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話
溫嶺話,屬於吳語台州片,是台州話的一種代表性地方語言,是溫嶺市區在內的5個街道、11個鎮通行的語言,北與路橋、椒江、黃岩,南與玉環共四個台州轄區語言相通,但也存在部分語音詞彙差異。[註 1]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8月17日) |
狹義的溫嶺話使用人口約120萬,占吳語使用人口總數的2.4%,不包括其他同級轄區內的台州話。
溫嶺話歷史
溫嶺話特徵及聲調
溫嶺話的聲調在吳語地區中總體偏於低沉,上揚的調較少,整體上給人以沉穩柔順的聽覺感受。
溫嶺話的入聲脫落-t、-p、-k,但是保留聲門閉塞音,它在國際音標中的符號是⟨ʔ⟩,在X-SAMPA中的符號是 ⟨ʔ⟩。本文標註溫嶺話讀音時,為照顧羅馬化和無需專業研究語言者之觀感,採用添加/h/在尾部表示入聲,而不是區分清濁音的清音標記[h]。例如:溫嶺話殺甲(厲害)讀音標為/səh-gjəh/。
作為吳語的一支,溫嶺話較好地保留了古漢語的濁音系統。參照濁音的國際音標標記,本文在需要濁化的聲母上添加上標[ɦ],並在元音開頭的音節前以上方一撇做分隔。例如溫嶺話「哪裏」作「咸橫/'ɦæ24wɦaang41/」或「何橫/'gæ24wɦaang31/或/'ga:42wɦaang31(市區內極不常見讀音)/」。值得注意的是,溫嶺話「𠝹」有切割的含義,在讀音方面具有微妙的差異:組成名詞時「𠝹刀(菜刀)」讀/ga:33dɔ:33/,沒有出現濁音;而在動詞語境下「𠝹物事(切東西)」讀/gɦa:42 məh1-zz1/,在動詞中出現明顯濁音。
溫嶺話內部存在一些便於辨識的語音差異。第一,普通話拼音中「ou」結尾的詞彙,在主城區(以下簡稱城)內多以/ə:/結尾呈現於方言對應詞彙中,而在澤國鎮、大溪鎮(以下簡稱鎮),則對應以/jɒ/結尾,且未見明顯濁化。例如:
- 上頭(上面):城音/zɦɔ:ŋ33dɦə:24/ ,鎮音/zɦɔ:ŋ33djɒ:24/
- 豆腐(豆腐):城音/dɦə:24 vɦu:55/ ,鎮音/djɒ24 wɦu:55/
- 走路(走路) :城音/tsɦə:42lɦu:33/ ,鎮音/dʒjɒ42lɦu:33/
- 扣晌(剛才,正字未考證):城音/tʃjə55ʃɦjaːŋ31/ ,鎮音/tʃjɔ:55ʃɦjaːŋ31/
語言價值
溫嶺話的詞彙具有北通滬寧、南近閩粵的特徵。溫嶺話與浙江吳語中的「給人教訓/懲戒」同作「柴畀爾喫(/zɦa:42 bəh3 ŋ31 chwɒh1/(直譯為柴給你吃))」;與上海吳語中「東西」同作「物事/məh1-zz1/」;與粵語中「下雨」同作「落雨(粵拼lok6 jyu 2, 溫嶺話/lwɒh-jyu31/)」、「菜刀」同作「𠝹刀(粵拼gaai3 dou1,溫嶺話/ga:33dɔ:33/)」、「舒服」分別作「佗佻」(粵拼taa1tiu4)和「佻佗」(溫嶺話/dɦjɔ:1ta:55/)並提供了吳語南北演變聯繫的重要語音線索(例如吳語地區通用第三人稱「渠」,類粵語「佢」,在溫嶺讀作/ge33/,往北在寧波讀作/tsi:/,再往北在上海,第三人稱變成/i:/,上海的第三人稱被廣泛認為是對應正字「伊」,但不排除聲母往北不斷顎化、脫落演變的可能性)。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詞彙,例如詈語常見詞彙「阿烏卵/'ɦa:wɦu:lɦʊœ/」,通行於台州話南台小片。
溫嶺話在語序上保留吳越地區古代語言的語序特徵,與今天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存在明顯差異,與南方沿海地區語言語序保持了高相似度,對於古漢語研究具有待發掘的價值。
台灣境內的大陳新村部分大陳義胞,系國民黨大陸時期內戰失利,而隨國軍撤離大陳至台灣的大陳人,今大陳島行政區劃屬台州,與溫嶺話具有同宗同源的歷史聯繫。在兩岸分治後對於同種語言在兩地的不同發展的研究,對於漢語發展研究亦是較由意義的項目,在保護本土語言的歷史進程中有待開展。
正字困境
由於分散在各地的彼此不同的吳語並沒有像粵語、閩南語一樣的統戰價值,也沒有官方的任何有效實質的保護機制,隨着外來人口的湧入及人員的流動,新生代尤其是2000年以後接受教育的世代已經開始說受普通話影響而畸變的溫嶺話(例如,「垃圾」的溫嶺話/ləh1-səh42/,在「普通話化」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la:tsi/,即靠近普通話拼音「lājī」,入聲完全消失且讀音完全改變;「一共」的溫嶺話/jəh dʒjuŋ33/正在被同化為/jəh gong33/)。這一趨勢甚至導向年輕世代只會聽不會講的境地。
在語言正在流失的過程中,正字研究也零星散碎。一些語文學者通過比對《說文解字》中的切韻和日常溫嶺話的讀音,作出基於個人的正字判斷。但這些判斷大多是獨立考證作出的,沒有經過學者之間的互相探討。因此,存在不同學者對同一溫嶺話詞彙提出不同正字的情形,例如「/gəh/」在溫嶺話中作相當於「的」解釋,有學者使用「箇(竹字頭加固字)」,有的則借用粵語中常見的字「嘅」來表達,但最常見於生活的是以簡體的「個」來代擬/gəh/聲。
網絡中傳播的所謂溫嶺話正字,通常以「一半正字一半擬聲」的形態混雜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對於正字研究來說,既是繼續發展的動力所在,也是存在諸多不足和空白亟待填補的證明。
現存主要正字及語料
部分語料和正字資料見於中國各大網絡平台。其中正字部分的博主語音可能不屬於溫嶺片區而接近玉環片區,可能存在明顯的部分更存古未顎化讀音,如「曉叻爻」(曉得了)溫嶺話讀/ʃjɔ:42 ləh 'ɦɔ:5/,但玉環片區保留更古老的音/hjɔ:42 ləh 'ɦɔ:5/。此外部分地區可能也存在古音,例如「跂起」(站起來)溫嶺話讀/tsi:42chi1/,但有存古區域讀作/gi:42 ki1/。[1]
註釋
- ^ 本條目內文大部分採用國際音標,例如在漢語拼音中讀作「sh(ㄕ)」時,本詞條采/ʃ/;在漢語拼音中讀作「q(ㄑ)」時,本詞條采/tʃ/;尤其地,接受拼音教育的讀者應注意本詞條中的/j/對應普通話拼音之「y」或「i」。不採用國際音標處,在特徵及聲調章節有明確的標音說明和一些範例。
- ^ 阮詠梅. 温岭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J].语言研究,2014,34(01):71-76.. 知網期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