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里雅斯特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語:Trieste;斯洛文尼亞語:Trst,特爾斯特;德語:Triest,特里埃斯特)是意大利東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亞邊境的一個港口城市,位於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灣的最深處,也是佛里烏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2001年人口為207,069人。
的里雅斯特 Trieste | |
---|---|
市鎮 | |
Comune di Trieste | |
坐標:45°39′01″N 13°46′13″E / 45.6503°N 13.7703°E | |
國家 | 意大利 |
大區 | 佛里烏利-威尼斯朱利亞 |
省份或廣域市 | 的里雅斯特省(TS) |
政府 | |
• 市長 | Roberto Dipiazza |
面積 | |
• 總計 | 84.49 平方公里(32.62 平方英里) |
海拔 | 2 公尺(7 英尺) |
人口(2016年6月) | |
• 總計 | 204,292人 |
• 密度 | 2,418人/平方公里(6,262人/平方英里) |
居民稱謂 | Triestini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編 | 34121–34151 |
電話區號 | 040 |
主保慶日 | 11月3日 |
網站 | 官方網站 |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及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因而這座城市雖然在地理上顯然屬於南歐,但在語言、文化方面卻具有明顯的中歐和日耳曼特色,與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顯的區別。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間,的里雅斯特作為奧匈帝國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個繁榮的港口城市和音樂與文學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崩潰,的里雅斯特併入意大利,隨之經濟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佔優勢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語: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當地的變種;而在緊鄰市區的部分近郊,已經開始使用斯洛文尼亞語。意大利語以及斯洛文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佛里烏利語以及克羅地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與鄰近地區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郵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發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為地處東西方對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意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點主要是眾多奧匈帝國時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顯的中歐特色在意大利眾多城市中獨樹一幟。該市還擁有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學。
地理
位置
的里雅斯特位於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北端的里雅斯特灣的頂點,伊斯特拉半島的西北側,靠近斯洛文尼亞邊境,而跨過斯洛文尼亞到達克羅地亞也僅有數十千米的距離。在行政上隸屬於佛里烏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2001年人口為207,069人。
地形
的里雅斯特在地形上屬於斯洛文尼亞高原西緣的丘陵平原地帶,腹地廣大。
氣候
的里雅斯特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一到冬季就會颳起一種叫布拉風的強風。
Trieste-Barcola (1961-199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7.0 (44.6) |
8.7 (47.7) |
12.0 (53.6) |
16.8 (62.2) |
21.8 (71.2) |
25.4 (77.7) |
28.1 (82.6) |
27.4 (81.3) |
23.6 (74.5) |
18.1 (64.6) |
12.4 (54.3) |
8.3 (46.9) |
17.5 (63.4) |
平均低溫 °C(°F) | 3.1 (37.6) |
4.1 (39.4) |
6.4 (43.5) |
9.9 (49.8) |
14.0 (57.2) |
17.5 (63.5) |
19.9 (67.8) |
19.6 (67.3) |
16.7 (62.1) |
12.7 (54.9) |
8.0 (46.4) |
4.4 (39.9) |
11.4 (52.5)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71.2 (2.80) |
61.8 (2.43) |
76.7 (3.02) |
86.8 (3.42) |
81.0 (3.19) |
101.6 (4.00) |
71.2 (2.80) |
100.6 (3.96) |
102.3 (4.03) |
86.6 (3.41) |
113.7 (4.48) |
91.9 (3.62) |
1,045.4 (41.16) |
平均相對濕度(%) | 67 | 65 | 61 | 63 | 64 | 66 | 63 | 63 | 67 | 69 | 65 | 67 | 65 |
數據來源:MeteoAM |
歷史
歷史歸屬
西羅馬帝國, 395–476
東羅馬帝國, 476–567
倫巴第王國, 567-788
法蘭克王國, 788-843
