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派系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美國民主黨包含多個政治派系

美國民主黨標誌(2020年4月19日啟用)

主要派系

自由派

甘迺迪家族對整個1960年的美國現代自由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普及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是甘迺迪總統的「新邊疆英語New Frontier」倡議和他兄弟——司法部長和後來的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在消除貧困、提倡民權和打擊腐敗方面的努力以及他對美國貧困階層、非裔美國人、西裔美國人及年輕人群的吸引力。甘迺迪政府的副總統林登·詹森(後來成為總統)也是這場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總統任期內所倡導的「大社會」成為1960年後期現代自由主義運動的高峰。
 
運輸部長彼得·布塔朱吉被認為是當下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領軍人物。

美國的自由主義始於進步時代,由狄奧多·羅斯福總統(共和黨人)開創並以其「公正交易計劃英語Square Deal」和「新民族主義」政策為開始標誌。從此時開始,中左翼思想越來越傾向於社會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或在美國更為人知的說法是「現代自由主義」。

威爾遜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Woodrow Wilson見證了「新自由計劃英語The New Freedom」的頒佈,這是一攬子進步主義社會計劃。受到南方民主黨人反對但得到共和黨和威爾遜總統支持的婦女選舉權運動開始興起,並以《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的通過為高潮;這些都極大地推動基於性別的民權立法運動的發展。

1940年代,自由派民主黨人開始推動種族隔離的消除英語Desegre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和民權立法,並在1960年代又提出了移民政策改革英語Immigration reform槍支管制。除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外,民主黨的總統們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自由主義計劃。

從1970年代起,自由派民主黨人開始強調殘障人士的公民權利、保護消費者權益、環境保護LGBT平權生殖權利廢除死刑。繼「羅斯福新政」後,杜魯門總統的「公平交易建議英語Fair Deal」、甘迺迪總統的「新邊疆英語New Frontier倡議」及詹森總統的「大社會計劃」(該計劃建立了美國聯邦政府醫療保險醫療補助),這些都進一步讓自由主義在美國變得深入人心。

雖然保守主義的復甦和以比爾·克林頓為首的新民主黨人英語New Democrats所推行的「第三條道路」都短暫地削弱了社會自由主義的影響,但巴拉克·奧巴馬在此時充當了「第三條道路」和傳統「現代自由主義」之間的意識形態橋樑。[1]

在將自己描述為新民主黨人英語New Democrats同時,[2] 奧巴馬在其總統任期內比克林頓總統的「第三條道路」精神要相對偏左。在2004年總統選舉中敗北的約翰·克里其競選政策與奧巴馬相似,並且他還曾是克林頓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Bill Clinton副總統[3] 奧巴馬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Barack Obama時代最關鍵的立法成就就是《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俗稱「奧巴馬醫保」)的通過和頒佈,這得到了自由派民主黨人的普遍支持。[4]

在文化進步方面,自由派民主黨人實現了LGBT權利的擴展、確立了聯邦層面的仇恨罪立法、廢除了但後來又被當勞·特朗普總統恢復的墨西哥城政策、取消了不得利用聯邦納稅人資金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禁令、批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及推動古巴解凍

2010年代,自由派民主黨人開始推動大麻合法化,並在美國的幾個州取得了成功。奧巴馬總統在任期間並沒有打擊已宣佈大麻合法化的州。[5]

2011年,更多傾向於支持中間派和第三道路的民主黨領袖委員會英語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宣佈解散。

201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避開了其丈夫比爾·克林頓所提出的「新契約英語New Covenant (politics)」中間主義而提出了更為自由的主張,例如:取消強制最低量刑的法律、免除公立大學大學生學費債務的計劃及設立非法移民可取得合法身份的途徑。[6][7]

此外,儘管祖·拜登在其政治生涯里絕大部分時候是中間派;[8] 但在他的總統任期內,他越來越多地採用更多的社會自由主義政策。[9] 他的副總統賀錦麗運輸部長彼得·布塔朱吉都被描述為「務實的進步主義者」;他們與自由派保持一致,但卻倡導進步主義政策,不過他們在實施計劃時相對更為溫和與漸進。[10][11] 這些務實的進步政策還包括彼得·布塔朱吉在其總統競選活動英語Pete Buttigieg 2020 presidential campaign期間提出將公共醫療保險方案英語Public health insurance option作為最終實現全民醫保英語United States National Health Care Act的「滑行道」。[12]

