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潛,全稱洞穴潛水,是指在充滿或部分充滿水的洞穴中進行的潛水活動。它可以作為一種極限運動,也可以用來探索被淹沒的洞穴以進行科學調查,或者為了尋找和救援因種種原因失聯的潛水員。根據洞潛潛水環境的不同,洞潛所需要的設備包含於自由潛水和表面潛水[1]所採用的裝備之中,但是幾乎所有的洞潛都採用了水肺裝備,通常採用了像側掛式水肺或者背掛式水肺這樣特殊的外掛裝置。休閒性質的洞穴潛水因為其在多數潛水期間無法達到水面並伴隨着減壓問題而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技術潛水[2]

洞潛者在俄羅斯瓦德湖(Vad Lake)

在英國,洞穴潛水是從當地更常見的洞穴探險中發展而來的。而在美國,它的起源與休閒水肺潛水密切相關。 與洞穴探險和水肺潛水相比,洞穴潛水的實踐者相對較少。 這部分是由於所需的專業設備和特殊技巧,部分是由於特定環境導致的高潛在風險。

儘管存在着不小的風險,但洞潛依然因提供了原始與未知的自然環境和較高難度的潛水挑戰,吸引着潛水員、探洞者和洞穴學家們。水下洞穴包含了多元化的地貌特徵,並且可能有從未在其他地區發現的生物的存在。

過程

洞穴潛水的過程與其他類型的潛水的過程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們不同於開放水域潛水的流程,主要是強調航行路線的規劃、氣體的管理、在有限空間內的操作,而且在大部分潛水的時間內,潛水員因為空間的限制很難直接上升到水面。

由於大多數洞穴潛水都是在不可以自由浮出水面以呼吸新鮮空氣的環境中進行的,因此在呼吸氣體耗盡之前找到出路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必須通過在潛水隊和洞穴外使用連續的路線標記 [3],以及對氧氣供應進行認真的規劃和監測來確保。路線標記使用了兩種基本類型的準則:永久線和臨時線。永久線路可包括一條從入口/出口附近開始的主線,以及側線或支線,並指示最近出口的方向。臨時線路則包括勘探線和跳線。

減壓過程通常要求洞潛者無論進出洞穴均需要依照非常嚴格的規定和精確制定的路徑,並且可以合理地期望找到任何設備,例如在離開洞穴的路徑上臨時存放的氧氣瓶。 在一些洞穴中,沿着潛水路線的洞穴深度的變化將限制減壓深度,因此每一次洞潛應量身定製包括所需要的氣體以及下潛時間表在內的詳盡規劃。

所需技術

大多數開放水域的潛水技能同樣適用於洞穴潛水,但是還有針對特定環境和所選設備的其他技能。

  • 良好的浮力控制,頂級中性浮力和蛙鞋踢動技術有助於保持淤泥沉積區域的可見性。
  • 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利用導航逃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安全應急技能。洞潛所需的線路管理技能包括使用捲軸進行鋪設和恢復距離線,綁紮,使用跳線跨越間隙或在淤塞條件下找到丟失的引導繩,確定沿着路線的方向離開洞穴,以及處理路線中斷的技巧。
  • 處理氣體的供應問題的應急技能。在密閉空間和低能見度甚至黑暗環境中的任何問題都會變得異常複雜。

洞潛訓練

洞潛訓練包括設備選擇和裝備,路線指引的規範和技術,氣體管理,通信技術,推進技術,緊急情況的應對和心理教育。潛水員培訓也強調風險管理和洞穴保護倫理的重要性。大多數培訓系統更深入的洞潛訓練和洞潛資格的認證。

