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孜
達瓦孜(維吾爾語:دارۋاز,拉丁維文:darwaz)是流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居民中的走鋼絲雜技。一般在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重大節日時表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傳承人為阿迪力·吾守爾。
維吾爾族達瓦孜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分類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序號 | 287 |
編號項目 | Ⅵ-5 |
登錄 | 2006年 |
傳說與歷史
傳說
達瓦孜由來的傳說有很多,其一是古時候,維吾爾人居住的地區來了一隻妖怪,妖怪的殘害使得當地百姓叫苦不迭。後來一個年輕人在地面上豎起30米高的長竿,並將一根60米長的繩索一頭連接到竿頂,另一頭釘於地下,他沿着繩索走向高竿與妖怪搏鬥並最終殺死了妖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年輕人,從此開始了達瓦孜運動。另一則傳說則講述了烏勃利沙拉打敗魔鬼老婆子的故事。在現在烏什縣一帶,曾出現過一眼泉水。泉水澆灌了當地的稻田和草場,使得糧食豐收,草場肥美。泉水中間有一棵大樹,爬上樹頂能看到遠山處出現的城市、樓閣與宮殿。一日,三個魔鬼老婆子想要佔有這顆大樹,她們開始使用魔法驅趕當地的百姓。一個叫烏勃利沙拉的年輕人為了對抗她們,豎起了一根木竿,木竿頂上有一根繩索一直垂到地上。烏勃利沙沿着繩子走向天空,最終打敗了魔鬼老婆子。當地人為了感謝烏勃利沙拉,每逢節日就舉辦達瓦孜表演紀念他[1]。這些流傳較廣且完整的達瓦孜起源傳說多次提到了圖蘭國(Turanili)和圖蘭城(Turan)以及秦瑪秦(Qinimaqin)與瑪秦(Maqin)的地名與城市名。代表着達瓦孜表演與城市文明發展相關[2]。
古代記載
在達瓦孜一詞出現之前,對類似的走繩索形式的運動或表演已經有所記載。庫爾班·巴拉提所著的史詩集《白頭巾女神》記載有在現在在南疆生活的維吾爾人的祖先還在信仰薩滿教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在豐收之時架起木樁,架設繩索,彈奏樂器,進行達瓦孜形式的表演,在表演進行的時候薩滿會對信徒們進行解說。達瓦孜形式的運動最早於漢代為中原人所知,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曾記載西漢元封三年時漢武帝召集各族藝人表演之事,其中就包括走繩索[a][3]。在《續漢書·禮儀志》中也對達瓦孜相似的表演過程有所記載[b][2]。另外,在山東省沂南縣的漢墓石刻中就有在繩索上表演舞劍的繩技的內容。在唐代,天寶年間的進士封演曾撰寫的《封氏聞見記》,就記載了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時的一場繩技表演[c][2]。
這種與達瓦孜形式類似的走繩索表演來可能自於西域。唐代史學家杜佑在其所著《通典》中直接將繩戲與西域連接了起來,他認為包括高涉(繩戲)在內的散樂雜戲皆來自西域[d][2]。明代文獻學家王圻及其子王思義所著的《三才圖會》也認為繩戲大概率來自西域[e][2]。清代《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有「回部樂伎銅繩」的相關內容[f][4]。乾隆、嘉慶年間的文學家趙翼所著《檐曝雜記》對新疆維吾爾人的繩伎有所記載[g]。繩伎在當時不僅在新疆範圍內流行,也傳入京城,由武備院管理供當時的皇帝觀賞。不過因為「人墜而下」導致達瓦孜表演不得設,繩伎自此離開了清宮。這種繩伎表演形式與現在的達瓦孜基本相同[5][6]。除了史籍資料外,新疆境內也出土了很多與達瓦孜形式表演相關的壁畫、佛像。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克孜爾千佛洞有描繪達瓦孜形式表演的壁畫。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古墓群也曾出土過公元7世紀到公元8世紀的達瓦孜形式類似的佛像[2][3]。
