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塔龍亞科
薩爾塔龍亞科(學名:Saltasaurinae)是蜥腳亞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亞科,生存於晚白堊世的南美洲、印度以及馬達加斯加。
薩爾塔龍亞科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模式種薩爾塔龍的復原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岩盔龍類 Lithostrotia |
科: | †薩爾塔龍科 Saltasauridae |
亞科: | †薩爾塔龍亞科 Saltasaurinae Powell, 1992 |
模式種 | |
†護甲薩爾塔龍 Saltasaurus loricatus Bonaparte and Powell, 1980
| |
屬[3] | |
敘述
薩爾塔龍亞科是一類體型相對較小的蜥腳類動物,一般具有小頭、長頸、四肢、長尾等特徵,身長從洛卡龍大約8米(26英尺)的中等長度到內烏肯龍15米(49英尺)的相對較大長度不等。然而,一種目前尚未命名的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蜥腳類(僅有骨骼碎片發現)可能是一種比內烏肯龍更長的薩爾塔龍亞科。與一些最大的恐龍相比,這類動物的重量非常輕。湯瑪斯·荷茲發現,這些屬的體重範圍在7,000至21,000公斤(15,000至46,000磅)左右,其中薩爾塔龍和一個未命名的屬分別位於其兩個極端。[3]
該亞科是已知的蜥腳類中唯一一個幾乎所有物種都擁有盔甲的分類群。此類恐龍具有這種骨釘和骨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被進化出來以抵禦像阿貝力龍和食肉牛龍這樣的獸腳類。然而,薩爾塔龍亞科的盔甲卻引發了爭議。1929年,古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馮·休尼根據部分盔甲命名了盔甲龍屬,他認為這種盔甲來自某種甲龍類。這些骨骼與後來在蜥腳類動物上發現的骨骼有相似之處,比如薩爾塔龍和內烏肯龍,因此盔甲龍可能與其他種類的恐龍相同。[3]
年代與分佈
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生存時間從坎帕階早期一直延續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約8000~6600萬年前),當時它們與除鳥類以外的所有其他恐龍一起滅絕。薩爾塔龍是唯一一種被分配至該亞科且生活在馬斯特里赫特階的時間晚於6800萬年前的恐龍。盔甲龍和內烏肯龍生活在7100萬年前,而之後倖存下來的耆那龍生活在6800萬年前。來自馬達加斯加的一種未命名蜥哪類很可能會在此後倖存下來,直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之後才徹底消失。
此亞科的成員幾乎完全來自南半球,耆那龍是南半球以外唯一已確定的薩爾塔龍亞科,而在南美洲之外可能存在另一種薩爾塔龍亞科,但仍未命。[3]
分類學
1992年一項關於薩爾塔龍的研究中,傑米·鮑威爾命名了泰坦巨龍科(該科現在被認為是無效的)一個新的亞科,即薩爾塔龍亞科,並在其模式屬和內烏肯龍身上發現了許多將該分類群結合起來的特徵。[4]該分類群後來得到了薩爾加多等人(1997年)的支持和定義。他們將該亞科定義為「包括南方內烏肯龍最新共同祖先、護甲薩爾塔龍及其所有後代的分支」。他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該亞科是阿拉摩龍的旁系群,只包括內烏肯龍和薩爾塔龍。[5]保羅·塞里諾在1998年對其進行了定義,當時他並不了解薩爾加多的工作,並給它下了一個新的定義,將其作為一個莖分支(stem clade)。他的定義是「所有與薩爾塔龍而非後凹尾龍關係更密切的薩爾塔龍科。」[6]2003年,傑弗里·A·威利森與保羅·阿普徹奇詳細闡述了這一定義,即所有與護甲薩爾塔龍而非與斯氏後凹尾龍關係更為密切的一個分類群。[7]
以下是普羅帕特及其同僚(2014年)的演化樹,在威利森(2003年)之後,他們又發現了薩爾塔龍亞科的許多屬。[2][7]
多孔椎龍類 Somphospondyli |
| ||||||||||||||||||||||||||||||||||||||||||||||||||||||||||||||||||||||||||||||||||||||||||||||||||||||||||||
參考資料
- ^ Bandeira, K.L.N.; Medeiros Simbras, F.; Batista Machado, E.; de Almeida Campos, D.; Oliveira, G.R.; Kellner, A.W.A. A New Giant Titanosauria (Dinosauria: Sau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uru Group, Brazil.. PLoS ONE. 2016, 11 (10): e0163373. PMC 5051738 . PMID 27706250. doi:10.1371/journal.pone.0163373.
- ^ 2.0 2.1 2.2 2.3 Poropat, S.F.; Upchurch, P.; Mannion, P.D.; Hocknull, S.A.; Kear, B.P.; Sloan, T.; Sinapius, G.H.K.; Elliot, D.A. Revision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Diamantinasaurus matildae Hocknull et al. 2009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Australia: Implications for Gondwanan titanosauriform dispersal. Gondwana Research. 2014, 27 (3): 995–1033. doi:10.1016/j.gr.2014.03.014.
- ^ 3.0 3.1 3.2 3.3 Holtz, Thomas R. Jr. (2011)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owell, J.E. Sanz, J.L.; Buscalioni, A.D. , 編. Osteologia de Saltasaurus loricatus (Sauropoda - Titanosauridae) del Cretácico Superior del noroeste Argentino [Osteology of Saltasaurus loricatus (Sauropoda-Titanosauridae)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west Argentina] (PDF). Los Dinosaurios y Su Entorno Biotico: Actas del Segundo Curso de Paleontologia in Cuenca. 1992: 165–230 [2020-1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5).
- ^ Salgado, L.; Coria, R.A.; Calvo, J.O. Evolution of titanosaurid sauropods. I: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post cranial evidence (PDF). Ameghiniana. 1997, 34 (1): 3–32. ISSN 0002-7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09).
- ^ Sereno, P.C. Taxon Saltasaurinae. TaxonSearch.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7.0 7.1 Wilson, J.A.; Upchurch, P. A revision of Titanosaurus Lydekker (Dinosauria-Sauropoda), the first dinosaur genus with a "Gondwana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3, 1 (3): 125–160. doi:10.1017/s14772019030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