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稹
譚稹(11世紀—12世紀),北宋宦官,參與平方臘、收復幽燕。
譚稹 | |
---|---|
官員 | |
太尉 | |
時代 | 北宋 |
主君 | 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 |
姓 | 譚 |
名 | 稹 |
姓名 | 譚稹 |
生平
早期仕途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在祗候內品任上因推恩減二年磨勘。[1]
宋徽宗建中靖國初年,譚稹的家奴犯法,被知太康縣吳擇仁依法處置。譚稹羞憤之下誣陷吳擇仁,徽宗召戶部郎中宋喬年去調查,宋喬年查明後推薦了吳擇仁。[2]
政和二年(1112年),譚稹獻玄圭。同年冬,宋徽宗御大慶殿受圭。[3]同年三月,徽宗下詔左僕射蔡京設宴太清樓,內客省使保大軍節度觀察留後帶御器械譚稹與同知入內內侍省事楊戩、內客省使保康軍節度觀察留後帶御器械賈祥、引進使晉州管內觀察使勾當內東門司梁師成等五人總領其事。[4]同年,朝廷毀拆轉般諸倉,譚稹上言說河道乾枯,洛陽運糧不繼,請求等豐年計算儲蓄足夠後立法恢復祖上真、楚、泗州轉般倉。淮南路轉運判官向子諲也同意。[5]
徽宗有意聯金滅遼恢復幽雲十六州,遣譚稹訪問各統帥,定州路安撫使韓粹彥、真定府安撫使洪中孚都力稱不可,只有河東經略使兼知太原府薛嗣昌同意。[6]洪中孚待譚稹以對待內臣之禮。譚稹上奏以洪中孚老邁為由將其罷免,也罷免韓粹彥。[7]
宣和二年(1120年)四月,以內侍奉命與發運使陳遘提出疏通運河的措施。[8]
助平方臘
譚稹被任為熙河蘭會路承受,[9]十月,方臘起義之初,譚稹奉命統軍出征。譚稹逗留不進,杭州失守。十二月丁亥,宋徽宗以譚稹為兩浙制置使,領樞密院事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討伐。[10][11]童貫想解決運輸問題,譚稹想開一條運河,從盱眙出宣化,朝廷命發運司陳遘決策,陳遘命向子諲視察,向子諲認為數百里的路程不是人力所能開通,提出於真州太子港、瓜州河口、海陵河口、北神堰附近造大壩,獲准。[8]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童貫、譚稹前鋒抵達清河堰,水陸並進,平定方臘起義。[12]譚稹曾路過滁州。[13]八月乙巳,宋徽宗以童貫為太師,譚稹加節度使。[14]
經略雲中
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庚辰,以常德軍節度使譚稹為太尉、武信軍節度使。[15]譚稹沒有特別的才能,黨於梁師成。宣和五年(1123年)童貫致仕後,七月,王黼、梁師成推薦譚稹出任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副使,起復檢校少保,[16]王安中出任燕山宣撫使,繼童貫主持北方前線防務及與金朝商議交割雲中府、朔、武、應、蔚各州。[12]譚稹去山西,與童貫議論不合,喜事邊幅,怯懦無謀。因金太祖剛死,金太宗新立,金朝無暇顧及山後,於是朔、應、蔚三州守將都與宋朝交通,被宋朝招降,設立朔寧軍。[7]譚稹請秘書省校書郎章綡為參謀官,加右文殿修撰。[6]戍守松亭關的食糧軍兵變,隨奚人破景州,譚稹怒了要殺他們的兒子們,章綡說:「如果這樣,他們就不復思漢了。」譚稹才沒有這麼做。[17]十一月,金人割朔、武二州給宋,譚稹加檢校少傅。[18][19]
十二月,宋徽宗在王黼家觀賞靈芝,賞賜侍從百官,禁衛軍爭相求賞,乃至喧譁大罵,梁師成、譚稹扶持徽宗出來撫慰告諭,士兵仍然喧譁,徽宗回去,夜漏上五刻才開龍德門,取道小牆鹿塞門回宮,宦官十餘人持兵器護衛。[11][19]
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譚稹因遼降將郭藥師的常勝軍暴橫無約束,擔心其生事,奏請以雲、朔之地的遼降卒五萬人屯紮州縣要道,號為義勝軍,令李嗣本、耿守忠為帥,希望節制常勝軍,[11]朝廷准奏。朝廷給義勝軍的賞賜倍於其他軍,常勝軍因此多逃到義勝軍。[7]
失勢罷官
