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漢璋(9世紀—888年3月2日),一作鄭漢章。唐朝末年軍事人物。與唐宣宗的表兄弟泰寧軍節度使鄭漢璋不是一人。

生平

歸順高駢

鄭漢璋是冤句人,最初輔佐同鄉黃巢起兵反唐,為同鄉畢師鐸的副使,後隨畢師鐸投降鎮海軍節度使高駢[1][2]高駢調任淮南後,以鄭漢璋為淮寧軍使,鎮守淮口。

協同舉兵

光啟三年(887年)四月,時任淮南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奉命率百騎屯高郵時,高駢的兒子因怨恨高駢親信的術士右莫邪軍使、右都押牙呂用之專恣,為了讓畢師鐸揭發呂用之,對畢師鐸說呂用之已經寫信給畢師鐸的兒女親家高郵鎮遏使張神劍(綽號,本名張雄,為區別同時期軍閥張雄,本文統一以綽號指代之),想害畢師鐸。畢師鐸本就擔心被呂用之所害,手下諸將建議他殺了張神劍,兼併其軍隊,驅趕市民一同作亂。畢師鐸以不能像呂用之一樣累及百姓為由,不同意,說:「鄭漢璋是我同鄉,也是我昔日歸順時的副將,素來與我交好,兵精士強,也素來痛恨呂用之,知道我的謀劃,必定欣喜,事情就成了。」眾人覺得對。於是畢師鐸乘夜率百騎秘密拜訪鄭漢璋,鄭漢璋率麾下出迎,聽了畢師鐸的計劃,果然大喜,留其妻守淮口,調發全部鎮兵、驅趕亡命徒、居民共千餘人隨畢師鐸到高郵,詰問張神劍,張神劍也同意參與。於是鄭漢璋命取酒,割臂出血滴到酒里,一同喝下。眾人推畢師鐸為大丞相、行營使,作誓文告天地神明,向淮南境內州縣發檄文,聲言要誅殺呂用之及其同黨左莫邪軍使張守一諸葛殷,以鄭漢璋為行營副使,張神劍為都指揮使。張神劍擔心畢師鐸未必成功,以聲援和供給糧餉為由請求率部留守高郵,畢師鐸不悅。鄭漢璋也猜忌張神劍,擔心他以後不願居於自己之下,說:「張尚書說的也對,如果始終同心,事成之日,子女玉帛與他共享,今日豈可違逆他!」畢師鐸同意了,與鄭漢璋在高郵起兵。[1][2][3]

呂用之以高駢名義,召廬州刺史楊行密相救。當月,畢師鐸攻破淮南軍部揚州,呂用之出奔。畢師鐸縱兵大掠,高駢不得已與他相見,署他為節度副使、行軍司馬,承制加左僕射,將鄭漢璋等也各自遷官。畢師鐸隨即奪高駢權,處決諸葛殷;其盟友宣歙觀察使秦彥部將秦稠率一千宣歙軍分守使宅及諸倉庫。畢師鐸按先前與秦彥的約定,催促秦彥入主淮南。有人勸他重新尊奉輔佐高駢,呂用之已淪為叛將,只要發檄文即可擒獲,不可將淮南交付秦彥,且秦稠先守倉庫,已表明有疑心,如秦彥入主,楊行密及壽州刺史張翱都不會心服,那時戰亂紛起,生靈塗炭,畢師鐸自己也未必能善終,不如派人阻止秦彥,秦彥見狀一定不敢來,這樣畢師鐸即使被秦彥譴責背負約定,也仍然是高駢的忠臣,兵權在手,也就掌握了軍鎮的實權。畢師鐸很不同意,不能決定,次日告訴鄭漢璋,鄭漢璋說這人是智士,可以聽從,[3]尋訪他,但這人擔心招禍沒有出現。[2]

失勢敗亡

五月,呂用之率眾攻打鄭漢璋妻把守的淮口,十天不能攻克,鄭漢璋引兵相救。呂用之得知楊行密軍到了天長縣,便引兵投靠。同月,張神劍與畢師鐸決裂,與海陵鎮遏使高霸都投靠楊行密。楊行密、呂用之、張神劍等合兵圍攻揚州,從江北到槐家橋,營壘相連。秦彥登城望見,害怕了,授鄭漢璋、唐宏等兵讓他們屯守城門,樵採道路斷絕,城中缺糧。六月,秦稠戰死。[2][3]

八月,秦彥盡出城中兵一萬二千人,遣畢師鐸、鄭漢璋率領,以鄭漢璋為前鋒,唐宏次之,駱玄真、樊約又次之,畢師鐸、王朗以騎兵為左右翼,列陣於城西,綿延數里,軍勢甚盛。楊行密牙將李宗禮以為自己寡不敵眾,建議堅壁自守、緩緩班師,被楊行密另一部將李濤反駁。李濤稱楊行密以順討逆,大軍已經到此,班師無門,願率所部為前鋒破敵。揚州軍列陣很久,楊行密才出戰,將金帛、大麥、米堆積在一個寨,讓羸弱士兵把守,於其旁多伏精兵。楊行密親率十餘人沖陣,才交兵就詐敗而逃,揚州軍追殺進入空寨,因為飢餓,爭着奪取金帛、大麥、米,伏兵四起,揚州軍亂,楊行密縱兵擊之,俘斬殆盡,積屍十里,溝瀆皆滿,駱玄真戰死,畢師鐸、鄭漢璋僅單騎逃脫。從此秦彥不復出戰。[1][2][3]

十月,秦彥遣鄭漢璋率步騎五千出擊張神劍、高霸營寨,擊破之,張神劍奔回高郵,高霸奔回海陵。[2]鄭漢璋想追殺張神劍,因大雨回師。[3]

同月,楊行密、呂用之攻破揚州,鄭漢璋隨秦彥、畢師鐸出奔。秦彥去東塘投靠軍閥張雄,被拒絕,想重回宣州時,被自稱皇帝的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派往淮南的弟弟秦宗衡招降,於是率二千多餘部投靠。十一月,秦宗權召秦宗衡回援,秦宗衡副將孫儒殺死秦宗衡,奪取軍權,並逐漸奪取秦彥等人的軍隊。秦彥的裨將唐宏知道秦彥必將被殺,擔心同死,就誣告秦彥等秘密勾結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光啟四年(888年)正月,孫儒召秦彥、畢師鐸、鄭漢璋到軍中,秦彥、畢師鐸先到,被斬殺。鄭漢璋到後,奮臂擊殺數人,才被殺,身首異處。[1]孫儒以唐宏為馬軍使,厚加賞賜。[2][3]

註釋及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