達瓦孜一詞最早出現在11世紀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撰寫的《突厥語大詞典》之中,記載有突厥語伊波拉第(aryibladi)意思是表演走達瓦孜,在繩索上玩耍[2]。達瓦孜為維吾爾語,是借用波斯語而來,其中「達(Dar)」為懸空之意,「瓦孜(Waz)」則有嗜好做某事之人之意[7]。喀什地方史學家依迷爾·玉塞蔭卡仔阿訇所著的《歷史詩集》中記載有達瓦孜運動流行於圖古魯克鐵穆爾汗時期,達瓦孜表演者葉爾夏提和迪爾夏提會帶着徒弟到圖古魯克鐵穆爾汗控制的地區表演各種技巧的達瓦孜[2]。
近當代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6年,受北洋政府財政部的委派謝彬前往新疆調查財政,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在《新疆遊記》之中。《新疆遊記》中對達瓦孜也有所記錄[h][2]。一直到二十世紀40年代,達瓦孜民間班社陸續出現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和西南部。他們會沿着阿克蘇、庫車等地的城鎮農村開始,一直到東疆吐魯番、哈密一帶以及北疆的迪化城、伊犁道等地表演達瓦孜[5]。阿西姆阿吉家族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30年代甚至前往印度、波斯各國、阿拉伯各國、埃及以及蘇聯等國家進行達瓦孜表演[2]。表演達瓦孜的主要有四大班社,分別是吾守爾·木沙達瓦孜班社、阿西木達瓦靈敏班社、奴拉洪達瓦孜班社和艾山江民間達瓦孜班社。發展至今僅吾守爾·木沙達瓦孜班社在不斷壯大,其他班社均已解散[8]。
吾守爾·木沙達瓦孜班社傳承譜系[8][9] | ||||
---|---|---|---|---|
代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日期/去世年齡 | 傳承方式 |
第一代 | 托乎提 | 男 | 108歲 | - |
第二代 | 肉孜·托乎提 | 男 | 1746年 | 家族傳承 |
第三代 | 依拜布拉·肉孜 | 男 | 1800年 | |
第四代 | 木沙·依拜布拉 | 男 | 1872年 | |
第五代 | 吾守爾·木沙 | 男 | 1900年 | |
第六代 | 阿迪力·吾守爾 | 男 | 1970年 | 師承 |
買買提吐爾遜·祖農 | 男 | 1966年 | ||
熱依汗古麗·祖農 | 女 | 1974年 | ||
第七代 | 阿依奴爾·艾山 | 女 | 1973年 | |
阿不來提·艾山 | 男 | 1973年 | ||
賽買提·艾山 | 男 | 1984年 | ||
米克力古麗 | 女 | 1978年 |
阿西木達瓦靈敏班社傳承譜系[8] | ||||
---|---|---|---|---|
代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日期 | 傳承方式 |
第一代 | 泰外庫力 | 男 | - | 師承 |
第二代 | 熱合木圖拉 | 男 | - | 家族傳承 |
第三代 | 阿西木·熱合木圖拉 | 男 | 1866年 | |
第四代 | 斯迪克·阿西木 | 男 | 1910年 |
奴拉洪達瓦孜班社傳承譜系[8] | ||||
---|---|---|---|---|
代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日期 | 傳承方式 |
第一代 | 奴拉洪 | 男 | 1927年 | 家族傳承 |
第二代 | 卡米力·艾力沙 | 男 | 1979年 | 師承 |
艾山江民間達瓦孜班社傳承譜系[8] | ||||
---|---|---|---|---|
代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日期 | 傳承方式 |
