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挹芬(1911年—1983年7月30日),河北省辛集市雙柳樹村人。1930年師範畢業於河北冀縣師範學校。在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衡水寧晉等地任教和擔任校長期間,積極宣傳教育救國,是當時的束鹿三才子之一。在陳挹芬之外,另外的兩位分別是佃士營村的馮大羊(馮驥,即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方紀),和孟家莊村的張永年(張松如,即後來成為著名詩人的公木)。

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挹芬投奔呂正操領導的抗日武裝「人民自衛軍」,受命在束鹿縣成功收編本地游擊武裝「五縣聯莊會」為「民眾抗日自衛軍」。次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1939年當選為束鹿縣抗日民主縣長。1940年,根據抗日需要,束鹿縣劃分為束北縣和束冀縣,陳被任命為束冀縣長。1942年初,調任中共專署教育科長。1943年7月再次擔任束冀縣長。

在任縣長和教育科長期間,陳挹芬着手創辦游擊高小,組織編寫抗日教材,培養抗日幹部,堅持愛國教育。

1945年8月7日,晉察冀邊區第六中學(今河北辛集中學)成立。陳挹芬1946年至1964年任校長,是這所名校的創始人。

陳挹芬為河北辛集中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注重師資選拔培養,用人不拘一格;提倡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鼓勵全面發展。在其任職期間,學校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大部分學生升入重點院校。1960年升學率達到100%,使辛集中學成為一所馳名省內外的名牌中學。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挹芬遭受迫害,河北辛集中學也被解散。

1978年,河北辛集中學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辦好二十所重點中小學之一,開始恢復招生。陳挹芬回校任名譽校長,使河北辛集中學各方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陳挹芬1983年7月30日病逝。1985年10月河北辛集中學特立"陳挹芬同志紀念碑",碑名由著名書畫家黃綺書寫,以褒揚其功績並示紀念。2005年「辛中校友總會」決定在陳挹芬校長紀念碑的基礎上修建陳挹芬校長紀念亭,紀念亭2005年10月14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