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利號航空母艦 (CVL-27)

蘭利號英文:USS Langley,CVL-27)為第六艘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從1943年至1947年在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移交給法國海軍,改名為拉法葉號(La Fayette,R96),並服役至1963年。

蘭利號駛離維吉尼亞州亨利角,攝於1943年
歷史
美國
船名 蘭利號(USS CVL-27)
艦名出處 Samuel P. Langley
建造方 紐約造船廠
鋪設龍骨 1942年4月11日
下水日期 1943年5月22日
入役日期 1943年8月31日
退役日期 1947年3月22日
更名 蘭利號(美國)→拉法葉號(法國)
重新歸類 CV→CVL,1943年7月15日
除籍日 1963年3月20日
榮譽和獎項 9枚戰星(蘭利號)
結局 1964年在巴爾的摩拆解
歷史
法國
船名 拉法葉號(R96)
艦名出處 拉法耶特侯爵
入役日期 1951年6月2日
退役日期 1963年3月20日
榮譽和獎項 戰功十字勳章
技術數據
船級 獨立級輕航空母艦
排水量 11,000噸
船長 189.7公尺(622.5英呎)
型寬
  • 21.8公尺(71.5英呎)(吃水線)
  • 33.3公尺(109.2英呎)(全長)
吃水 7.9公尺(26英呎)
動力來源
  • 渦輪機產生100,000匹軸馬力
  • 四軸推進
船速 31.5節
乘員 1569人
武器裝備
  • 26門40毫米機砲
  • 22門20毫米機砲
裝甲
  • 舷側5英吋
  • 機庫甲板2英吋
  • 指揮塔0.5英吋
艦載機 30-45架
飛行設施 2具升降梯

歷史

蘭利號(CVL-27)時代

蘭利號是以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法戈號(USS Fargo,CL-85)的艦體改裝而成。原名王冠點(USS Crown Point),為紀念被日軍擊沉的水上飛機供應艦蘭利號(AV-3),遂於1942年11月13日改名為蘭利號,「王冠點」則由CV-32繼承[註 1]。原始分類為艦隊航空母艦,編號為CV-27,1943年7月15日艦級重分類時改稱為小型航空母艦(small aircraft carrier,一般稱為輕航空母艦 [1]),改編號為CVL-27。蘭利號於1943年5月22日下水,由羅斯福總統——的特別助理哈利·霍普金斯(Harry L. Hopkins)——的第三任妻子路易絲·霍普金斯(Louise M. Hopkins)擲瓶。8月31日服役,首任艦長為威廉·迪倫(William M. 「Gotch」 Dillon)上校。

經過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試航後,蘭利號於12月6日離開費城,並於次年1月19日抵達珍珠港。蘭利號被編入第58特遣艦隊(Task Force 58),並立即參與馬紹爾群島戰役(又稱為燧發槍行動,Operation Flintlock)。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從1944年1月29日到2月6日負責攻擊沃傑(Wotje)與馬洛拉普(Maloelap)的日軍機場,以支援美軍在瓜加林島(Kwajalein)的登陸行動。接着再從2月10日至28日,支援並掩護艾尼威托克(Eniwetok)的登陸行動,並攻擊馬里亞納群島。經過短暫的休息保養之後,蘭利號隨TF 58從3月30日至4月1日,廣泛地攻擊了加羅林群島上的日軍基地。4月21日至24日,蘭利號前往新幾內亞以支援聯軍攻擊荷蘭地亞,並攻擊了特魯克島

 
TF 38.3魚貫進入烏利西環礁,畫面前景即蘭利號,攝於1944年12月

6月7日,蘭利號從馬約羅環礁(Majuro Atoll)出發,參與馬里亞納群島行動。行動中,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除了參與對塞班島泰尼安島(Tinian)的攻擊外,也參與了菲律賓海之役。8月29日,蘭利號離開艾尼威托克,與TF 38(海爾賽已於8月份接管艦隊指揮權,第五艦隊改稱第三艦隊)於9月15日至20日一同攻擊了培里留(Peleliu)與菲律賓,10月份參與了的對沖繩島呂宋台灣的攻擊,以及雷伊泰登陸行動。在10月24日至25日的雷伊泰灣之役中,蘭利號參與了對栗田健男的中央部隊(西布延之役)與小澤治三郎的北方部隊(恩干諾角之役)的攻擊。11月份,蘭利號持續支援美軍攻擊菲律賓的行動,直到12月1日,該艦才回到烏利西環礁(Ulithi Atoll)整補。

