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2年2月26日) |
阿非利加洲[2](拉丁語:Africa),簡稱非洲,位於地球東半球西部,歐洲之南,亞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是世界面積第二大的大洲(僅次於亞洲),面積為29,648,481平方公里[3],占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4]人口約為1,429,244,522人(截止到2022年)[5],目前約佔全球總人口17%。同時也是人口第二大洲和第三世界國家主要區域。
面積 | 30,221,532 km2(11,668,599 sq mi) |
---|---|
人口 | 1,429,244,522[1](2022年,第2) |
人口密度 | 30.51/km2(約80/sq mi) |
國家 | 54個國家為聯合國成員 |
屬地或特區 | |
語言 | 非洲語言 |
時區 | UTC-1至UTC+4 |
最大城市 |
非洲多樣的氣候是豐富生態資源與礦產資源的寶地,同時也是世界古人類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就是在東非發現的,而非洲東北角的埃及也是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
名稱來源
歷史
- 舊石器時代,阿爾及利亞出現陶瓷雕像。
- 前31世紀,那爾邁統一上埃及與下埃及,成為首位法老。
- 前27世紀,埃及開始建造大金字塔。
- 前21世紀,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
-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現定居型村落。
-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納頓引入太陽崇拜。
- 前108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終結。
-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 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 前255年,羅馬帝國入侵非洲
- 前146年,羅馬征服迦太基。
- 前31年,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自盡,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併入羅馬帝國。
- 600年,加納王國建立。
- 1067年,阿爾摩哈德人摧毀加納。
- 1300年,貝寧帝國(今尼日利亞)建立。
- 1340年,桑海帝國建立。
- 1390年,剛果王國建立。
- 1441年,葡萄牙開始從非洲西部出口奴隸,開啟奴隸貿易。
- 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列強逐步殖民和瓜分非洲,並劃分勢力範圍,形成今日大部分非洲國家的疆界。
- 二次大戰後,非洲反殖民統治運動展開,最終在1960年代,大部分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只餘下少數國家包括葡萄牙殖民地和仍為白人政權統治的羅德西亞和南非。獨立後的非洲大部分國家都加入不結盟運動。1975年葡萄牙放棄所有殖民地,1976年西班牙放棄西撒哈拉,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脫離南非獨立,同年南非政府釋放曼德拉,並逐步結束種族隔離政策,1994年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非裔總統。2010年南非世界盃成功舉行。2011年南蘇丹獨立,為目前最新一個獨立的非洲國家。
地理
面積
非洲總面積約為三千萬平方公里,是全球僅次於亞洲的面積第二大洲。非洲還是唯一被赤道中分為二,又同時處在東、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大洲最北端和最南端到赤道的距離幾乎相等[6]。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長的蘇彝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7](地緣政治學上,有時蘇彝士運河以東的埃及西奈半島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
地形
非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因高原面積廣大而被稱為「高原大陸」,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的60%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等。其中,埃塞俄比亞高原的海拔在2500米以上,號稱「非洲屋脊」。全洲只有大陸的西北和東南邊緣分佈着高大山脈。非洲還分佈有許多盆地,如被赤道橫貫的剛果盆地,就是一個典型的大盆地。西部沿海還有面積不大的平原[6][8]。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陸地上最長的裂谷帶。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約佔全洲總面積的1/4。
從非洲在突尼西亞的最北點比塞大的本·賽卡角(北緯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點(南緯34°51'15"),距離約8000公里。(常被誤認最南端為好望角)[9]從非洲在塞內加爾的最西點維德角(西經17°33'22")到在索馬里的最東點哈豐角(東經51°27'52"),距離則約7400公里。[10]非洲的海岸線長約26,000公里,因為其大陸海岸線較為平直,所以海岸線的長度不及面積只為其三分之一的歐洲(歐洲的海岸線長約32,000公里)。[10]
氣候