  • 洞穴訓練涵蓋了進入被水湮沒的環境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訓通常包括氣體的規劃,適用於許多洞穴中的粉質環境所需的推進技術,捲軸和鋪設和回收以及通信技術。一旦被認證為洞穴潛水員,潛水員可以與洞穴或洞穴認證的」夥伴」進行洞穴潛水,並繼續進行洞潛訓練。[4]
  • 洞潛訓練理論的介紹建立在洞潛訓練期間學到的技術的基礎之上,包括穿越洞穴區域並利用許多洞穴中存在已久的標記辨識路線的能力。 一旦獲得洞潛認證資格,潛水員可以進一步深入洞穴,一般可以潛入單個氧氣瓶1/3容量所能到達的距離,或者在獲得基本洞穴認證的情況下,是1/6的氣體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 一個剛入門的洞穴潛水員通常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複雜的導航。
  • 進階洞潛訓練是從入門到完全認證的過渡,包括從永久性引導繩深入洞穴以及對洞穴中業已存在的側線的一定限度的探索。 培訓涵蓋較為長遠的複雜潛水計劃和減壓程序。一旦潛水員獲得認證,則可以進一步深入洞穴,通常受到雙氧氣瓶三分之一距離的限制。在潛水期間,潛水員也可以進行單跳或間隙潛水。進階潛水員通常有一年時間完成洞潛訓練或必須重複進階階段。[4]
  • 完整的洞潛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的最後一級,包括從永久性主線和側線深入洞穴系統,並可以使用減壓等手段來延長在洞穴系統中進行複雜潛水活動的時間。[4]

風險

洞潛包含的諸多危險使得它成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與潛在風險的極限運動之一。洞潛是一種封閉式潛水,這意味着在緊急情況下,由於洞穴在物理空間上的限制,潛水員不能直接游泳到水面,所以只能夠原路返回。深入洞穴系統的路線可能困難重重並且大多的出口路線遙不可及,需要潛水員具有足夠的呼吸氣體來進行旅程。除此之外,洞潛的潛水深度也可能很深,會導致潛在的潛水風險。

洞穴內的可見度可以從完全通透變化到極低,甚至完全不可見,在一次潛水中可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一個極端。 雖然洞穴潛水所下潛的深度對光線並不是那麼敏感,潛水員也不會超出自然光透入水的深度(通常不超過200英尺(60米),穿透距離不超過100英尺(30米)),但真正的洞潛可能要穿越數千英尺的水體和洞穴,其中的黑暗程度迫使人必須使用人造光源,否則將陷入的一片漆黑的環境。洞穴中通常含有沙子,泥土,粘土,淤泥或其他沉積物,可以在幾秒鐘內使水下能見度大幅度降低。

洞穴中存在着強大的水流。 大多數洞穴的入口在地面上以虹吸管的形式出現。 泉流出涌動的水流,水從土壤之上流出,流過陸地表面。 虹吸則發生在吸引水流的地方,例如,地上河同時也在地下流淌。 一些洞穴結構非常複雜,有許多帶有流出水流的通道,也有許多帶有流入水流的通道。 如果水流異常洶湧,它們可能會給潛水員帶來嚴重的麻煩。

洞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運動之一。[5] 這種看法可能被誇大了,因為大多數在洞穴中喪生的潛水員要麼沒有經過專門培訓,要麼所攜帶的設備不足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5] 一些洞穴潛水員認為:依照經驗來說,恰恰因為洞潛所需要的不菲的訓練和設備成本,洞潛實際在統計上比休閒潛水更安全[5] ,但這種見解缺乏統計上的證據。[5]

並沒有可靠的全球數據庫曾經列出過所有洞穴潛水的死亡事故。 然而,那些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數據統計表明,在遵循公認的規範和協議並且使用洞穴潛水社區認可的設備配置的條件下,極少數潛水員因洞潛而喪命。[5] 而其中非常罕見的例外致死情況通常由(環境等)異常情況引起。[5]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的潛水形式。 但毫無疑問,能力、良好的準備和適當的設備可降低所有危險活動的風險。

安全

 
一個洞穴潛水員使用捲軸鋪設進入洞穴的引導繩
 
裝備着側掛式水肺的潛水員沿着引導繩洞潛

這裏有五條安全洞潛的一般規則,它們都已深入人心,並被大多數洞穴潛水員所接受。這些理念改編自Sheck Exley於1979年出版的《基本洞穴潛水:生存藍圖》之中,並得到了普遍認可[5]。在這本書中,Exley如實記錄了洞潛發生過的事故,並跟蹤分析了每一個導致事故的因素。儘管每次發生個別事故的情況都很獨特,但Exley發現每個事故中至少有一個主要因素是其中之一。 這種分解事故報告並找到其中常見原因的技術現在稱為」事故分析」,並在入門洞穴潛水課程中講授。 Exley概述了許多洞穴潛水的規則,但今天這五個是最受認可的:

  • 訓練:注重安全的洞穴潛水員不會做超出他們的訓練範圍的冒險。[5] 洞穴潛水通常分階段進行,每個後續階段都關注洞穴潛水中更複雜的方面。 每個階段的訓練都旨在增長洞潛者的經驗,以使其能力足以滿足更複雜的訓練。 洞潛死亡事故的事故分析表明:在浸沒於水中的緊急情況下,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而徒有理論訓練是明顯不夠的。通過系統地實踐來獲取經驗,潛水員可以培養信心,運動技能和反應能力,保持冷靜,並在緊急情況下採取適當的應急行動避險。 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沒有經驗的潛水員比經驗豐富的潛水員更容易感到手忙腳亂。
  • 引導繩英語guide line: 洞潛者會首先選擇一處位於開放水域的固定點作為起點,潛水隊的領路人會鋪設一條連接自己和起點的引導繩。[5]這條線會在隨後會指引洞潛者直接潛入洞穴之中。[6] 領路人會精益求精地確認引導繩的鬆緊程度保持在較好的水平[6],不會讓同伴誤入歧途。其他洞潛者會沿引導繩逐漸深入,一旦發生危險,就可以輕易攀附於引導繩之上。如果泥沙遮蔽了洞穴,洞潛者可以通過這根線返回洞穴的入口。[6] 許多未經訓練,未經認證的潛水員不使用引導繩就冒險嘗試去征服洞穴,這是發生致命事故最常見的原因。[5]
  • 深度的原則:氣體的消耗、氮醉的風險和減壓的任務隨着深度的增加不斷變大。由於潛水對身體的高負荷和洞潛危險環境的雙重疊加,氮醉對洞潛者身體的影響會更為猛烈。洞穴潛水員不被建議潛入超過計劃深度、超出設備適用範圍和使用呼吸氣體極限的深度。潛水員應明辨開放水域的水深和洞穴深度之間的實際差異。下潛深度過大是造成許多訓練有素的潛水員失足的重要原因之一。[5]
  • 呼吸氣體的管理: 呼吸氣體的供應必須支持潛水員能到達出口水域。 呼吸氣體的管理有幾種策略。 最常見的方法是」三分法」,其中三分之一的氣體用於進入探險,三分之一用於離開洞穴,三分之一用於在緊急情況下支持另一位團隊成員。[7] 「三分法」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但並不是盡善盡美的。 英國的做法是堅持三分法,但更加強調相獨立的空氣供應系統之間的」平衡」,這樣某一氣體供應的完全損失仍可以使潛水員有足夠的氣體安全返回。 三分法不允許增加空氣消耗,因為空氣系統的損失可能導致壓力。 潛水員之間的不同水肺尺寸也不能統一運用三分法,還是應該為每次潛水計算足夠的儲備。[8] 英國的做法是假設每個潛水員都是完全獨立的,就像在自己家中的水池中一樣,他們遇到困難時沒有人會出現協助解決問題。所以大多數英美的潛水員都獨自進行洞潛。」三分法」的理論非常適用於潛入佛羅里達的洞穴——這些洞穴具有極富衝擊力的湍流,這有助於減少退出時的空氣消耗。在流出的水流稀少的洞穴系統中,保留多於比三分法要求的氣體體積數是明智的選擇。[9]
  • 照明: 每個洞穴潛水員應至少有三個獨立的光源。[5] 一個是主要的光源,提供常規續航。另外兩個是備用燈,一般採用低功率光源,因為它們不肩負着探索的任務。 每盞燈的燃燒時間至少應該能支撐潛水的計劃時間。 如果任何潛水員的照明系統失效,使他們的工作燈少於三個,則協議要求潛水隊的所有成員立即掉頭離開洞穴。

洞潛者應當銘記這個簡短精悍的句子: "The Good Divers Always Live" (training,guide,depth,air,light).[10]

近年來,在核查了涉及單人潛水、帶領潛水新手潛水、洞穴錄像或攝影、複雜洞穴潛水和大群洞穴潛水等發生的事故後發現:新的科技和方法促進了洞潛的發展和安全性的提高。隨着技術潛水理論與科技的發展,洞潛的風險在穩定降低。例如——使用混合氣體作為底部氣體,將 高氧氣體用於減壓的過程,從而大大降低了事故發生的機率。