進步派

富蘭克林·羅斯福
(第32任美國總統)
第36任美國總統林登·詹森會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
美國現代進步主義運動英語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深受「左翼民粹主義」經濟思想及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和伍德羅·威爾遜新自由英語The New Freedom」政治思想的影響。威爾遜「新自由」發生在進步時代末期,該時代由狄奧多·羅斯福及他的「公正交易計劃英語Square Deal」所開創。雖然威爾遜自認為自己是進步主義者,但小羅斯福卻認為自己是自由主義者並從未使用過進步主義的標籤。[13] 現代進步主義者在有關種族身份認同社會問題上更加奉行文化自由主義英語Cultural liberalism。他們受到了由約翰·甘迺迪總統提出、林登·詹森總統簽署並得到路德·金博士倡導的《1964年民權法案》和《1965年選舉權法案》的啟發。[14]
 
伯尼·桑德斯參議員雖然是無黨籍國會議員,但他是民主黨黨團會議成員並經常被認為是現代美國進步運動英語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的非官方領袖。[15]

雖然進步派民主黨人的意識形態並沒有超越社會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範疇,但是他們將社會自由主義信條與進步時代的傳統結合到了一起並更多地借鑑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左翼民粹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作為公職候選人的進步派民主黨人在美國南方以外的都會地區受到了極為廣泛的支持。第一位自稱自由主義的總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他的相關思想——例如他對第二權利法案的倡導——今天仍然繼續影響着進步派人士。[16] 林登·詹森總統及馬丁·路德·金博士等民權活動家也對進步派人士有極大的影響,這不僅因為他們在種族身份認同方面的立場,還因為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提議(詹森總統支持大社會,而路德·金博士則支持社會民主主義)。[17]

儘管美國傳統進步主義英語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現代進步運動英語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存在差異,但是它們都認為自由市場會導致經濟不平等,因此必須對市場經濟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和監管以保護工人階級[18] 現代進步主義者會認真地關注氣候變化問題,並或多或少圍繞由亞歷山卓·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眾議員與艾德·馬基參議員提出的「綠色新政」作為解決該問題的框架。[19]

許多進步派民主黨人在意識形態上是1972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南達科他州參議員喬治·麥戈文的繼承者,而其他人則參與了佛蒙特州州長霍華德·迪安俄亥俄州眾議員丹尼斯·庫辛尼奇總統競選團隊。此外還有一些人是美國綠黨的前成員。該派系的成員有較高的比例為接受了大學教育的專業人士。[20]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發現,該派系成員41%出身於大眾富裕英語Mass affluent家庭,49%是大學畢業生。[21]

國會進步核心小組英語Congressional Progressive Caucus美國國會中由眾議院進步派民主黨議員與參議院中一名無黨籍議員所組成的國會議員核心小組。它是美國眾議院內第二大民主黨核心小組,其成員包括丹尼斯·庫辛尼奇阿蘭·蓋雷森約翰·科尼爾斯芭芭拉·李英語Barbara Lee吉姆·麥克德默特英語Jim McDermott彼得·德法齊奧英語Peter DeFazio凱斯·埃里森阿婭娜·普萊斯利英語Ayanna Pressley羅·卡納英語Ro Khanna馬克·波肯約翰·路易斯等眾議員。[22]美國參議院中的伊利沙伯·華倫艾德·馬基拉斯·芬格爾德譚美·鮑德溫傑夫·默克利謝羅德·布朗等參議員也被認為是進步派民主黨人。[23][24][25][26][27] 其他著名進步派民主黨人士還包括亨利·阿加德·華萊士尤金·麥卡錫泰德·甘迺迪保羅·威爾斯通英語Paul Wellstone史黛西·艾伯林斯等。[14][28][29][30]

2016年,藍領核心小組英語Blue Collar Caucus宣佈成立;這是一個支持勞工並反對工作外包的國會議員核心小組[31][32][33][34]