中法蘭克王國, 843-855
阿奎萊亞主教國, 855–952
神聖羅馬帝國, 952–1368
威尼斯共和國, 1368–1369
阿奎萊亞主教國 1378–1382
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領地, 1382-1809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9–1814
奧地利帝國, 1814–1867
奧匈帝國, 1867–1922
意大利王國, 1922–1943
納粹德國亞德里亞濱海戰區, 1943–1945
Allied Military Government, 1945–1947
第里雅斯特自由區, 1947–1954
古代和中世紀
今天的里雅斯特所在的地區最早的居民是屬於印歐語系的卡尼(Carni)人。後來伊利里亞人的一支Histri在此定居,成為這裏的主要文明,直到前2000年,亞得里亞威尼斯(Adriatic Veneti人)到來時。
自前177年,羅馬共和國控制了該市起便是一個繁榮的港都。前51年,凱撒使的里雅斯特獲得了殖民地地位。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的里雅斯特仍然是拜占庭帝國的軍事中心。788年,它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774年,由一名主教管理。由於1081年該市對阿奎萊亞的鬆散控制,12世紀末發展成一個自由公社。威尼斯共和國通過與鄰近強國的200年戰爭(從1369年到1372年短暫佔領),Triestins將該市贈予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三世,1372年10月,在Šiška的村莊apud Sisciam(今天是盧布爾雅那的一個市區)的聖巴塞洛繆(巴多羅買)教堂簽訂了cessation協定。直到17世紀,市民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奧地利的統治(1382年-1919年)
在1382年到1919年之間,的里雅斯特屬於奧地利的一部分。發展成一個重要的港口和貿易中心。171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給予其自由港的特權,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891年7月1日。在查理六世的繼任者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二世統治之下,的里雅斯特進入了它最為繁榮的一段時期。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軍隊曾經三次擊敗奧地利軍隊,佔領該市(1797年;1805年-1806年;1809年-1813年)。在最後一次被佔領期間,拿破崙·波拿巴通過熊布魯恩條約,將的里雅斯特併入伊利里亞行省(省會設在盧布爾雅那)。這一時期,的里雅斯特最終失去了自治權(甚至在1813年返回奧地利帝國後也未恢復),自由港的地位也被取消。這一時期,的里雅斯特的商業受到拿破崙的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的沉重打擊。
拿破崙戰爭以後,的里雅斯特繼續作為的里雅斯特帝國自由市又恢復了繁榮,並且成為奧地利海濱地區(Küstenland)的首府。的里雅斯特是奧地利的主要港口和造船中心,1836年,按照北德意志勞埃德公司模式成立了奧國勞埃德公司(Österreichischer Lloyd,該公司1919年改名為Lloyd Triestino(的里雅斯特勞埃德公司),1998年被台灣長榮集團控股,2006年改名為意大利海運公司(Italia Marittima Spa))。1857年,連接維也納-的里雅斯特的奧地利南方鐵路完工。
20世紀初,的里雅斯特是一個繁榮的國際性都市,詹姆斯·喬伊斯、斯韋沃和翁貝托·薩巴等藝術家在此活動。該市是奧地利里維埃拉的一部分,並顯然是中歐的一部分。數種語言在此同時使用,包括的里雅斯特語(威尼斯方言的一個變種)、德語和斯洛文尼亞語,其中的里雅斯特語是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德語是奧地利的官方語言,而斯洛文尼亞語是附近鄉村所使用的語言。至今的里雅斯特街頭仍可看到維也納風格的建築和咖啡館。
併入意大利
的里雅斯特和特倫托都是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的主要基地,該運動旨在將所有由意大利人居住的地方統一成一個意大利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1920年,的里雅斯特和整個佛里烏利-威尼斯朱利亞被移交給意大利。但這次合併剝奪了該市傳統的腹地,使其重要性大為下降。1922年10月30日,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執政,斯洛文尼亞裔(占人口的25%)開始受到鎮壓,達到頂點。意大利民族主義團體在1920年4月13日燒毀的里雅斯特斯洛文尼亞人的文化中心(Narodni dom;National House)。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罷黜並軟禁了墨索里尼,向盟軍秘密投降,這時隆美爾率領德國軍隊攻佔意大利,救出墨索里尼,幫助他在9月23日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起初的里雅斯特在名義上屬於這個政權,不過不久就正式割讓給德國,和阜姆、烏迪內、普拉、盧布爾雅那組成亞得里亞海濱管理區。1944年4月4日,納粹佔領軍在的里雅斯特附近建起了意大利唯一的滅絕營。該市還受到游擊隊活動騷擾以及盟軍的轟炸。
1945年4月30日,3000名意大利反法西斯志願者發動抵抗納粹的起義。5月1日,鐵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佔領了大半個的里雅斯特。次日,新西蘭第2師也沿着亞得里亞海北岸的14號公路抵達的里雅斯特。最終,德國軍隊在5月2日夜晚宣佈投降。
南斯拉夫決心要吞併的里雅斯特,迅速開始組織共產黨軍事管制,開始逮捕意大利抵抗力量成員,製造了Foibe屠殺。1945年5月5日,南斯拉夫派人員武裝襲擊一個支持意大利的示威活動,至少五人死亡。6月12日,在當地新西蘭第2師和丘吉爾的政治壓力下,南斯拉夫軍隊最終被迫撤出該市。
意大利城市