洞穴潛水需要各種特殊的流程,而沒有正確應用這些程序的潛水員可能會使團隊面對着極高的風險。 洞穴潛水社區努力向公眾宣傳他們進入充滿水的洞穴時所承擔的風險。 帶有死神像的警告標誌已被放置在美國許多受歡迎的洞穴的入口內,其他一些警告標誌被放置在附近的停車場和當地的潛水商店。[11]

世界各地的許多洞潛地包含在開放式水域之中,這些水域也是流行的潛水地點。這裏的管理者會盡力阻止未經訓練的潛水員冒險進入洞穴系統。在洞穴潛水社區的支持下,許多這些場地對缺乏洞穴訓練的潛水員實施」禁光規則」 - 他們可能不會隨身攜帶任何燈光進入水中。 在洞穴潛水社區的支持下,許多這些場地對缺乏洞穴訓練的潛水員實施」禁光規則」 - 他們不被允許隨身攜帶任何燈光進入水中。[12] 一個人就算忽視距離洞穴的入口(和日光)有多遠,也可以較容易地探索一個有光的水下洞穴;這個規則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論:沒有光線,潛水員不會冒險超越日光。

在洞穴潛水的早期階段,分析表明,90%的事故發生於」沒有」訓練過的洞穴潛水員身上; 從2000年以來的趨勢已經逆轉到80%的涉及訓練有素的洞穴潛水員。 現代洞穴潛水員的能力和現有技術使潛水員能夠遠遠超越傳統的訓練限制並擴展實際探索的範圍。隨之而來的使洞穴潛水事故的增加,2011年每年平均2.5人死亡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兩倍。2012年,死亡人數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的20人以上。

作為對2010年以後死亡人數激增的回應,新創辦的國際潛水研究和探索組織(International Div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rganization)通過每年舉辦的」洞穴潛水員安全會議」,列出全球每年發生的事故,促進社區討論和事故分析,以」提高對洞潛當前安全狀況的認識」。[13]

裝備

 
潛水員正在通過一個狹小的通道
 
洞潛使用的路標箭頭

洞穴潛水員使用的設備多種多樣,涵蓋從標準的休閒潛水配置到更加專業和複雜的裝備。這些設備使得洞潛者可以在密閉空間中更自由的移動,擴展下潛的深度和時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透過更深遠的距離。還有,在塵埃激盪或者漆黑一片的環境中必不可少的導航工具。

在洞穴潛水中比在開放水域潛水中更常用到的潛水配置包括單個或成雙的水肺,側裝吊帶,吊索氣瓶,循環呼吸器以及背板和翼索。 Bill Stone設計並使用環氧複合材料罐探測墨西哥的SanAgustín和Sistema Huautla洞穴,以減少通過乾燥路段和垂直通道時所背負的重量[14][15]

對水肺的更高超的使用技巧是:讓它們沉積在潛水路線的底部,在潛入深處的時候被拾取使用。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潛水員在潛入洞穴在線路上將它們暫時丟棄以便在離開時取回。

洞穴潛水的最高危之處就是迷失在洞穴里。使用引導繩是降低這一風險的標準做法。引導繩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隨着下潛和離開而鋪設和回收。永久支線可以在支線的起點和主線上的最近點之間留有間隙。

路標箭頭用於指示最近的出口,路標足跡則用於標識一條引導繩已經被一支隊伍所佔用。

淤泥螺釘是短小的剛性管(通常是塑料),一端有尖端,另一端有凹槽,可以用於固定引導繩。當沒有合適的可以栓接引導繩的點時,可將其釘入淤泥或碎屑中。

潛水推進器有時可以通過減少潛水員的工作負荷來擴大探險範圍,並允許在洞穴的開闊區域中更快地行進。潛水推進器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出現故障,洞潛者可能被困在深不可測的洞穴之中。

潛水燈是關鍵的安全設備,因為深淵的內部暗無天日。每個潛水員通常攜帶主燈和至少一個備用燈。建議應該至少使用三盞燈[5]。主燈能在計劃潛水時間內保持閃亮,備用燈也應如此[5]

