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岡半太郎

長岡半太郎(日語:長岡 半太郎ながおか はんたろう Nagaoka Hantarō,1865年8月15日—1950年12月11日),日本長崎縣人,物理學家,為日本的物理學先驅。他於1903年獨立提出土星型有核原子結構的「長岡模型英語Nagaoka model」,否定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生在同年提出的「梅子布丁模型」。

長岡半太郎
 日本第13任帝國學士院日本學士院院長
任期
1939年3月—1948年6月
文部大臣荒木貞夫
河原田稼吉
松浦鎮次郎日語松浦鎮次郎
橋田邦彥日語橋田邦彦
東條英機
岡部長景日語岡部長景
二宮治重日語二宮治重
兒玉秀雄日語児玉秀雄
太田耕造日語太田耕造
松村謙三
前田多門日語前田多門
安倍能成
田中耕太郎
高橋誠一郎
片山哲(代)
森戶辰男日語森戸辰男
前任櫻井錠二日語櫻井錠二
繼任山田三良日語山田三良
 大日本帝國貴族院議員
任期
1934年—1947年
選區帝國學士院會員議員
個人資料
出生(1865-08-15)1865年8月15日
 日本肥前國大村藩
(今長崎縣大村市
逝世1950年12月11日(1950歲—12—11)(85歲)
 日本東京都
國籍 日本
配偶長岡操子(1892-1902)
長岡登代
兒女長岡治男(長子)
長岡正男日語長岡正男(次子)
嵯峨根遼吉日語嵯峨根遼吉(五子)
長岡振吉(八子)
親屬箕作麟祥日語箕作麟祥(岳父)
石川千代松日語石川千代松(妻子的姊夫)
母校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
職業物理學家
知名於提出原子構造的長岡模型
獎項日本文化勳章(1937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學
機構東京帝國大學
理化學研究所
大阪帝國大學
著名學生本多光太郎湯川秀樹
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內的長岡半太郎頭像浮雕。

生平

1865年,長岡半太郎於生於日本肥前國大村藩,父親是大村藩士長岡治三郎。幼時長岡半太郎曾於大村藩藩校五教館(長崎縣立大村高等學校前身)求學。1874年,長岡半太郎與家人遷往東京,進入本鄉區湯島小學校念書,這個時候的長岡半太郎成績很差,有時還不及格。之後長岡半太郎從共立學校進入東京英語學校(東京大學預備門)學習。由於父親工作的調動,長岡半太郎又轉入大阪英語學校(大阪專門學校),最後才又重新進入東京大學預備門讀書。1882年9月,長岡半太郎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就讀,先後師從山川健次郎教授(1854-1931,日本教育家)和時任助教授的田中館愛橘(1856-1952,日本地球物理學家)。大學期間,長岡半太郎曾休學一年,因為對於東方人是否能夠和歐美人一樣做出獨創性的工作而擔憂,甚至考慮過走漢學研究的道路。1887年,長岡半太郎大學畢業,並繼續進入大學院(研究生院)進修,和當時訪問日本的英國物理學家嘉吉·吉爾斯登·諾特(Cargill Gilston Knott)一起研究磁學。1890年,長岡半太郎升任助教。1893年,長岡半太郎前往歐洲,在柏林、慕尼黑和維也納等地學習,並師從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波茲曼。1896年,長岡半太郎畢業回國,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擔任教授。1900年,出席了在巴黎舉辦的第一屆國際物理學家會議,在會議上聽到了法國物理學家瑪莉·居禮關於放射性的演講後,將研究興趣着重在核物理學。1925年,從東京帝國大學屆齡退休,曾經擔任理化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大阪大學的首任校長、日本學術振興會會長、貴族院議員、第13任帝國學士院院長等職務。

半太郎模型

自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意外發現了的天然放射性,開啟了現代原子物理學的篇章,世界各地的學者便開始更為注視對原子結構的研究。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生發現帶負電的電子暗示中性原子內也應該有帶正電荷的粒子,提出原子應該是一個帶正電且電荷均勻分佈的圓球,而電子則像梅子分散在布丁上,並在1903年提出「梅子布丁模型」。長岡半太郎反對湯姆生的模型,並指出相反電荷間是無法穿透的。他提出的模型則是帶正電子的核心在原子中間,周圍環繞着若干電子,類似土星和土星環的狀況。於是,長岡半太郎在同年獨立提出原子的準行星模型,稱為「半太郎土星模型」。長岡半太郎建議電子的軌道就像土星環,這是從蘇格蘭學者詹姆斯·麥克斯韋的土星環穩定理論獲得的靈感。[1][2]:22-23他的模型是基於跟土星環穩定性的類似解釋(土星環能穩定存在是因為土星質量極大),並提出了以下兩個預測:

  • 一個質量極大的原子核(類似極大質量的行星)。
  • 電子環繞原子核,並且受到電磁力束縛(類似土星環受到重力束縛環繞土星)。

這兩個預測都成功被新西蘭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的粒子撞擊實驗確認。該模型亦預言了質子的存在,但長岡半太郎並沒有明確地説明質子的存在。直至歐内斯特·盧瑟福在1917年至1925年間以多項粒子撞擊實驗,証明原子核存在於其他更重的原子核內,質子才被主流認為確實存在。歐内斯特·盧瑟福在1911年一篇論述「盧瑟福模型」的論文裏,提到了長岡半太郎的半太郎模型英語Nagaoka model。然而「盧瑟福模型」也沒有給予電子的環繞運動任何結構。後來,尼爾斯·玻爾於1913年提出較仔細的「玻爾模型」,首次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來研究原子內電子的運動,對於計算氫原子光譜的芮得柏公式給出理論解釋。

其他研究

長岡半太郎在光譜學等領域也有一定成就。他在1909年發表了一篇關於螺線管電感的論文,並提出了長岡系數日語長岡係数[3]

家庭

長岡半太郎於1892年和箕作麟祥的三女操子結婚,兩人育有三子一女。長子長岡治男曾任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次子長岡正男曾任日本光學工業社長。女兒與長岡半太郎的學生岡谷辰治結婚。半太郎的孫子長岡延子原被寄予厚望是傑出的鋼琴家,但死於東京大空襲

操子在1902年去世後,長岡半太郎娶了第二任妻子平川登代,兩人育有五子。第五子嵯峨根遼吉是實驗物理學家。

著名學生

本多光太郎日下部四郎太愛知敬一寺田寅彥石原純岡谷辰志仁科芳雄

另外長岡半太郎曾在1939年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湯川秀樹,1949年湯川因為預言介子的存在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4]

獲得獎項與榮譽

著作

《長岡半太郎―原子力時代の曙》,日本図書センター,ISBN 978-4820543299

參考資料

  1. ^ James Clerk Maxwell on the nature of Saturn's rings, JOC/EFR, 2006年3月 [200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 
  2. ^ Greenberger, D.; Hentschel, K.; Weinert, F. (編), Compendium of Quantum Physics: Concepts, Experimen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9th Edition, Springer, 2009, ISBN 978-3540706229 
  3. ^ Nagaoka, Hantaro, The Inductance Coefficients of Solenoids (PDF),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Tokyo, Japan: Imperial University), 1909-05-06, 27 (6): 18 [2013-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17) 
  4. ^ 理研精神八十八年 第1章 理化学研究所の誕生と軌跡 (PDF). [2013-01-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7-10).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