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呂格韋·賴伊
特呂格韋·哈爾夫丹·賴伊[1](挪威語:Trygve Halvdan Lie,1896年7月16日—1968年12月30日),或李哲之[2][3][4], 挪威外交家,首任正式的聯合國秘書長。
特呂格韋·賴伊 Trygve Lie | |
---|---|
第1任聯合國秘書長 | |
任期 1946年2月2日—1952年11月10日 | |
前任 | 格拉德溫·傑布(代理) |
繼任 | 達格·哈馬舍爾德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瑞典-挪威奧斯陸(位於今挪威) | 1896年7月16日
逝世 | 1968年12月30日 挪威耶盧 | (72歲)
國籍 | 挪威 |
政黨 | 工黨 |
配偶 | Hjørdis Jørgensen |
宗教信仰 | 基督教信義宗 |
簽名 |
生平
賴伊出生於奧斯陸,1911年加入挪威工黨,1919年他自奧斯陸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出任該黨秘書長。1922年他取得了律師資格,並於當年被選入挪威議會。1935年,他加入約翰·尼高斯沃爾內閣,任司法大臣,不久轉任貿易大臣。
賴伊曾是十月革命的擁護者,他曾與列寧會面,但在一月劇變後對布爾什維克改變了態度。在托洛茨基被斯大林驅逐出境後接納他在挪威避難,但是不久後,由於托洛茨基沒有遵守其「不涉足政治」的諾言,而被賴伊要求離境。
1940年,德國佔領挪威,賴伊命令挪威的所有船隻開赴英國港口以避免落入德國手中。隨後,賴伊被任命為挪威流亡政府外長。
1946年,賴伊率領挪威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的成立大會,並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設立多有貢獻。2月1日,他被選為首任正式的聯合國秘書長。他的當選是美國和蘇聯兩大勢力妥協的結果。
在聯合國秘書長任內,他支持以色列和印度尼西亞的獨立運動,並促使蘇聯從伊朗撤軍,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停火。1950年,韓戰爆發,他支持韓國的態度導致了蘇聯不滿,隨後,他耗費了大量精力以爭取蘇聯結束對聯合國會議的抵制。賴伊還反對西班牙加入聯合國,因為他反對佛朗哥在西班牙的獨裁統治;並主張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正式代表。
由於未能迅速處理柏林危機和韓戰,賴伊受到了大量的批評。批評人士認為他遠未發揮聯合國秘書長一職所應有的影響力,而且過於傲慢和固執。
1950年,由於蘇聯抵制聯合國大會,且美國表示不接受賴伊之外的任何人選擔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得以順利連任。但由於蘇聯強烈反對其繼續任職,且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也指責其僱用「不忠誠的美國人」,賴伊被迫於1952年11月10日辭職。
辭職後,賴伊一度出任奧斯陸地方首長、挪威能源委員會主席、內政部長、貿易部長等職務。他此後再未受到廣泛歡迎,被認為是一位務實果斷但缺乏才能的政客。
賴伊於1968年12月30日逝世,著有《為了和平》(1954年出版)。
註釋
- ^ 在挪威語中,姓氏「Lie」的發音更接近「利」,「賴伊」系根據英語發音譯出。根據《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Trygve Lie譯作「賴伊」,其他Lie姓譯作「利」,參考:郭國榮主編.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3年: 第1681頁.
- ^ 菲力普·傑賽普. 朝鲜: 韩共侵略大韩民国的内幕. : 一四.
- ^ 页面:Germ Warfare - NARA - 5729956.jpg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 ^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nrch.culture.tw.
外部連結
- 賴伊的聯合國官方簡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聯合國系統職務 | ||
---|---|---|
前任: 格拉德溫·傑布 ( ) (代理) |
聯合國秘書長 (1952年11月辭職) 1946年2月-1952年11月 |
繼任: 達格·哈馬舍爾德 ( ) (飛機失事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