地區差異

洞潛的社區是高度全球化的,部分原因在於其高度專業化的性質,導致每個地區只有極少數的參與者。 洞穴潛水所採用的練習地點因地區差異而不同。

一些細微的區別如使用浮動聚丙烯引導繩。美國的大多數洞穴潛水員都不願意使用任何類型的漂浮引導繩,而6毫米尼龍線在英國是常態,並且經常錨定在石頭,鉛塊或任何需要的東西上,這些尼龍引導繩不會附着泥漿和淤泥。在歐洲大陸,典型的是較薄但略微漂浮的線。 某些地方的洞潛可能與世界其他地區有所區分,因為這些洞穴需要專門的技術去探索。

世界各地的標誌和警告也各不相同。 例如,警告標誌在英國很少見。

世界洞潛聖地

 
美國佛羅里達州孔雀泉州立公園洞穴系統(Peacock Springs Cave System)的入口

非洲

南非

  • Boesmansgat英語Boesmansgat是一個位於北開普省最大潛入深度潛入282.6米的滲穴
  • Wondergat(不止一個洞穴,構成了一個小型洞穴系統)
  • Komati Springs是一座浸沒於水下的礦井

津巴布韋

  • Chinhoyi Caves

亞洲

菲律賓

帕沃德水下洞穴(Pawod Underwater Cave)位於麥克坦島英語Mactan Island, 於2001年被Alfonso Amores博士於離菲律賓中央宿霧島不遠處發現。這一發現為那些無力承擔前往佛羅里達昂貴航線的當地人打開了洞潛的大門。 2012年,Jake Miranda,Alfonso Amores博士和Bernil H. Gastardo創立了菲律賓洞穴潛水員(組織)(FCD)[16]隨後的勘探發現了一系列淡水洞穴,如宿霧島的Casili, Balamban和在棉蘭老島廣袤的北部地區希納圖安(Hinatuan, Surigao del Sur)的魔法河(Enchanted River Underwater Cave)。此後,棉蘭老島的幾個洞穴相繼被發現並進行了探索– Bababu Lake (Dinagat Island(迪納加特島)), Pamutuanan Cave (Lianga, Surigao del Sur)和 Campomento Cave (Lanuza, Surigao del Sur).

西帝汶和印度尼西亞

東努沙登加拉省的省會古邦附近,不少浸沒在淡水中的洞穴星羅棋佈在這一西帝汶的重要城市周邊。其中至少有兩個已經被人們命名: Gua OehaniGua Kristal[17][18]截至1999年,來這裏潛水並不需要持有潛水認證。 但是,想要潛入這裏至少需要具備 CDAA所要求的高級潛水技能。[19]

中國

中國廣西、雲南、貴州等省的卡斯特地貌都極有利於洞穴的發育,並因此而孕育了豐富的地下水文風貌。目前發現的長度大於80公里的地下河有10條,並伴隨着成百上千的未知洞穴、天窗、」飛來湖」等景觀。 但廣西等地可供下潛洞穴同時也具有水流量較大、流速快,洞穴深度較深、結構複雜,探洞環境較為嚴苛的特徵。

近年來南寧的紅軍洞、日月洞,柳州的仙人洞,都安的一系列洞穴系統[20]都吸引着大批潛水愛好者前去一探究竟。

澳大利亞

 
洞潛者在皮克尼尼池(Piccaninnie Ponds)

澳大利亞有許多浸水的洞穴和滲穴, 但大多數澳大利亞的洞潛者都有着海洋潛水的背景,這點和英國尤為不同。

CDAA(Cave Div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主要的洞穴潛水組織,負責許多地點的洞穴潛水管理。 在石灰岩海岸以及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的一些地點和納拉伯(Nullarbor)的所有洞穴潛水都要求潛水員成為CDAA的成員,無論潛水者是遊客還是曾經擁有過培訓和認證經歷的成員。 許多其他組織也參加澳大利亞境內的洞穴潛水活動。 2005年成立的澳大利亞洞穴學聯合會洞穴潛水小組(Australian Speleological Federation Cave Diving Group)負責協調在澳大利亞各地進行的勘探和測繪的項目。 [21]

澳大利亞的主要洞潛地點可以參考CDAA的官方網站:CDAA Rated Dive Sites.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內雷奧洞觀察上方的出口
 