同月,金朝遣使詣宣撫司,索要宋朝使者趙良嗣先前答應的糧食二十萬石。譚稹回答:「二十萬石不易致,良嗣所許,豈足憑也!」於是不給。西夏在金朝指使下舉兵侵犯武州、朔州二州地界,譚稹派遣李嗣本抵禦,數次交兵後,夏人未退,而金國怨宋朝廷招降金國南京留守張覺歸順、譚稹不給糧食,於是八月攻打蔚州,殺守臣陳翊,攻陷飛狐、靈丘兩縣,趕走應州守臣蘇京等,斷絕山後交割意。章綡寫了數千字的燕雲不可守之狀,催促譚稹上奏,譚稹驚道其出不祥之言,章綡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數日後譚稹不得已選擇其中一二上奏。朝廷收到金朝牒文,問責譚稹處置不當,童貫與蔡京長子少傅蔡攸又共同排擠譚稹,商議罷免。八月乙卯(或作九月癸丑),譚稹被罷免太尉、宣撫使,貶順昌軍節度副使致仕,[19]童貫復出領樞密院,主持對金防禦。[7][18][20]章綡也因此被罷官送吏部。[6]十一月,童貫遣和州防禦使馬擴、知保州辛興宗出使金國相完顏宗翰軍,馬擴到雲中府時,完顏宗翰已歸國,留完顏婁室代理元帥,遣人來諭馬擴庭參(如見金朝皇帝禮)。馬擴推辭說見人臣無此禮儀,完顏婁室說:「譚宣撫曾派人庭參我。」馬擴說:「譚稹因凡庸不知規矩,為朝廷所黜。」數次往返辨論。[11][19]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以張覺歸宋為由伐宋,譚稹設立的義勝軍在耿守忠等人帶領下叛變,坐鎮太原的主帥童貫倉皇逃跑,宋軍北部防線全面崩潰。十一月,馬擴、辛興宗又去雲中出使完顏宗翰軍商議山後各州交接及窺探金軍是否有意南侵,完顏宗翰以宋朝違約接納張覺及燕京難逃官民並屢次虛言搪塞金朝牒文相問責,馬擴說這都是譚稹輕易聽從張覺之過,徽宗已經深悔,希望完顏宗翰不計前嫌交還蔚、應、飛狐、靈丘之地,被拒絕。[7][19]十二月,童貫、譚稹被認為失去燕人之心的首惡,燕山府路提舉常平沈琯其次,譚稹、沈琯報喜不報憂,其罪不下於童貫、蔡京。[22]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帥完顏宗望派使者吳孝民等入宋都汴梁,索取首謀平州者童貫、譚稹、詹度及張覺等。[23]二月,宋欽宗全部剝奪眾人因童貫、譚稹之功得到的爵賞。[24]八月,臣僚稱譚稹繼任童貫致使天下無可戰之卒。九月,臣僚議論「忻代之失始於譚稹招刺義勝軍」,譚稹罪責不在童貫之下,卻只是在近郡任散官,不足以平民憤。於是譚稹移昭州(一作韶州)安置。[7]臣僚又議論譚稹等人招致金人討伐之罪。[25]十一月,籍譚稹家,[26][27]約白米二千石,豆粟亦如之。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朝廷賣譚稹家米以救濟百姓。[28]
宋高宗建立南宋後,於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下令不用譚稹及其子孫。[29]呂頤浩推薦右朝請大夫趙令畤主行在大宗正司,但因趙令畤依附譚稹升官,被宋高宗以有礙輿論為由改為右監門衛大將軍、榮州防禦使,權知行在大宗正事。[30]
評價
- 《譚嗣同集》稱譚稹為敗類。
參考文獻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八十九
- ^ 《宋史》卷三百二十二
- ^ 《宋史》卷一百五十一
- ^ 蔡京《太清樓特宴記》
- ^ 《宋史》卷一百七十五
- ^ 6.0 6.1 6.2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
- ^ 7.0 7.1 7.2 7.3 7.4 7.5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十九
- ^ 8.0 8.1 《宋史》卷九十六
- ^ 《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四
- ^ 《續資治通鑑》卷九十三
- ^ 11.0 11.1 11.2 11.3 《九朝編年備要》卷二十九
- ^ 12.0 12.1 《宋史》卷四百六十八
- ^ 《夷堅志》志補十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二
- ^ 《續資治通鑑》卷九十四
- ^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十八
- ^ 孫覿《章綡墓誌》
- ^ 18.0 18.1 《宋史》卷二十二
- ^ 19.0 19.1 19.2 19.3 19.4 《續資治通鑑》卷九十五
-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引《章綡墓誌》
- ^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
- ^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四
- ^ 《金史》卷三
- ^ 《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
- ^ 《靖康要錄》卷八
- ^ 《宋史》卷二十三
- ^ 《續資治通鑑》卷九十七
- ^ 《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八
- ^ 《宋史》卷二十四
- ^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