非洲3/4的面積都分佈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更是穿其而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方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着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氣候普遍暖熱,其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佈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測量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但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8]。
非洲氣候主要分為五區:
- 熱帶沙漠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和西南非的納米布沙漠、喀拉哈里沙漠。
- 亞熱帶沙漠氣候:位於撒哈拉沙漠外側。
- 地中海型氣候:包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沿海和南非一帶。
-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剛果盆地。
- 熱帶草原氣候:位於熱帶雨林邊緣。
非洲的降水分佈很不平衡。赤道附近和畿內亞灣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南北回歸線兩側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則降水很少。非洲是世界上乾旱區面積最大的大洲[6]。
自然資源
非洲的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非洲的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0種以上。森林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1%。全洲盛產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樹、烏木、樟樹、栲樹、胡桃木、黃漆木、栓皮櫟等經濟林木。草原遼闊,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7%,居各洲首位。非洲大型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居世界各洲首位[8]。
非洲北部擁有豐富可觀的自然景觀,赤道附近廣大的熱帶雨林;它還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比澳洲還大;另外還有世界第一長的尼羅河,長約6852.06公里[6]。
人口
非洲人口約14.3億。目前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聯合國和NGO都曾警告,再不控制人口成長,可能會在未來面臨極大的艱難處境[11]。預測非洲人口到2100年至少將翻二倍,達到31億,甚至57億人口[12]。
民族
非洲民族分別以高加索種的北非人,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羅特人、班圖人等黑色人種為主。
前者分佈於北方以及後者居於中南部。而兩者生活差距相當大,北方伊斯蘭地區雖然都是沙漠,但北部阿拉伯國家從西方獨立後大多進入穩定發展中,利用售出石油的資金完成社會的工業化,並已經有適當的政治條件、法治教育、基礎建設等,近來開始發起旅遊業(如埃及)、推動伊斯蘭民主運動風氣等等。
但中南部非洲國家由於生育率過高導致人口爆炸、營養不良又疾病叢生,再者教育文化水平、人口知識程度普遍低落等因素,發展遲緩,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如石油等,但只有少部份被有效開發,出售礦產的微薄利潤又被貧富差距所稀釋,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的情況在獨立後因為政治腐敗依舊未能改善;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乾熱就是過濕,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治安方面毒品走私、黑槍搶劫橫行,且又民族複雜,逐造成非洲中南部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
語言
- 閃含語系(包含240語言,2.85億人使用,主要分佈在北非,東非北部)
- 尼羅-撒哈拉語系(包含100多語言,3000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乍得、埃塞俄比亞、肯雅、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北部等地區)
- 尼日爾-剛果語系(世界最大的語系之一,包含數百多語種,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包括班圖諸語言)
- 科依桑語系(包含50語言,12萬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由於歐洲殖民的影響,大多數非洲國家採用非洲本土以外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不過如今亦有本地語言,例如斯瓦希里語被用作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在非洲被廣泛使用的非本地語言有阿拉伯語、法語、英語、葡萄牙語、南非語、和馬達加斯加語等語言,分別屬於閃含語系、印歐語系和南島語系。
宗教
歷史
非洲的外來宗教為猶太教和基督教。拜占庭時代的埃及、努比亞(今蘇丹共和國)、阿克蘇姆(今埃塞俄比亞)為信仰基督教的地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阿布米奈教堂和西奈半島的聖嘉芙蓮修道院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位於今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塔加斯特城是基督教神學大師奧古斯丁的家鄉。