撒丁島的Bue Marino洞

歐洲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位於比哈奇市的Una國家公園包括Una河谷,是洞穴學研究探險的熱門地點。 由於該地區位於兩個大型岩溶系統末端之間的位置:Plješivica和Grmeč,河流中有大量的淺水源和大量的水下洞穴[22]。 到目前為止,已經登記了10個大型洞穴,其中只有5個已被部分探索[23] 。探索過Klokot Spring的最大下潛深度已經達到了104.5米(343英尺),儘管該洞的底部尚未被觸及。 另一個洞穴已被探索了150米(490英尺),業已成為是洞穴潛水員訓練的理想目的地。

意大利

撒丁島的西北方, 波爾圖孔蒂灣的近鄰, 阿爾蓋羅的轄界之中, 有着超過300個水上於水下的洞穴,其中30個規模較大,其餘的體量較小。

斯洛文尼亞

普雷紹夫左近的Slovak Opal礦井有着大約22 km的隧道和最大150m的潛深。


挪威

位於挪威拉納的Jordbrugrotta(也稱 Pluragrotta)是北歐最深的的洞穴[24]。洞穴潛水員經常造訪這個斯堪的納維亞最廣為人知的洞潛地點。 拉納其他大約200個洞穴大多不適合潛水,由於當地大多數岩石是花崗岩和大理石,因此洞穴的形成受到限制。這附近還有另一處下潛場所Litjåga[25]。來訪的洞穴潛水員發生過多起死亡和受傷案例,但鑑於極高的人氣,這裏的事故發生率還是維持在正常水平。其中許多洞穴的通道是石灰岩被Plura河腐蝕出的孔洞[26] [24] 。和其他地區相比,北歐可以下潛的洞穴具有的顯著優點是大多具有良好的能見度[27]

其他歐洲國家

捷克、匈牙利、冰島也都有深邃神秘的洞穴等待着人們前去一探究竟。


南美

巴哈馬

大巴哈馬島的洞穴包含一個巨大的水下洞穴,整個大巴哈馬島和周圍的海床、洞穴和淹沒的隧道,宛若巨大的水下迷宮。洞穴中並不顯得生機盎然,除了四處亂跑的灰鯛魚真正定居在洞穴中的居民包括一種盲洞魚(blind cave fish)和雷鬼( remipedia ),當然,這些原住民不會對洞穴潛水員造成任何威脅。

巴哈馬的洞穴是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形成的。 由於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水都以冰川的形式存在,這導致了海平面下降了數百英尺,大部分被水覆蓋巴哈馬河岸,當時都高而乾燥。落在多孔石灰岩上的雨水緩慢地濾過,在海平面形成一個透鏡,在那裏它接觸海洋中密集的鹽水,滲透到海綿狀的石灰岩中。 界面處的水是酸性的,足以溶解掉石灰石並形成洞穴。然後,隨着更多的冰形成,海平面進一步下降,洞穴變得乾燥,數千年來雨水滴落在天花板上,形成了鬼斧神工的石筍水晶林。最後,當冰融化並且海平面上升時,這些洞穴成為了海洋的領土。


墨西哥

Yucatán Peninsula(尤卡坦半島)

儘管整個墨西哥地區的喀斯特地貌賦予了各個地區極大的發現洞潛聖地的可能,但墨西哥的大部分洞潛目的地都在尤卡坦半島。雖然尤卡坦半島的有數千個深坑,但半島眾所周知的浸水洞穴網絡基本上僅限於10公里寬的加勒比海岸線。金塔納羅州(Quintana Roo)從坎昆(Cancún)向南延伸到圖盧姆市(Tulum Municipality)和西安卡安生物圈保護區(the Sian Ka'an Biosphere Reserve).除此之外,在的西北海岸也探索發現了一些短小的水下洞穴。

在尤卡坦半島,任何可以到達地下水體的地面開口稱為cenote。洞穴系統在水下形成正常的洞穴,但在過去的低海平麵條件形成的上部充滿了空氣。在這種滲流或充氣狀態下,形成了大量的沉積物。由於海平面上升也抬高了地下水位,洞穴和滲流洞穴被重新整修和激活。因此,這些洞穴是千奇百怪的,在地下水位的變化過程中經歷了不止一個形成循環。 全球有許多物種豐富的沿海洞穴系統,其中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島(馬略卡島,梅諾卡島),巴哈馬群島,百慕達群島,古巴等等。