截至2021年,美國國會中共有6名議員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們是伯尼·桑德斯參議員、丹尼·戴維思英語Danny K. Davis眾議員、亞歷山卓·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眾議員、賈馬爾·鮑曼英語Jamaal Bowman眾議員、拉希達·特萊布眾議員和柯瑞·布殊英語Cori Bush眾議員。儘管有政治學家指出這種「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範疇內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35]。 除了桑德斯參議員之外,國會中所有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議員都是民主黨人;而桑德斯參議員曾是2016年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他會以無黨籍議員的身份參與美國參議院民主黨核心小組英語Senate Democratic Caucus會議。

溫和派

第三條道路」運動在美國大致可以追溯到支持越南戰爭的溫和派民主黨人休伯特·漢弗萊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黨內預選中戰勝進步派民主黨人尤金·麥卡錫而獲得黨內提名;[36] 以及在198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由共和黨候選人朗奴·列根以壓倒性勝利擊敗更為左傾的民主黨候選人禾特·蒙代爾所帶來的焦慮。[37] 然而,「第三條道路」與新民主黨人英語New Democrats比爾·克林頓總統任期英語Presidency of Bill Clinton的關係最為緊密。冷戰期間,民主運動的主流變成了反共。更純粹社會自由主義運動的勝利隨着朗奴·列根總統任期英語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的開始及隨之而來對自由主義已經失敗的看法所導致的保守主義興起而有所削弱。[38] 克林頓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Bill Clinton採取的措施就是在第三條道路中融入左翼和右翼的思想。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同為民主黨領袖委員會英語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成員的比爾·克林頓阿爾·戈爾都以新民主黨人英語New Democrats的身份參選;他們將自己定義成願意將保守財政觀點與民主黨精神上的文化自由英語Cultural liberalism立場相結合的民主黨人,或想藉此來協調中左翼中右翼的政治平衡。1994年,克林頓簽署了《暴力犯罪控制與執行法英語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39] 克林頓式第三條道路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在1996年通過了《個人責任與工作協調法英語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Act》,該法代表了社會福利工作福利英語Workfare的重大變化。儘管有文化自由鬆動的跡象,但是克林頓還是簽署了許多頗具爭議的法案,這其中就包括1996年的《捍衛婚姻法案》和「不問,不說」政策;後者禁止出櫃同性戀者武裝部隊中服役。

美國眾議院中絕大部分溫和派民主黨人都是新民主黨人聯盟英語New Democrat Coalition成員;而該聯盟成員與保守派民主黨人的藍狗聯盟成員高度重合,因為藍狗聯盟的大部分成員也自稱新民主黨人。[40]巴拉克·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隨着對社會自由主義的強調日益增加,「第三條道路」也被極力縮小其影響力;而到了祖·拜登擔任總統的時候,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繼續,儘管第三條道路依舊是現代民主黨內的一個大派系。[1][9]

保守派

保守派聯盟英語Conservative coalition美國國會里的一個非官方聯盟,它將共和黨的大多數保守派和民主黨的保守派(主要是南方民主黨)人聯合起來。該聯盟在1937年至1963年期間佔據着國會主導地位,直到1980年代中期仍然是一支政治力量,但最終在1990年代消亡。在國會唱名投票方面,它主要出現在影響工會的投票上。但它沒有在民權方案上有任何運作,因為該聯盟的兩翼對此有截然相反的立場。[41] 但是,保守派聯盟的確有能力阻止不需要的法案,甚至是投票。該聯盟有許多來自美國南部國會委員會主席,他們可以通過不向委員會報告來阻止法案通過。此外,眾議院規則委員會英語United States House Committee on Rules主席霍華德·史密斯英語Howard W. Smith常利用不公佈有利規則的方式來否決一項法案,但他在1961年失去了部分權力。[42] 保守派聯盟並不關心外交政策,因為大多數南方民主黨人都是國際主義者,而這一立場遭到大多數共和黨人的反對。