第一代 | 艾山江 | 男 | 1945年 | 家族傳承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阿西木·熱合木圖拉和他的兒子斯迪克·阿西木、奴熱·阿西木建立了屬於阿克蘇地區的藝術團。第二年奴熱·阿西木在伊犁專區建立雜技團[10]。1955年,吾守爾·木沙落戶英吉沙縣,並與玉素甫江·木沙等人一起成立「英吉沙縣雜技隊」前往各地演出。第二年,新疆文化廳將英吉沙縣雜技隊更名為「新疆民間雜技團」。這一年,艾拜都拉建立天山雜技團。1958年,以新疆民間雜技團與天山雜技團為基礎建立新疆人民雜技團[10]。1960年,新疆人民雜技團解散。1964年在自治區文化監督局的安排下。以吾守爾達瓦孜班社為基礎與喀什地區的藝術團合併,恢復新疆人民雜技團的名稱,由喀什專區管理。而天山雜技團為主的雜技團成員被下放到烏魯木齊縣進行支農勞動改造。1966年新疆人民雜技團解散,其成員分別被下放到烏恰鄉、喀什市等地進行勞動改造[10]。1972年,西北五省農業學大寨代表前往英吉沙縣參觀。歡迎演出中的達瓦孜表演獲得好評,於是生產大隊出資成立「英吉沙雜技團」在各地演出。到二十世紀90年代,各地維吾爾族達瓦孜表演人員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編入新疆雜技團,組成一隻演出隊前往全國演出[10]。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2001年,新疆喀什地區舉辦首屆達瓦孜民間藝術節[11]。2004年,阿迪力·吾守爾創辦的達瓦孜傳播有限公司成立,這標誌着達瓦孜表演項目開始商業化[7]。此後,達瓦孜藝人們開始嘗試不同的表演形式,2009年起,達瓦孜表演作為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的表演項目之一在烏魯木齊、北京、武漢、香港等地上演[12][13][14][15]。2019年,達瓦孜藝人阿迪力·牙森曾登上《中國達人秀》的舞台[16]。一些達瓦孜藝人嘗試在達瓦孜表演中加入芭蕾舞等元素或是穿着高跟鞋完成達瓦孜表演[17]。2021年,達瓦孜藝人阿迪力·牙森在廣東衛視播出的雜技文化節目《技驚四座》中表演達瓦孜[18]。
達瓦孜藝人在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國雜技比賽中獲得過一些獎項。吾守爾·木沙於1953年受邀參加天津舉辦的「全國民族體育形式、表演及競賽大會」(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19]。到了1994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中,達瓦孜獲得第一次設立的表演獎[20]。1999年,達瓦孜藝人阿迪力·吾守爾在第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以《高空鋼絲》為名,獲得金獅獎[21][22]。2004年,達瓦孜藝人阿不來提·麥軍在第六屆全國雜技比賽中獲得金獅獎[23]。2019年,阿迪力·吾守爾帶隊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獲得金獎[17]。同在這一年,達瓦孜表演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馬戲節特別榮譽獎[17]。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達瓦孜以「維吾爾族達瓦孜」的名義被列入第一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4]。2007年,阿迪力·吾守爾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5]。在達瓦孜的傳承方面,2007年,新疆英吉沙縣阿迪力達瓦孜學校建設完成[7]。2011年,英吉沙達瓦孜藝術傳承中心成立,繼承中心由阿迪力·吾守爾創辦[26]。2016年7月初,「達瓦孜運動項目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培訓班在新疆藝術劇院、新疆雜技團等地舉辦,此次培訓班的網上報名人數超過500人[27]。
表演形式與過程
達瓦孜多在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重大節日時在戶外表演,不過平時在有達瓦孜的場地也會有維吾爾年輕人在上面走一走,齋月期間,達瓦孜藝人一般不進行達瓦孜表演。達瓦孜表演地點多是在南疆地區維吾爾人聚居的地方,另外,達瓦孜也會被當作招攬遊客的廣告和吸引遊客觀光的噱頭。參與表演的演職人員主要是職業的雜技團演員,不過除了職業的達瓦孜班社外,也有兼職的達瓦孜藝人,他們有當地的農民、打饢的饢師或是製作英吉沙刀的工匠[8][28]。