隨着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和發展,以及拜占庭帝國長期陷入和和薩珊波斯的爭鬥導致其影響力下降,毗鄰阿拉伯半島的北非和東非首先接受了伊斯蘭信仰,以埃及、馬格里布、努比亞等擁有古老文明的地區為代表。基督教信仰僅在少數科普特教徒,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中遺留下來。伊斯蘭信仰通過陸地和海上分別向薩赫勒地帶和東非島嶼和沿海地區繼續傳播。西非的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皆虔誠信奉伊斯蘭教並向外族傳教。
新航路開闢後,非洲遭受歐洲殖民者入侵,基督教通過這種方式被重新引入非洲。16世紀,葡萄牙在西非沿海建立傳教據點。17、18世紀隨着荷蘭殖民者定居,新教加爾文宗被引入非洲南部。19世紀後期,歐洲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葡萄牙、英國、荷蘭、意大利、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批傳教士在政府支持下進入非洲傳教,而西非的豪薩人在此前發動的長達七十年(1804年—1874年)的伊斯蘭聖戰也以穆斯林的勝利而進入尾聲,在西非地區形成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平分天下的局面。
現狀
非洲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原始宗教的勢力範圍大致以北緯12度左右為分界線,北緯12度以北的非洲國家除厄立特里亞外皆為穆斯林國家,北緯12度以南的非洲國家(地區)除畿內亞、索馬里、吉布提、科摩羅、桑吉巴爾外伊斯蘭教均不佔絕對優勢。
在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勢力範圍內,基督教勢力較大、虔誠信教人數較多的國家主要有赤道畿內亞、烏干達、博茨瓦納、萊索托、南非等。非洲的前英國殖民地多信奉基督新教,而法國、比利時、葡萄牙的前殖民地則多信奉天主教。
政治
非洲統一組織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在最後一任主席南非籍的塔博·姆貝基主持下,於2002年7月9日更名為非洲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非洲國家,形成一個代表非洲國家的統一的聲音。反對殖民主義,成立一個解放委員會幫助非洲進行獨立運動。
2002年7月,非洲聯盟在南非成立。包涵了55個非洲會員國的國家聯盟一體化統一性組織,非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立法行政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2007年7月2日,利比亞前領導人卡塔爾菲在加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的非洲聯盟峰會上提出成立泛非合眾國。
經濟
長期的種族衝突又熱帶疾病叢生,工業化引發的環境破壞,從前西方的殖民主義,獨立後的腐敗政權,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個洲。根據聯合國在2009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24個國家中,其中有22個都是非洲國家(第159位至第182位)。
同樣在大量的投資與輔導下,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經濟快速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但非洲在對外貿易、投資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發展都比其他地區綬慢。貧窮在非洲造成很嚴重的問題,包括低人均預期壽命(斯威士蘭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3歲)、暴力等。
非洲的一些地區,特別是博茨瓦納和南非,經濟的發展比較成功。前者超過四分一的財政預算用於改善首都哈博羅內的基建,使其成為世界上發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後者則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完善的西方體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和鑽石生產國之一。其他國家如加納、肯尼亞、加蓬、喀麥隆和埃及等,許多仰賴旅遊業與石油業,因而在外國協助下建立的治安與基礎建設等達到了一定程度,經濟發展也較理想。
農業是非洲經濟的重要部門。糧食作物中玉米的種植面積最廣,是農村居民的主食;小麥和稻米的產量不能自給,需要大量進口。供出口的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可可、花生、棉花和劍麻等[6]。
採礦業和輕工業是非洲工業的主要部門。黃金、金剛石、鐵、錳、磷灰石、鋁土礦、銅、鈾、錫、石油等的產量都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輕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紡織為主要。木材工業有一定的基礎,制材廠較多。重工業有冶金、機械、金屬加工、化學和水泥、大理石採制、金剛石琢磨、橡膠製品等部門[8]。
由1995至2005年,非洲重拾經濟增長,在2005年平均有5%,一些剛開始開發石油資源的國家如安哥拉、蘇丹和赤道畿內亞的經濟增長更超過10%。然而非洲的進步比起其他國家仍有差距。
國家 | 2020年各國GDP(億US$)[13] | 2006年各國GDP (國際匯率)[14] (十億US$) |
2020年人均GDP(US$)[15] | 2005年人均GDP(購買力平價)[16] (US$) |
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 |
---|---|---|---|---|---|