現在,保守派民主黨人通常被認為是比民主黨中全國政黨成員要保守的成員。藍狗聯盟則是由保守派民主黨人所組建國會議員核心小組。其成員在2008年達到高峰狀態的59人之後,成員數量在2010年選舉之後大幅減少到只有26名成員。近年來,藍狗聯盟的政治光譜開始向左移動;他們在社會問題上採取更自由的立場,同時與民主黨政策保持更緊密的一致性。[43] 但是藍狗聯盟依舊是美國國會內最保守的民主黨核心小組,他們廣泛採用社會自由主義財政保守主義政策並提倡財政緊縮;[44] 儘管他們其中少數人還是堅持社會保守主義觀點。[43]

國會黨團

下表僅列舉美國眾議院選舉結果。

選舉年份 藍狗聯盟 新民主黨人聯盟英語New Democrat Coalition 國會進步核心小組英語Congressional Progressive Caucus
1994年英語1994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23 / 435
不適用 不適用
1996年英語1996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998年英語1998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2000年英語2000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不適用
74 / 435
不適用
2002年英語2002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不適用
73 / 435
不適用
2004年英語2004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不適用
74 / 435
不適用
2006年英語2006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50 / 435
63 / 435
不適用
2008年英語2008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56 / 435
59 / 435
71 / 435
2010年英語2010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26 / 435
42 / 435
77 / 435
2012年英語2012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14 / 435
53 / 435
68 / 435
2014年英語2014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s
14 / 435
46 / 435
68 / 435
2016年
18 / 435
61 / 435
78 / 435
2018年
26 / 435
103 / 435
96 / 435
2020年
19 / 435
94 / 435
95 / 435
2022年
8 / 435
94 / 435
101 / 435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Matthew Yglesias. Bill Clinton is still a star, but today’s Democrats are dramatically more liberal than his party. VOX. 2016-07-2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5) (英語). 
  2. ^ Carol E. Lee; Jonathan Martin. Obama: 'I am a New Democrat'. 政客. 2009-03-1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英語). 
  3. ^ How Liberal is John Kerry?. FactCheck.org. 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10-19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英語). 
  4. ^ Scott Clement. Moderate Democrats are quitting on Obamacare. 華盛頓郵報. 2013-07-23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英語). 
  5. ^ Christopher Ingraham. Obama says marijuana should be treated like ‘cigarettes or alcohol’. 華盛頓郵報. 2016-11-30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英語). 
  6. ^ Heidi M. Przybyla. Party of Clinton looks different than in 1992. 今日美國報. 2016-07-2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英語). 
  7. ^ Harry Enten. Hillary Clinton Was Liberal. Hillary Clinton Is Liberal.. FiveThirtyEight. ABC News Internet Ventures. 2015-05-19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英語). 
  8. ^ Emily Sumlin. Joe Biden’s long political career features several policy shifts. 半島電視台. 2020-10-3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5) (英語). 
  9. ^ 9.0 9.1 Sahil Kapur; Alex Seitz-Wald. Joe Biden is proving progressives wrong. And they're loving it.. NBC新聞. 2021-04-30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10. ^ Pete Buttigieg reviving pragmatic, progressive ideals of Social Gospel. 合眾國際社. 2019-11-07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英語). 
  11. ^ Alex Seitz-Wald. Kamala Harris: A pragmatic progressive different from Biden in many ways. NBC新聞. 2020-08-12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8) (英語). 
  12. ^ Josh Lederman; Priscilla Thompson. Buttigieg unveils health plan, calls it 'glide path' to Medicare for All. NBC新聞. 2022-06-2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英語). 
  13. ^ Sean Wilentz. Fighting Words. Democracy Journal. 2018, (48)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英語). 
  14. ^ 14.0 14.1 Kevin Powell. The Power of Stacey Abrams. 華盛頓郵報. 2020-05-14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英語). 
  15. ^ Lauren Gambino; Adam Gabbatt. Progressives see a leader in Bernie Sanders as they prepare to fight back. 衛報. 2016-12-28 [2022-09-12] (英語). 
  16. ^ Sophie Vaughan. How Bernie Sanders is Reviving the Promise of FDR’s Economic Bill of Rights. The Progressive Inc. 2020-02-25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 (英語). 
  17. ^ 馬丁·路德·金. 康乃爾·韋斯特 , 編. The Radical King. 波士頓: 燈塔出版社英語Beacon Press. 2015. ISBN 9780807012826 (英語). 