演出道具
達瓦孜表演的架子主要由主杆、牌樓、主繩、副杆、斜拉繩、固定索、固定樁等構成。其中主杆選用的是幾根連接在一起的筆直的樹木。地面部分高大概20米。主繩過去一般選用粗麻繩或山羊毛繩,長約80米。現代主要選用由鋼絲與麻繩交纏而成的繩索。副杆的作用是將主繩撐起,分三段,各選用兩對9到15米的木杆。斜拉繩設置的目的為減少主繩晃動,在高低不同的位置至少設置7對斜拉繩[8][28]。
表演時使用的常用道具包括服裝、平衡杆等道具,也會用到紅布、鐵皮盤子、獨輪車、靠背椅、空竹等不同表演項目的道具。表演達瓦孜的藝人會頭戴扁皮帽或纏散蘭(由棉布以及絲綢製作的若干米長未經剪裁的布)。上身穿的翻領衫在袖口、領口和前胸處有維吾爾族傳統圖案。外披以紅色、紫色或者其他顏色為主且艷麗的短外套並帶有不同顏色腰帶,下身穿長褲或短褲。藝人的平衡杆為大概6米,8公斤的木棍。紅布是用來表演蒙眼走項目時,蒙眼的道具,一般為0.8米長,0.3米寬的紅布[8][28]。在達瓦孜表演開始之前,達瓦孜藝人會騎着一匹經過裝扮白馬登場。馬頭頂上有超過10厘米的三色艾德萊斯綢作為裝飾。一圈銅鈴會系在馬脖之上,馬鞍周圍則會蓋着卷布,屁股上蓋着月牙形狀的毛毯。達瓦孜表演時會有嗩吶和那格拉鼓為其伴奏[8][28]。
達瓦孜表演過程
表演開始前,達瓦孜藝人會進行伊斯蘭教禮拜。演出便隨着嗩吶和那格拉鼓響起而開始。達瓦孜藝人騎馬入場,然後其他演員表演地面節目烘托氣氛,如翻跟頭等雜耍。達瓦孜表演正式開始時,藝人手持平衡杆從地面上第一段主繩,然後在第二段主繩表演前進、後退、跳繩等簡單技巧。到走到主繩第三段時,達瓦孜藝人開始表演如蒙眼走、綁盤走、騎繩、盤腿坐等比較高難度的技巧。在最後一段主繩中,藝人會在45度傾斜度的繩子上衝刺到牌樓下方,表演倒懸等高難度動作。最後達瓦孜藝人會由着繩索將他放回到地面,整個達瓦孜表演結束[8][28]。
衍生文化
達瓦孜被民間藝人改編為達瓦孜舞。達瓦孜舞多為男子單人舞,其表演形式即模仿高空走繩。表演時舞者手持長棍,通過前後左右的晃動表現在繩上的不穩,腳下用「前後點步」,交替做「單腳跳步」等動作,有時會突然跳起,模仿坐繩技巧。表演中,舞者會通過聳肩等滑稽動作或面帶誇張驚恐的表情,讓舞蹈富有趣味。舞蹈常伴奏常用手鼓、薩塔爾等,也可以用納格拉鼓、蘇乃依結合的鼓吹樂伴奏。[29]
相關條目
註釋
- ^ 臨回望之廣場,呈角牴之妙戲……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
- ^ 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
- ^ 伎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
- ^ 大抵散樂雜戲多幻術,皆出西域……高涉伎,蓋今之戲繩者也。
- ^ 有高綆等百戲……大率其術皆西域來耳。
- ^ 使用銅繩一根,徑二寸,長一丈余;或用麻繩一根,徑二寸,長三丈余橫於架木之上。架木高二丈五尺,又用麻繩一根斜墜於地,拴於橛,一邊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回人服彩衣,兩手執木一根,赤足自地登繩而上,履繩而走,往返游躍於繩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銅盤,踏一立木,徑二寸許,高五寸許,游於繩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躍,或跨而騎,或坐而起,如履平地然。
- ^ 回人繩伎:回人,有能繩伎者,與內地不同。內地走索之法,十豕兩竿於地,以索平繫於竿,而人往來其上耳。回人則立一木,高數丈者,其顛斜系長綆,屬於地,回人手橫一木,取其兩頭輕重相等,不致欹側,則步綆,唱歌,良久始下。
- ^ 莎車地區婦人善歌舞,折筋,翻跟頭,走銅絲非常常見……
參考來源
- ^ 韓巍. 维吾尔族高空走索运动研究. 體育文化導刊. 2016, (02): 56–5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阿力木江·依米提·塔爾肯; 多里坤·阿布里克木.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的起源时代问题研究. 山東體育科技. 2012, 34 (03): 62–64. doi:10.14105/j.cnki.1009-9840.2012.03.017.
