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復國運動

百濟復國運動,是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後,百濟遺民反抗唐朝統治的復國運動,其結果是新羅國利用百濟的反唐鬥爭,兼併了其領土。

660年,唐與新羅聯合征服百濟後,唐將百濟故土劃分為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馬韓(今韓國全羅北道益山)、東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德安(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恩津面)、金漣(不詳)五個都督府。據《資治通鑑》記載,百濟名將黑齒常之因不滿唐朝佔領軍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於今韓國全州)為根據地抵檔住蘇定方派出去的征討軍,之後他轉入反攻,一舉攻佔原百濟的200餘城,導致蘇定方因無法撲滅反抗而被召回。[1]此後,黑齒常之與扶餘福信擁立自倭國返回的王子扶餘豐為百濟統治者。 但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八月二日,大置酒勞將土{士},王與定方及諸將,坐於堂上,坐義慈及子隆於堂下,或使義慈行酒,百濟佐平等群臣莫不嗚咽流涕。是日捕斬毛尺。毛尺本新羅人,亡入百濟,與大耶城黔日同謀陷城,故斬之。又捉黔日,數曰:"汝在大耶城,與毛尺謀,引百濟之兵,燒亡倉庫,令一城乏食致敗,罪一也。逼殺品釋夫妻,罪二也。與百濟來攻本國,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屍於江水。【百濟□{余}賊□{據}南岑貞峴城,又佐平正武聚眾莊豆屍原岳,抄掠唐羅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人,留鎮泗沘城,王子仁泰與沙 日原級 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濟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萬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金仁問與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傳詔,文度面東立,大王面西立。錫命後,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從者攝位畢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 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 ———《三國史記》五卷·新羅本紀五·太宗武烈王零七年

七年,十三日,義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義慈子隆與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義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領軍等,自熊津城來降。王聞義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監天福,露佈於大唐。【八月二日,百濟余賊據南岑、貞峴城,又佐平正武聚眾莊豆屍原岳,抄掠唐羅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人,留鎮泗沘城,王子仁泰與沙餐日原、級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濟余賊兵入泗沘,謀掠生降人,留守仁願出唐羅人,擊走之。賊退上泗沘南嶺,豎四五柵,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濟人叛而應者二十餘城。】唐皇帝遣左衛中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傳詔,文度面東立,大王面西立。錫命後,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從者攝位畢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諸軍攻尒禮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濟二十餘城震懼,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嶺軍柵,斬首一千五百人。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五·太宗王上

初,百濟自扶餘璋與高句麗連和,屢侵伐封場。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於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王與鎮守使劉仁願、劉仁軌等,經略數年,漸平之。高宗詔:扶餘隆歸,撫餘眾及令與我和好。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六·文武王上

先是、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至是率其眾降。仁軌諭以恩信、令自領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三十四/劉仁軌傳

《三國史記》載,八月二十六日,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啟程回唐獻俘。之間相隔時間很短,才幾天,遂復200餘城不可能在這段時間發生。一開始叛亂規模其實並不大。十萬唐軍都回國,只派劉仁願一萬兵和七千新羅兵留守百濟,大規模叛亂是大軍回國後的事

在唐大軍回國前《三國史記》沒有提到其他大小戰事和叛軍復200城的任何記載,但唐軍一走,叛亂就漫延開來了,響應的城有20餘城也提到了,戰事也有詳細記載

兩國史書也可印證,《舊唐書》劉仁軌傳,「黑齒常之自蘇定方軍回後、鳩集亡散、各據險以應福信」,《三國史記》記載也是「及蘇定方既平百濟軍回,餘眾又叛」,等蘇定方走後才敢反叛,《三國史記》載,八月二十六日,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九月三日啟程回唐獻俘。之間相隔時間很短,才幾天,遂復200餘城不可能在這段時間發生。一開始叛亂規模其實並不大。十萬唐軍都回國,只派劉仁願一萬兵和七千新羅兵留守百濟,大規模叛亂是大軍回國後的事 這可以確定的是。並不是蘇定方本人指揮,而是派遣軍隊攻任存大柵,兵多地嶮,不能克,但攻破小柵,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朝將領劉仁軌在白江口戰役中徹底擊潰倭國和百濟水軍,再次平定百濟,並遣使招安黑齒常之。黑齒常之不得已再次歸降唐朝。劉仁軌命其反攻任存山。黑齒常之遂反戈擊破任存山,完成了唐軍對百濟的征服

663年,百濟遺民聯合倭對唐再次發動進攻。唐朝將領劉仁軌白江口戰役中擊潰倭國和百濟水軍,再次征服百濟。

686年,在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軍攻佔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包括百濟國在內的全部領土,百濟復國運動結束。735年,唐朝最終承認了新羅對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領土的控制。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資治通鑑》卷 201: 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柵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
  • 新唐書·地理志》
  • 資治通鑑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 《三國史記》明確交待任存山之戰過程,不存在所謂的《資治通鑒》卷201: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