1947年,在簽訂對意和約時,規定的里雅斯特成為一個獨立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區(意大利語:Territorio Libero di Trieste;德語:Freies Territorium Triest;斯洛文尼亞語:Svobodno tržaško ozemlje;克羅地亞語:Slobodni teritorij Trsta;英語:Free Territory of Trieste),面積為759平方千米,由盟軍(英軍為主,也有一些美軍)政府統治了數年,由英國軍官特倫斯·埃爾雷爵士擔任長官。1954年,倫敦備忘錄簽訂,的里雅斯特自由區解散,的里雅斯特市和A區歸屬意大利,南部的B區(527平方千米),包括伊斯蒂利亞和喀斯特的一部分歸屬南斯拉夫。同年10月26日,正式宣佈與意大利合併。
1975年,意大利與南斯拉夫政府簽訂了奧西莫條約,的里雅斯特地區的邊界問題和少數民族地位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南斯拉夫解體後的2004年,斯洛文尼亞加入歐盟。
人口
在1700年,的里雅斯特有5000人口。1960年代人口達到最高峰,此後由於郊區化的影響,人口有所下降。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構成中,意大利人佔62%,斯洛文尼亞人佔14%,德意志人佔10%,此外還有希臘人、英國人、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華人等。的里雅斯特佔優勢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語: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當地的變種。的里雅斯特的市區內使用的里雅斯特語與意大利語,而在緊鄰市區的部分近郊,已經開始使用斯洛文尼亞語。意大利語以及斯洛文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佛里烏利語以及克羅地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
|
交通
港口
的里雅斯特港是意大利在亞得里亞海的重要海港,由於地理位置它對內陸的奧地利、德國巴伐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而言也是重要的貿易港。
景點
城堡
教堂
- 的里雅斯特聖儒斯定主教座堂
- 塞爾維亞東正教聖三位一體和聖史比利狄歐教堂 (建於1869年,有希臘十字平面,有5個圓頂,為拜占庭傳統)
- 聖西爾維斯特聖殿(11世紀)
- Santa Maria Maggiore教堂(1682年)
- 聖尼各老堂(建於1787年,立面兩側各有一個鐘樓,為奧地利後期巴羅克式樣)
- 的里雅斯特猶太會堂(1912年)
考古遺蹟
- Arch of Riccardo
- 佛羅倫斯大教堂(2世紀)
- Paleochristian大教堂
羅馬劇院
的里雅斯特的歷史可追溯至皇帝屋大維,命令於前33-32年建造。該市在1世紀和2世紀得到很大發展。羅馬劇院位於聖儒斯定山腳,面對大海。工程利用了山體緩坡的優勢,大部分為石砌。在20世紀30年代是出土了一系列裝飾劇院的雕像,這些雕像現藏於該市博物館。公元一世紀下半葉圖拉真時期的三篇銘文中提到一個名叫Q. Petronius Modestus的人。此公與劇院有密切聯繫。
其他
- Risiere di San Sabba(Risiere di San Sabba博物館國家紀念碑,這是意大利唯一的納粹滅絕營)
- 的里雅斯特喬伊斯博物館
文學
有許多著名作家曾住在的里雅斯特,並創作出重要作品。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參考
- Claudio Magris: Triest – Eine literarische Hauptstadt in Mitteleuropa, dtv, 2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SBN 3-423-34175-0
- Veit Heinichen: Vier Krimis, die in Triest und Umgebung spielen, sowie einen Reiseführer hat der Autor und Berlin-Verlag-Mitbegründer und ehemalige Geschäftsführer Veit Heinichen geschrieben, der mittlerweile selbst in Triest lebt und sich zu einem Experten der Stadtgeschichte entwickelt hat.
- Veit Heinichen-Ami Scabar: Triest - Stadt der Winde, Sanssouci im Carl Hanser Verlag, München 2005; ISBN 3-7254-1376-2
- Evelyn Rupperti: Friaul - Julisch Venetien. Das Große Reisehandbuch; S. 179-224, Wien-Graz-Klagenfurt 2006, Verlag Carinthia; ISBN 3-85378-593-X
- Gerhard Pilgram, Wilhelm Berger, Gerhard Maurer: Das Weite suchen - zu Fuß von Kärnten nach Triest - ein Wander-Reise-Lesebu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ien-Graz-Klagenfurt 2006, Verlag Carinthia; ISBN 3-85378-594-8
外部連結
- Illustrierter Reiseführer durch Triest und seine Rivi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ine Oldtimer-Rallye von Triest nach Wien
- (意大利文)的里雅斯特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的里雅斯特旅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的里雅斯特 圖片指南(意大利語)(PDF格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的里雅斯特商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歡迎來到的里雅斯特
- ItalianVisits.com
- Trieste & Friuli Venezia Giulia 360° panoram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意大利文) Grotta Gigante official site time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