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誥
《真誥》,南朝梁陶弘景在茅山(句曲山)隱居期間編,為道教上清派要典, 凡七卷[1]。
「真誥」意為「真人口授之誥」,「真人」是道教對神仙人物的尊稱,「誥」是上對下的一種誡勉。《真誥》系東晉楊羲、許謐、許翽等人的"通靈"記錄。在陶弘景前,顧歡曾加以搜集整理,編成《真跡》一書。陶弘景勤加搜訪,並加註解,編之《真誥》。書中內容龐雜,介紹了道教上清派的歷史、傳記和方術等,對道教其他派別也有所涉及。《真誥》認為「道者混然,是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真誥》重視《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認為「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
《真誥》奉上清法為"上道",認為高出舊天師道的"太清家"。崇尚誦經、存神、守一、齋戒。書中「上清真人」,"為老君之師",反映出上清派信仰特徵有異於舊天師道。此書描述佛有如神仙,反映佛教初入中國時人們對佛教的觀念。
《真誥》也是精彩的文學作品,文字典雅,人物形象生動,描寫了許多女仙下凡和凡人戀愛的故事。女仙教導凡夫俗子修煉,同她們一起過神仙生活。《隋書·經籍志》未見著錄《真誥》。《三洞珠囊》多引其文。
目錄
- 「運題象一」
- 「甄命授二」
- 「協昌期三」
- 「稽神樞四」
- 「闡幽微五」
- 「握真輔六」
- 「翼真檢七」
逸事
1933年5月胡適考證《真誥》,發現《真誥》有抄襲《四十二章經》之處,胡適以為是偵破了一樁千年的竊案。陳寅恪卻透過傅斯年告訴他,朱熹早在七百年前就發現了[2]。
註釋
- 董鐵柱:〈《真誥》中的仙人、靈媒與學道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