  18. ^ Joshua Zeitz. Progressives Should Read Progressive History—So They Don’t Blow It This Time. 政客. 2019-06-01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英語). 
  19. ^ Juana Summers. Progressives Gear Up For Broad New Push On Climate Action.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2021-01-13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英語). 
  20. ^ John B. Judis. The trouble with Howard Dean. Salon.com. 2003-07-1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英語). 
  21. ^ Beyond Red vs. Blue: The Political Typology. 皮尤研究中心. 2014-06-2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4) (英語). 
  22. ^ Caucus Members. 美國眾議院. 國會進步核心小組英語Congressional Progressive Caucus.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4) (英語). 
  23. ^ Emma Roller. Elizabeth Warren's 11 Commandments of Progressivism. 大西洋. 2014-07-18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24. ^ Julia Manchester. How Markey took down a Kennedy. 國會山報. 2020-09-0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英語). 
  25. ^ Amanda Terkel. Tammy Baldwin Delivers Passionate Defense Of Progressivism. 赫芬頓郵報. 2011-12-0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英語). 
  26. ^ Benny. 6/25-26 Weekend News and Open Thread. The Progressive Wing. 2022-06-25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27. ^ D.R. Tucker. What Can Brown Do for the Democratic Party?. 華盛頓月刊. 2017-05-2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英語). 
  28. ^ Peter Dreier. Henry Wallace, America’s Forgotten Visionary. Truthout英語Truthout. 2013-02-03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英語). 
  29. ^ Dennis Perrin. Ted Kennedy: The Last Progressive. 赫芬頓郵報. 2009-09-2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30. ^ Peter Dreier. Paul Wellstone's Ordinary Life and Extraordinary Legacy. 赫芬頓郵報. 2015-10-25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31. ^ Marc Veasey; Brendan Boyle. It’s time to rebuild the American Dream. 國會山報. 2017-10-1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英語). 
  32. ^ Brendan F. Boyle. Boyle and Veasey Form “Blue Collar Caucus” in Congress. 美國眾議院. The Office of Brendan F. Boyle. 2016-12-01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英語). 
  33. ^ Edward-Isaac Dovere. Democrats start a new caucus to reach Trump voters. 政客. 2017-02-06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英語). 
  34. ^ Alex Daugherty. Can Democrats win back the blue-collar voters that flipped to Trump?. 夏洛特觀察家報英語The Charlotte Observer. 2017-02-17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8) (英語). 
  35. ^ Is Sanders Actually a Democratic Socialist?. Berkeley Economic Review. 2020-02-13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英語). 
  36. ^ Iric Nathanson. Two favorite sons: the Humphrey-McCarthy battle of 1968. MinnPost. 2011-05-25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英語). 
  37. ^ Al From. Recruiting Bill Clinton. 大西洋. 2013-12-03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英語). 
  38. ^ Paul R. Krugman.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 紐約: W·W·諾頓公司. 2007. ISBN 9780393060690 (英語). 
  39. ^ Jessica Lussenhop. Clinton crime bill: Why is it so controversial?. BBC新聞. BBC. 2016-04-18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英語). 
  40. ^ Geoffrey Skelley. The House Will Have Just As Many Moderate Democrats As Progressives Next Year. Five ThirtyEight. ABC News Internet Ventures. 2018-12-20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英語). 
  41. ^ Ira Katznelson. The State to the Rescue? 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tory Reconnect. Social Research (巴爾的摩: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1994, 59 (4): 719–737. JSTOR 40970716 (英語). 
  42. ^ Bruce J. Dierenfield; Karl Albert (撰稿人). Keeper of the Rules: Congressman Howard W. Smith of Virginia 插圖版. 維珍尼亞大學出版社. 1987 [2022-09-13]. ISBN 9780813910680 (英語). 
  43. ^ 43.0 43.1 Jessica Mendoza. Centrist Democrats are back. But these are not your father’s Blue Dogs.. 基督科學箴言報. 2019-06-04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9) (英語). 
  44. ^ Paul Kane. Blue Dog Democrats celebrate a milestone but stand alone on a core issue — fiscal restraint. 華盛頓郵報. 2020-02-19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