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炎(1067年—1133年),一名[1]玉父江南東路建昌(今屬江西永修)人,祖籍潤州丹陽(今江蘇[2]江西詩派詩人。

生平

洪民師進士出身,曾任石州(今山西離石縣)司戶參軍,其母乃黃庭堅之妹。[3]英宗治平四年(1067)生於書香門第,父母皆早亡,[4]幼時由祖母文成縣君李氏啟蒙,[5]與兄洪朋洪芻,弟洪羽[6]等人並稱「豫章四洪」。[7]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畢漸榜進士,[8]授穀城縣令,坐元祐曲學罷去,復知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累遷郢州太守、拜著作郎[9]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下,「南州一炬火」,逃難到龍潭(今江蘇省句容縣西北),輾轉流漓至江南西路[10]紹興二年十月,授官秘書少監[11]紹興三年正月,官中書舍人[12]晚年以徽猷閣待制提舉台州崇道觀,宋高宗紹興三年卒。[13]

評價

洪炎詩歌瀟灑落拓,《宋百家詩存·西渡詩集提要》說:「其詩瀟灑落拓,絕無羈愁淒苦之況。」

著作

著有《塵外記》、《西渡集》。

註釋

  1. ^ 北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卷9):「往在豫章問句法於東湖先生徐師川,是時洪芻駒父、弟琰玉父、蘇堅伯固、子庠養直、潘淳子真、呂本中居仁、汪藻彥璋、向子諲伯恭為同社詩酒之樂,予既冠矣,亦獲攘臂其間,大觀庚寅辛卯嵗也。」
  2. ^ 宋洪芻及其《香譜》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劉靜敏,2006年6月第12期,P.64,《逢甲人文社會學報》半年刊
  3. ^ 《宋人軼事匯編》中說:「洪芻之母,黃山谷之妹,生而重瞳。」
  4. ^ 黃庭堅《山谷別集》卷三〈毀璧序〉一文稱洪民師「奔父喪客死」,又提到自己的妹妹「年二十五而卒……其卒以熙寧庚戌」,庚戌即熙寧三年(1070),洪民師於此年進士及第。《南昌府志》卷十八《洪朋傳》云:「父民師,為石州司法參軍,奔父喪,哀悴殞於道。妻黃氏,庭堅女弟,未幾亦卒。」可知洪民師夫婦皆卒於1070年。
  5. ^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十六〈洪氏四甥字序〉:「洪氏四甥,其治經皆承祖母文城君講授,文城賢智,能立洪氏門戶如士大夫。」
  6. ^ 北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卷3):「夫人歸洪氏非先大夫意,怏怏逼之而後行,為洪氏生四男子,曰:『朋﹑芻﹑炎﹑羽。』年二十五而卒。」
  7. ^ 《王直方詩話》曰:「洪氏倦殼軒,潘邠老作詩云:『封胡羯末謝,龜駒玉鴻洪。千載望四謝,四洪天壤同。』謂龜父、駒父、玉父、鴻父也。時人以為急口令」。《雪坡集》卷四十一《書洪玉父奏稿後》記載:「江西龜駒玉鴻之四洪猶江東封胡羯末之四謝也。」《江西通志》卷一百六十《雜記二》曰:「宋豫章有四洪:朋﹑芻﹑炎﹑羽,皆黃山谷之甥也,皆能詩而位不顯。」
  8. ^ 洪炎進士及第的時間有多種說法。根據《南康府志》卷十四〈選舉·進士〉為元祐六年辛末馬涓榜進士;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二:「炎字玉父登第元祐之末(1093),試吏紹聖之初。」另據《南宋館閣錄》稱洪炎:「字玉甫,豫章人,畢漸榜進士出身。」
  9. ^ 《南昌郡乘》卷三十三:「又知譙縣。治如潁上。累遷知郢州,拜著作郎。」
  10. ^ 洪炎《西渡集》卷上有《庚戌歲六月四日至洪城舊廬無復尺椽悵然感懷用丙午歲遷居詩韻》詩,作於丙午歲,即1126年,詩中有「我今六十老」句,可知靖康元年(1126),洪炎六十歲,則生於1067年。《後村集》云:「玉父南渡後為少蓬,聞師川召,有懷駒父詩:『欣聞白鶴歸華表,更想黃熊出羽淵。』然師川卒不能返駒父於鯨波之外,玉父愛兄之道至矣!余讀而悲之。」
  11. ^ 《南宋館閣錄》卷七《官職上》
  12.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炎,芻弟,宣和中嘗為是職,坐元祐曲學罷去,至是(紹興二年)復用之。」
  13. ^ 洪炎生卒年可參考王兆鵬《宋南渡六詩人生卒年考辨》,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