1945年1月,蘭利號隨TF 38進入南中國海,支援仁牙因灣戰役,並攻擊了台灣,中南半島與中國沿海的日軍基地。2月10日到3月18日,接着從3月23日到5月11日,該艦則分別攻擊了東京琉球,以及支援沖繩島的登陸行動。蘭利號結束沖繩島行動後,就回到三藩市進行整修,8月8日回到珍珠港,並在當地直到日本投降。戰後,她完成兩次「魔毯行動」以載運太平洋戰區的美軍返回美國,11月15日起,又進行兩次類似的任務,以載運美國駐歐洲的陸軍部隊返美。1946年5月31日,蘭利號被編進大西洋後備艦隊(Atlantic Reserve Fleet)的費城群(Philadelphia Group),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除役。

拉法葉號(R96)時代

 
拉法葉號移交給法國海軍時的升旗典禮

透過「共同防禦法案」,蘭利號經啟封與整修工程後,於1951年6月2日移交給法國海軍,艦名與編號分別改為拉法葉號與R96,首任艦長為亨利·胡西恩(Henri Ruyssen)上校。在北約共同防禦計劃中,法國海軍需要組成3個反潛船團,航空母艦則是這個船團的核心戰力。

拉法葉號服役後搭載的艦載機單位為法國海軍第12海軍航空隊法語Flottille 12FF6F地獄貓戰鬥機)與法國海軍第4海軍航空隊法語Flottille 4FTBM-3E復仇者式轟炸機[2]),1952年5月至6月佈署在地中海,11月被派遣到美國運輸購得的海盜式戰鬥機。1953年初授命派往遠東地區支援越南地區的戰事,接替阿羅芒什號航空母艦的任務。拉法葉號在1953年4月至6月間於越南作戰,搭載的艦載機部隊為第12海軍航空隊與法國海軍第9海軍航空隊法語Flottille 9F,因此有短暫時間運作過SB2C-5地獄俯衝式轟炸機 [3]

1954年中,拉法葉號入塢執行現代化工程。在進行短暫的訓練任務後又搭載第12海軍航空隊返回中南半島,並在1955年4月至5月支援法國撤軍越南。撤軍任務結束後,拉法葉號短暫停留土倫軍港,艦載機隊也更換為第15海軍航空隊法語Flottille_15FF4U-7海盜式戰鬥機),並在1956年2月至5月再度進行遠東佈署任務。

1956年11月,拉法葉號搭載第15海軍航空隊與一部分第14海軍航空隊戰機參與了蘇伊士運河戰爭,拉法葉號的艦載機在33天的戰鬥任務中出擊了94架次,損失了1架戰機。

1958年7月至1959年6月,拉法葉號航艦在土倫軍港船塢進行大修。回歸戰鬥序列後,在1959年12月馬爾帕塞拱壩潰堤事故與1960年3月1960年阿加迪爾地震派遣作為臨時救災後勤基地與指揮基地運用。1961年春季,拉法葉號在西非進行戰鬥佈署任務,1962年阿爾及利亞撤退時,拉法葉號參與了撤退任務。

拉法葉號於1963年3月20日開回美國費城,並在同一天除籍,次年在巴爾的摩拆解。拉法葉號的總航行哩程為490,000海浬,在法國海軍服務期間的航行里程為290,000海浬,進行過19,805次艦載機降落。

註解

  1. ^ small aircraft carrier為美國海軍之正式分類,但一般都以CVL的L-即Light-稱為輕航空母艦,以別於正規的艦隊航空母艦。
  2. ^ TBM-3E為格魯曼公司授權通用汽車所製造的TBF轟炸機。
  3. ^ 1944年時美軍輕航艦上的標準飛行大隊編制為25架F6F戰鬥機與9架TBF魚雷轟炸機,因此美方資料中也指出拉法葉號搭載的是F6F戰鬥機與TBM-3E轟炸機,但法方的資料卻指出搭載有F6F戰鬥機與SB2C-5轟炸機,因此兩種轟炸機可能都曾在艦上執勤,但並未同一時間搭載。參見Porte-avions La Fayet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 ^ 然而此艦在下水前再度更名,最後命名為「雷伊泰」(USS Leyte)。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