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繡
湘繡起源於湖南省長沙民間刺繡,為以長沙市為中心的手工藝產品刺繡的總稱,屬中國十大名繡之一。根據考古發掘,湘繡在長沙最遲不晚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1]
主產地
湘繡起源於長沙市轄的長沙縣。主要分佈於長沙河東一帶,主要分佈於長沙縣、望城縣霞疑鄉(今開福區新港鎮)和長沙縣、望城區其他地區。
湘繡特點
湘繡材料由布料和繡線結合而成。布料多以純絲純色的硬緞、軟緞或透明紗,繡線為純絲絲線和絲絨線。
- 傳統湘繡多以國畫為題材,現代湘繡取材較廣,如人物或肖像畫,因此成品與多稱沿用取自題材的稱謂,如屏風、掛屏、鳥獸圖、駿馬圖、山水畫,根據用途分,有裝飾品和日用品,如床上用品、服飾等等。湘繡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圖案以畫稿為藍本,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手法上通過針法與絲絨線交錯使用,來表現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針法有70多種,一個繡品都是通過不少於七八種以上針法配以粗細、濃淡的各色的絲絨線繡制而成,如旋紋針、迴旋針、花游針、齊毛針和摻針等針法,湘繡的如人物和肖像畫、鳥獸的神態惟妙惟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湘繡名老藝人余振輝(1913-1984)發明和完善了毛針法,使湘繡表現的獅、虎栩栩如生,成為中國四大名繡中獨有的著名針法。
- 雙面繡,即在一幅布的兩面繡出兩個相同的圖案,畫面典雅,無任何針線痕跡,為湘繡極品。
歷史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長沙馬王堆刺繡的出土,標誌刺繡在湖南長沙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
- 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沙坪(原長沙縣轄,現劃歸市區)和霞凝(原長沙縣轄,1977年成立望城縣,屬望城縣轄,現劃歸市區)一帶,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繡為業。
- 湘繡一直是湖南的傳統出口產品,到1980年代末,繡工遍及湘繡產區。長沙市有有湘繡研究所,長沙市和長沙、望城兩縣從1950年代初相繼設立國有的湘繡生產廠。繡工除了比較集中的生產廠外,大部分分散在農村地區。在產區有相當多的農家女子精於湘繡,也是重要謀生手段和收入來源。
- 1990年代以後,湘繡款式和產品由有實力的公司企業設計開發,設計開發和銷售由企業公司組織,除了要求較高的精品必須集中生產以外,大部分繡成品都是分發到各家各戶的繡工繡制出來的。
現狀
- 2005年,中國文化部對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網絡上進行了公示,501項榜上有名,在中國的「四大名繡」中,惟獨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湘繡意外落選震驚湖南。
- 2006年1月,長沙市政府向呈報〈關於將湘繡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請示函,補充了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著名作品及相關事件,如宋慶齡結婚用過的條屏及湖南湘繡城博物館收藏的清末著名湘繡大師胡蓮仙的湘繡《荷鶴圖》。
- 200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現任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聽取了中國民協黨組書記白庚勝的匯報並接見了長沙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明,批示將曾應明《絕不能讓「湘繡」這張國家級名片滑落》的報告轉呈文化部。曾應明返回長沙並立即提請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牽頭,在湖南省群眾藝術館召集了有5家湘繡企業和省、市兩級群眾藝術館領導參加的「申遺」座談會。為1月18日長沙市文化局牽頭組織的「申遺」協調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湘繡終於成為補錄的17個項目之一,國務院於6月2日予以公佈。[1]
- 2006年11月,由湖南省城鎮集體工業聯社主辦,湖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長沙縣人民政府、湖南湘繡城共同承辦的首屆湖南工藝美術品博覽會在湖南湘繡城舉行.這是建國以來湖南首屆全省工藝美術品展示盛會。博覽會展示規模4000多平方米,設立了近200個展位,湘繡、菊花石雕、煙花、藝術陶瓷、木雕竹雕、工藝畫、金屬工藝、工藝服飾以及織錦、蠟染、扎染等湖南各地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精品近萬件在博覽會上與觀眾見面。「中國紅」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頒獎,114件作品獲獎。
- 2007年,湘繡作品奪得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第九屆山花獎, 實現該獎項設立以來全國刺繡類(蘇繡、湘繡、蜀繡、粵繡)零的突破。
- 2009年,湘繡的傳承保護進一步引起國家重視,湖南湘繡城成為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這也是湖南省唯一一家被正式授牌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資料來源
報紙: 林俊: 《湘繡『改名』衝擊遺產名錄》 原載:長沙晚報 2006年2月7日 唐薇頻: 《長沙「三絕」令人叫絕》 原載: 長沙晚報 2006年10月29日 趙文健: 《他促湘繡「申遺」成功》 原載:長沙晚報 2006年6月11日
新浪新聞:
朱永華:《舒展湘繡的「表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四大名繡 |
蘇繡 | 湘繡 | 蜀繡 | 粵繡 |
其它知名刺繡: 閩 | 京 | 甌 | 汴 | 苗 | 魯 | 顧 | 漢 |
參考文獻
- ^ 1.0 1.1 王習加 (2014),第30頁.
來源書目
- 王習加 (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