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軾
金富軾(1075年—1151年)字立之,號雷川,高麗王朝歷史學家、文學家、歷任高麗禮部侍郎、御史大夫、知樞密院事、判三司事、判兵部事、宰相等職[1],朝鮮半島現存最早史書《三國史記》的作者[2]:421。
金富軾 | |||||
---|---|---|---|---|---|
歷史學家、文學家 | |||||
檢校太保守太尉門下侍中判尙書吏部事監脩國史上柱國兼太子太保 | |||||
朝代 | 高麗王朝 | ||||
姓名 | 金富軾 | ||||
字 | 立之 | ||||
號 | 雷川 | ||||
出生 | 1075年 高麗王朝開京 | ||||
逝世 | 1151年 高麗王朝 | ||||
| |||||
著作 | |||||
《三國史記》 | |||||
金富軾 | |
諺文 | 김부식 |
---|---|
漢字 | 金富軾 |
文觀部式 | Gim Busik |
馬-賴式 | Kim Pusik |
號 | |
諺文 | 뇌천 |
漢字 | 雷川 |
文觀部式 | Noecheon |
馬-賴式 | Noech'ŏn |
表字 | |
諺文 | 입지 |
漢字 | 立之 |
文觀部式 | Ipji |
馬-賴式 | Ipchi |
生平
金富軾1075年出生於高麗首都開京,祖籍慶州,新羅宗姓。935年,新羅滅亡後,高麗太祖王建改新羅首都金城為慶州,金富軾的曾祖父金魏英為州長,金富軾的父親金覷任國子祭酒、左諫議大夫、禮部侍郎。金覷有四個兒子:長子富弼、次子富佾、三子富軾、四子富儀[1]。金家四兄弟先後科舉及第,並因此受到朝廷嘉獎[a]。四兄弟都擔任過翰林之職,其中三人先後任過宰相[2]:316。
金富軾年幼喪父,其母承擔家事。1096年,金富軾科舉及第後,入仕途任安西大都護府司錄參軍事,又轉直翰林院,後任左司諫、中書舍人。仁宗即位後,他為寶文閣侍制充編修官,參與睿宗實錄的修訂。二年轉禮部侍郎;四年拜御史大夫;五年知樞密院事,歷戶部尚書;六年為翰林學士承旨;八年判三司事,為政堂文學修國史;九年檢校司空參知政事;十年守司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一年判兵部事[1]。1135年(仁宗十三年),金富軾以宰相身份掛帥出兵平定妙清之亂,次年凱旋後,拜檢校太師等職,權傾一時。仁宗十四年三月,金富軾被授予「監修國史」之職,開始《三國史記》的編纂。仁宗十八年,金富軾與宰臣、省郎提出改革方案,但沒有得到仁宗的答覆。仁宗二十年,他三次請求退休後,隱退回家。毅宗即位後,他被封為樂浪郡開國侯。毅宗五年,金富軾去世,享年77歲,諡號文烈[2]:424-425,配享仁宗廟庭。
著述
金富軾所著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2]:421。《三國史記》在體例和思想內容方面都是遵循正史的原則所修,但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都是以塑造人物為寫作方法,以教化為原則,以道德精神為取人標準,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正史那樣以紀實為寫作方法,以對歷史貢獻的大小為取人標準。這使得《三國史記》有了其它一般正史所不能及的文學價值。其「列傳」是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其中《金庾信傳》(共三卷)是金富軾根據金庾信玄孫金長清所作的《金庾信行錄》刪減,整理而成,記錄了在朝鮮三國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金庾信將軍的一生事跡是《三國史記》中最長的列傳。「本紀」部分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塑造了仁義的赫居世、儒雅的真興王、先知的善德王等性格豐滿、層次豐富的君主形象。[2]:432-437[3]:149-150[4]
金富軾有文集20卷,但都已失傳。現存的金富軾詩歌作品僅有《大東詩選》、《東文選》、《破閒集》等收錄的十幾首。他的五古作品《結綺宮》是朝鮮現存較早的古體詩之一。金富軾的詩歌與鄭知常齊名,兩人都是高麗最早大力寫七律的人,但兩人風格很不同。金富軾的詩歌一般帶有說教色彩,較為凝重。鄭知常的詩歌則很靈活,唐詩韻味十足。在大多數高麗文人還在學習唐詩技巧的時候,鄭知常已經創作出自己獨特的風格。[2]:316-317[3]:76-79。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劉子敏. 金富轼在古代中韩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係史研究——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 2005年8月.
- ^ 2.0 2.1 2.2 2.3 2.4 2.5 李岩; 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 3.0 3.1 韋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 趙振坤. 《三国史记·金庾信传》的文学价值研究. 《經濟研究導刊》. 201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