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
清福陵(滿語:ᡥᡡᡨᡠ᠋ᡵᡳᠩᡤᠠ
ᠮᡠᠩᡤᠠᠨ,穆麟德轉寫:hūturingga munggan),俗稱東陵,坐落在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的東北郊外,為盛京三陵之一。是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的陵墓。另有努爾哈赤的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於此處。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Fuling Tomb(英文) Tombe Fuling(法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004-012 |
登錄年份 | 2000年(第24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2003年、2004年 |
座標 | 41°49′49″N 123°35′27″E / 41.83028°N 123.59083°E |
福陵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 |
座標 | 41°49′49″N 123°35′27″E / 41.83028°N 123.59083°E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清 |
編號 | 3-257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營建
福陵坐落在瀋陽市區東北的丘陵山地之間,南臨渾河,北靠天柱山。它所在的瀋陽是清朝(後金)入關前的都城,當時稱盛京。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盛京去世,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安葬地點,所以未立即下葬。直到天聰三年(1629年),才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二月,皇太極將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1]。福晉富察氏亦祔葬。
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順治元年(1644年)二月,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祔葬。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陪葬墓有壽康太妃園寢,建築已不存。
陵園
福陵的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
陵園的四周環繞着紅色繚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900米,東西寬340米。南面牆正中開三楹歇山式的正門,稱正紅門,兩邊牆壁上鑲嵌有五彩琉璃蟠龍。門外兩側有下馬碑、牌坊、石獅和華表等,原為木製,乾隆時改為石制。門內神道旁排列着獅、馬、駝、虎等四對石像生。
自神道終點起,地勢逐漸升高,先後為一百零八磴台階、石橋和碑樓。碑樓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內立康熙帝撰文、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左右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齋房等輔助建築。
方城位於碑樓後,是一座城堡式建築,為陵園的主體。城中央有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是祭祀之所。隆恩殿坐落在須彌座台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頂,供奉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後有石柱門和石五供。配殿東西各五間,均為周圍廊、歇山式建築。方城城牆高約5米,周長約370米,南有隆恩門,北有明樓,四周都設角樓。隆恩門是一座三層歇山頂式的門樓。明樓內豎「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樓下為石洞門。方城內的建築都用黃琉璃瓦鋪頂,廊柱俱是朱紅色,廊枋間有「和璽」式彩繪壁畫。
方城之後為周長約190米的月牙形的寶城,又稱月牙城。城正中是高2米的寶頂,其下即為安葬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以及三個殉葬嬪妃的靈柩地宮。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闢作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保存完好。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
參看
註釋
連接
- 世界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