- ^ 3.0 3.1 臧留鴻; 張志新.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的传承与变迁. 體育學刊. 2010, 17 (01): 88–91. doi:10.16237/j.cnki.cn44-1404/g8.2010.01.019.
- ^ 靳周祥. /维吾尔族民间古典技艺“达瓦孜”的传承与变迁. 蘭台世界. 2013, (34): 113–114.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3.34.089.
- ^ 5.0 5.1 新疆维吾尔族达瓦孜. 新疆日報網. 2014-05-20 [2021-01-27].[失效連結]
- ^ 周軒. 清代的“达瓦孜”. 體育文史. 1985, (05): 43.
- ^ 7.0 7.1 7.2 王曉芳; 李建梅. 新疆“达瓦孜”运动的发展及其社会文化价值.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 (06): 90–93.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劉洋; 邸慧君; 李夢園. 达瓦孜田野调查报告. 體育文化導刊. 2015, (11): 50–54.
- ^ 范占江, 武傑, 亞力坤·賽都拉.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达瓦孜艺术的传承.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09, (02): 46-49.
- ^ 10.0 10.1 10.2 10.3 范占江; 武傑; 馬明珠.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达瓦孜文化保护与传承综述.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9, (01): 53–55.
- ^ 彭立群; 吳橋. 达瓦孜的体育文化价值. 體育文化導刊. 2008, (07): 48–49, 51.
- ^ 張雷; 董虹. 《你好,阿凡提》:极致的新疆特色与新疆美. 新浪新聞中心. 2009-03-13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 ^ 萬象. 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在京上演. 國家民委政府網. 2012-07-05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在武汉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2015-06-11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 ^ 《你好,阿凡提》大型雜技劇在港公演 親睹世界紀錄表演.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2010-09-17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 ^ 18岁非遗达瓦孜第五代传人登《中国达人秀》. 人民網. 2019-09-08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 ^ 17.0 17.1 17.2 孫亭文. 新疆“达瓦孜”新传承:在高空绳索上跳芭蕾. 中國新聞網. 2020-01-08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帅气“高空王子”钢丝上跳新疆舞,孔楼杂技传人登上“百尺竿头”. 澎湃新聞. 2021-01-09 [2021-01-29].
- ^ 維吾爾族達瓦孜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5.
- ^ 王曉芳. 新疆“达瓦孜”运动的兴衰及社会价值. 湖北體育科技. 2009, 28 (02): 127–129.
- ^ 吴桥国际杂技节历届获“金狮奖”节目. 新浪影音娛樂. 2003-10-31 [202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中国“高空王”阿迪力的传奇故事. 新華網寧夏頻道. [202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劉千聖. 新疆杂技团演员载誉归来. 新浪新聞中心. 2004-10-13 [202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维吾尔族达瓦孜.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程衛宏. 解构达瓦孜历史发展对传统体育的现实意义. 學理論. 2015, (30): 94–96.
- ^ 劉新. 新疆达瓦孜艺人 6米高空绳索“跳”芭蕾. 中國僑網. 2019-12-18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9).
- ^ 趙亞莉; 張躍軍; 孔海軍; 王忠禹. 丝路经济背景下达瓦孜运动项目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武術研究. 2019, (01): 85–87. doi:10.13293/j.cnki.wskx.007589.
- ^ 28.0 28.1 28.2 28.3 28.4 劉洋. 达瓦孜”演变与传承分析. 新疆社會科學. 2016, (04): 113–117.
- ^ 《中華舞蹈志》編委會 編. 中华舞蹈志 新疆卷.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7: 75–76. ISBN 978-7-80730-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