 
進入Dos Ojos的入口

尤卡坦半島的水下洞穴非常脆弱。如果潛水員不小心破壞了地表,洞穴自身不具備恢復如初的能力,因此必須積極採用保護洞穴的潛水技術。

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個洞穴潛水員從美國飛往尤卡坦半島,金塔納羅奧,探索諸如Carwash,Naharon和Maya Blue等地區,以及墨西哥中部,里約曼特等中興河流和Zacaton等水下洞穴。

20世紀90年代初,科蘇梅爾島上發現了諸如Aereolito等水下洞穴,最終被確定為世界第五大水下洞穴。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尤卡坦半島中部發現了大量的深坑,如Sabak Ha和Utzil,以及Chacdzinikche,Dzibilchaltun和Kankirixche等深洞,後來陸續被探索和繪製。尤卡坦州中部的這些深洞依然未被探明,因為尤卡坦州許多地方人跡罕至,而深潛需要潛水技術和高端潛水設備的支持。直到本世紀初時,閉路循環呼吸器才被用來探索這些洞穴。

到20世紀90年代末,已經發現距離加勒比海岸5.8公里的Dos Ojos洞穴系統中的坑,到2008年已潛入119米深處。那時,成熟而穩定的技術潛水和設備和變得司空見慣。

到了千禧年之際,當時最長的水下洞穴系統,奧克斯貝爾哈洞穴被洞穴潛水探險家探明,他們的共同努力和信息技術的加入大大便利了他們的發現。在探索過程中使用手持GPS技術以及航空和衛星圖像進行偵察變得很普遍。改進的循環呼吸器和潛水推進器(DPV)等新技術可用於更長時間的滲透潛水。截至2013年1月,奧克斯貝爾哈洞穴已經探明了42公里的水下通道。

人們還在繼續積極探索這些龐大神秘的洞穴。大多數洞穴潛水探險現在是以」迷你項目」的形式進行的,持續1到7天,每年可以進行多次。他們採取着一種」從家到洞穴」的探險方式,甚至驅車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探險地。

從2006年開始,一些裝備有大型探索和繪製洞穴的系統的無人駕駛潛水器已被用於探秘這戲曲折幽深的通道。探索獲得的數據表明——長220公里的 Sac Actun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已知連通水下洞穴系統。

金塔納羅州洞穴調查(QRSS)發佈了許多洞穴地圖和洞穴的最新統計數據。

美國

 
美國寶石洞的剖面圖

Central and Northern Florida(佛羅里達半島的中北部)

美國最大,最活躍的洞穴潛水社區位於佛羅里達州中北部。北佛羅里達含水層通過許多泉水匯聚地下水,每個泉水都提供了潛入水層迷宮般洞穴系統的入口。這些高流速的地下河導致佛羅里達洞穴潛水員開發出探測它們的特殊技術,因為有些洞穴水流極其洶湧,不可能在其中游泳。

美國最著名的水下洞穴系統,是位於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附近的Leon Sinks洞穴系統,有兩個相互連接的通道和水系,橫跨兩個縣(Leon和Wakulla)。儘管其他個人和團體,如美國深洞潛水隊,曾經探索過Wakulla Springs的部分地區。這個深水洞穴的成功,與一個開創性的項目Woodville Karst Plain Project(WKPP)密不可分。

在美國,一個深水下洞穴是Weeki Wachee Spring。由於其強勁的外流,潛水員一直無法突破第一級下潛深度。直到2007年,乾旱條件降低了外流河流的流速,使喀斯特水下研究的潛水員能夠穿透到400英尺(120米)的深度。目前在美國已知最深的水下洞穴,截至2013年是位於德克薩斯州西部的Phantom Springs洞穴。Phantom Springs充滿水的洞穴通道中可以探索到462英尺(141米)。

佛羅里達洞穴的地質由較為年輕的石灰岩形成,孔隙度適中。地質考察表明,被淹沒的佛羅里達洞穴一脈相承,即使在過去的低海平面時期也充滿了水。在同一水平面的洞穴,一般是只具有有限數量的側通道,不經常形成T型的分叉。佛羅里達州的洞穴潛水員通常會在探索側通道時使用跳線將主線與輔助線連接起來,以保持行進線路的連續性。

