論」的儀器。
延伸閱讀
- Sheridan, Patricia. Masaru Emoto. Pittsburgh Post-Gazette. September 26, 2005 [200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Zander, Carly. Global Water Guru Considers Research Center in Big Bear, Says the Native Voices Foundation. Send2Press. October 13, 2005 [2007-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6).
參考文獻
- ^ 株式會社I.H.M.の「お知らせ・新着情報」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23.(PDF)、Face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4年10月18日閲覧
- ^ 2.0 2.1 第一次實驗的會場位於日本,參與人數約2000人。第二次實驗進行會場位於德國與奧地利,分三場於不同時間進行,參與人數加總亦約為2000人。
- ^ 在傳送意念之前,研究單位事先使用google earth說明研究機構與會場的相對位置,展示水瓶在研究室內的照片,並說明研究進行的方式與目的。
- ^ Radin, Dean; Hayssen, Gail; —; Kizu, T. Double-Blind Test of the Effects of Distant Intention on Water Crystal Formation. Explore. September 2006, 2 (5): 408–11 [2015-05-27]. doi:10.1016/j.explore.2006.06.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 ^ Radin, Dean; Lund, Nancy; —; Kizu, T, Effects of distant intention on water crystal formation: A triple-blind replication (PDF), 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2008, 22 (4): 481–93 [2015-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2-06)
- ^ 「江本勝氏に直撃インタビュー」『AERA』2005年12月5日號
- ^ 2007年10月23日(火) 読者からの質問6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年5月24日,.
外部連結
- College Research Review of Emoto's Work @ www.is-masaru-emoto-for-real.com
- Emoto's personal web 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moto's section of the web site of the movie What the #$*! Do We Kno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ternational Water For Life Found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Criticisms of Emoto's work, by chemist Stephen Low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James Randi's 1 million dollar challen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hysicist Bob Park writes about water scam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ary Greenberg, a biomedical researcher and artist with patents for microscopes, challenges Emoto to explain why his work has not been peer review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