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龍屬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1年8月26日) |
雲岡龍(屬名:Yunganglong)是一屬基礎鴨嘴龍類恐龍,發現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助馬鋪組下部層位。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大同雲岡龍(Yunganglong datongensis)。[1]
雲岡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頭骨材料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總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態類 Hadrosauromorpha |
屬: | †雲岡龍屬 Yunganglong Wang et al., 2013 |
模式種 | |
†大同雲岡龍 Yunganglong datongensis Wang et al., 2013
|
發現
2013年王等人命名並敘述了模式種大同雲岡龍(Yunganglong datongensis)。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以東50公里處的世界遺產雲岡石窟,並加上「龍」的發音直翻;種名以發現地山西省的大同市為名。[1]
2011年於山西省國土資源部與山西地質博物館的恐龍考察計劃過程中,在左雲縣附近的助馬鋪組7號地發現雲岡龍的唯一標本,現保存於山西地質博物館。正模標本SXMG V 00001是一系列相關但關節脫落的骨骼,包含頭骨後背側、腦殼基部、部分背部神經弓與棘突、成對坐骨的遠端部、左股骨遠端、右脛骨近端、左脛骨遠端及距骨、數個近段及中段尾椎,屬於單一個體。[1]
發現雲岡龍的助馬鋪組,根據生物地層學的關聯分析,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之初。當地發現的其他恐龍還有一些角龍類及甲龍類。山西首次發現恐龍的紀錄可追溯至楊(1958)的記載,當時他將左雲縣新窯溝地區發現的鴨嘴龍類化石歸入姜氏巴克龍,包含單獨兩顆牙齒、一些脊椎含一系列25個尾椎、一個肋骨、一個右肱骨、一些手部和腳部骨骼。雖然這些標本和雲岡龍標本沒有重複的部位,但依照雲岡龍比巴克龍的分類位置更基礎、地層層位也較早期,該研究提及的標本更可能屬於雲岡龍。[1]
描述
王等人(2013)以四個特徵組成的獨特特徵組合來鑑定雲岡龍:①雲岡龍和較進階的鴨嘴龍類上枕骨後表面前傾約45度;而金塔龍和較基礎的鴨嘴龍類上枕骨幾乎垂直②副枕突水平部朝後外側延伸連接至鱗狀骨;但金塔龍和基礎鴨嘴龍類僅向後延伸③在雲岡龍和金塔龍可觀察到副枕突垂部未朝顱部彎曲;但在巴克龍和更進階鴨嘴龍類沒有④雲岡龍和較原始鴨嘴龍類股骨有道深U形髁間伸肌溝,被內外側髁突擴張部分包圍;而在更進階的物種(如南陽龍)是完全包圍。[1]
雲岡龍無法與另外三種非鴨嘴龍科的鴨嘴龍類:雙廟龍(中國遼寧,晚白堊世早期)、始鴨嘴龍(北美,森諾曼階)、黑亞瓦提龍(北美,土侖階)直接透過比較區分開來。如同其他鴨嘴龍類,雲岡龍是陸生植食性動物,可以四足兼二足行走。雲岡龍的頭骨比較寬而低矮。[1]
分類
王等人(2013)的形態學估計顯示雲岡龍比基礎鴨嘴龍形類(如禽龍)較為衍化,但比鴨嘴龍科(如埃德蒙頓龍、冠龍)要原始。為了進一步了解雲岡龍在鴨嘴龍類的種系發育位置,研究參考了蘇伊士和阿維葉諾夫(2009)的分類資料庫並作修改,其中包括兩項特徵指標,並將南陽龍、雲岡龍、雙廟龍加入分析中。在取得共識的演化樹版本中,雲岡龍比原巴克龍先進,並與金塔龍、始鴨嘴龍、南陽龍、雙廟龍、列弗尼斯氏龍、巴克龍、譚氏龍、沼澤龍以及由鹹海龍與鴨嘴龍科構成的演化支一同並列成未解決的多分支,如以下所示:[1]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 ||||||||||||||||||||||||||||||||||||||||||||||||||||||||||||||||||||||||||||||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Wang, R. F.; You, H. L.; Xu, S. C.; Wang, S. Z.; Yi, J.; Xie, L. J.; Jia, L.; Li, Y. X. Evans, David C , 編.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PLoS ONE. 2013, 8 (10): e77058. PMC 3800054 . PMID 24204734. doi:10.1371/journal.pone.007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