參考文獻

  1. ^ Surface-supplied diving - Wikipedia. [201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8). 
  2. ^ Technical diving - Wikipedia. [201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3. ^ Matt. Cave diving – Line protocols. protecblog.com.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4. ^ 4.0 4.1 4.2 Staff. Training Programs Becoming a certified cave diver.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 Cave Diving Section.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Exley, Sheck. Basic Cave Diving: A Blueprint for Survival.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 Cave Diving Section. 1977. ISBN 99946-633-7-2. 
  6. ^ 6.0 6.1 6.2 Devos, Fred; Le Maillot, Chris; Riordan, Daniel. Introduction to Guideline Procedures – Part 2: Methods (pdf). DIRquest (Global Underwater Explorers英語Global Underwater Explorers). 2004, 5 (4)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30). 
  7. ^ Bozanic, JE. AAUS Standards for Scientific Diving Operations in Cave and Cavern Environments: A Proposal.. In: SF Norton (ed). Diving for Science...1997. 1997,.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Underwater Sciences (17th Annual Scientific Diving Symposium) [200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8. ^ Mount, Tom. 11: Dive Planning. Mount, Tom; Dituri, Joseph (編). Exploration and Mixed Gas Diving Encyclopedia 1st. Miami Shores, Flori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itrox Divers. August 2008: 113–158. ISBN 978-0-915539-10-9. 
  9. ^ Gurr, Kevin; Mount, Tom. 12: Gas management for rebreathers. Mount, Tom; Dituri, Joseph (編). Exploration and Mixed Gas Diving Encyclopedia 1st. Miami Shores, Flori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itrox Divers. August 2008: 159–164. ISBN 978-0-915539-10-9. 
  10. ^ Nick Lewis. Dark Water: The Cave Diver's Mnemonic-'The Good Divers Always Live': Training, Guide Lines, Depth, Air, Lights-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eparation as Well as Specialist Gear for Those Taking Part in What Can Be an Extremely Dangerous Sport. Nick Lewis Describes What's Involved. Geographical.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11. ^ Florida State Warning Sign (GIF).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NSS sign」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12. ^ Dive Rules – Ginnie Springs. Ginnie Springs.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9). 
  13. ^ AAP, Accident Analysis Project. International Diving Research & Exploration Organization. 2015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14. ^ Stone, WC. Design of fully redundant autonomous life support systems.. In: Mitchell, CT (eds.) Diving for Science 86.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Underwater Sciences Sixth Annual Scientific Diving Symposium. (American Academy of Underwater Sciences英語American Academy of Underwater Sciences). 1986 [2016-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15. ^ History of Stone Aerospace. [2016-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16. ^ Filipino Cave Divers.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17. ^ Lengs, B. Cave Diving – Indonesian Style. Guidelines (Cave Div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March 1996, (57). 
  18. ^ Cowan, D. 1998 West Timor Cave Diving Trip. Guidelines (Cave Div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March 2001, (75): 9–12. 
  19. ^ Cowan, D. 1998 West Timor Cave Diving Trip. Guidelines (Cave Div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March 2001, (75): 11. 
  20. ^ 中國新聞網. 洞穴潜水爱好者胜地:都安 被潜水改变的小县城_新闻频道_中华网. 2017-11-03 10:11:57 [201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21. ^ Staff. Cave Diving. Administration – Commission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n Speleological Federation. [201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6). 
  22. ^ Diving. Nacionalni park Una.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1). 
  23. ^ Diving. Una Aquarius River Adventures.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24. ^ 24.0 24.1 Kalkenberg, Lars-Petter. Verdens dypeste sumpgrotte. NRK Nordland. 2013-12-03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挪威語). 
  25. ^ Arctic cave diving – TEKDiveUSA. 2016-01-20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TEKDiveUSA」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6. ^ Nousiainen, Anu. Deep. 由Aleksi Teivainen翻譯. dynamic.hs.fi.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27. ^ Kiviranta, Varpu. Jordbrugrotta on pohjoismaisten luolasukeltajien suosikki – luolaston syvän osan vaarat tunnetaan. yle.fi. 2014-02-07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芬蘭語). 

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