阿爾及利亞 | 1443 | 114.73 | 3263 | 5,985 | 0.736 高 |
安哥拉 | 624 | 44.03 | 2012 | 3,533 | 0.532 低 |
貝寧 | 152 | 4.78 | 1251 | 1,390 | 0.480 低 |
博茨瓦納 | 159 | 10.33 | 6781 | 12,057 | 0.698 中 |
布基納法索 | 165 | 6.21 | 791 | 1,140 | 0.402 低 |
布隆迪 | 30 | 0.81 | 254 | 699 | 0.400 低 |
喀麥隆 | 390 | 18.32 | 1470 | 1,995 | 0.512 低 |
維德角 | 18 | 1.14 | 3148 | 2,831 | 0.646 中 |
中非 | 24 | 1.49 | 490 | 675 | 0.350 低 |
乍得 | 107 | 6.54 | 654 | 1,749 | 0.392 低 |
科摩羅 | 12 | 0.40 | 1362 | 1,063 | 0.503 低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491 | 8.54 | 541 | 264 | 0.433 低 |
剛果共和國 | 102 | 7.39 | 2186 | 3,621 | 0.591 中 |
科特迪瓦 | 614 | 17.48 | 2278 | 1,575 | 0.462 低 |
吉布提 | 34 | 0.76 | 3074 | 1,964 | 0.470 低 |
埃及 | 3618 | 107.48 | 3587 | 5,051 | 0.690 中 |
赤道畿內亞 | 155 | 8.56 | 6773 | 11,999 | 0.587 中 |
厄立特里亞 | 21 | 1.09 | 588 | 689 | 0.391 低 |
埃塞俄比亞 | 966 | 13.32 | 994 | 591 | 0.442 低 |
加蓬 | 156 | 9.55 | 7421 | 12,742 | 0.684 中 |
岡比亞 | 19 | 0.51 | 791 | 726 | 0.441 低 |
加納 | 684 | 12.91 | 2223 | 1,225 | 0.579 中 |
畿內亞 | 155 | 3.32 | 1106 | 946 | 0.411 低 |
幾內亞比紹 | 14 | 0.30 | 790 | 569 | 0.420 低 |
肯雅 | 993 | 21.19 | 2039 | 1,359 | 0.548 低 |
萊索托 | 21 | 1.48 | 1003 | 1,415 | 0.497 低 |
利比里亞 | 30 | 0.63 | 646 | 383 | 0.430 低 |
利比亞 | 218 | 50.32 | 3281 | 10,727 | 0.724 高 |
馬達加斯加 | 138 | 5.50 | 502 | 988 | 0.510 低 |
馬拉維 | 85 | 2.23 | 407 | 691 | 0.445 低 |
馬里 | 176 | 5.93 | 897 | 1,027 | 0.419 低 |
毛里塔尼亞 | 82 | 2.66 | 1971 | 1,691 | 0.506 中 |
毛里裘斯 | 114 | 6.45 | 8993 | 10,155 | 0.777 高 |
摩洛哥 | 1135 | 57.31 | 3158 | 3,547 | 0.628 中 |
西撒哈拉 | -- | 57.31 | -- | 3,547 | 0.582 中(2011) |
莫桑比克 | 114 | 7.61 | 450 | 743 | 0.416 低 |
納米比亞 | 106 | 6.37 | 4175 | 4,547 | 0.628 中 |
尼日爾 | 137 | 3.54 | 566 | 613 | 0.348 低 |
尼日利亞 | 4294 | 114.69 | 2083 | 1,892 | 0.514 低 |
留尼汪 | -- | 15.98[17] | -- | 19,233[17] | 0.870 高(2011)[18] |
盧旺達 | 104 | 2.49 | 819 | 813 | 0.483 低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4 | 0.12 | -- | 1,460 | 0.555 中 |
塞內加爾 | 244 | 8.94 | 1460 | 1,676 | 0.466 低 |
塞舌爾 | 11 | 0.75 | 11639 | 13,887 | 0.772 高 |
塞拉利昂 | 42 | 1.44 | 527 | 790 | 0.413 低 |
索馬里 | 49 | 0.06[16] | 327 | 199 | 0.283 低(2011) |
索馬里蘭 | 25 | -- | 675 | -- | -- |
南非 | 3021 | 254.99 | 5067 | 8,477 | 0.666 中 |
蘇丹 | 344 | 37.57 | 775 | 2,249 | 0.479 低 |
南蘇丹 | 41 | 37.57 | 296 | 2,249 | 0.467 低 |
斯威士蘭 | 39 | 2.65 | 3504 | 4,384 | 0.531 中 |
坦桑尼亞 | 632 | 12.78 | 1090 | 1,018 | 0.521 低 |
多哥 | 75 | 2.21 | 905 | 888 | 0.484 低 |
突尼西亞 | 396 | 30.30 | 3323 | 6,461 | 0.721 高 |
烏干達 | 376 | 9.32 | 912 | 991 | 0.483 低 |
贊比亞 | 185 | 10.91 | 981 | 1,175 | 0.586 中 |
津巴布韋 | 210 | 5.01 | 1385 | 538 | 0.509 低 |
國家列表
非洲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出多個國家,為世界上國家數最多的大洲。 非洲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國家分別為阿爾及利亞和島國塞舌爾;[19]而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則是岡比亞。
國徽 | 國旗 | 國家和屬地 | 領土 (km²) |
人口[20] | 統計年 | 密度 (per km²) |
首都 |
---|---|---|---|---|---|---|---|
北非 | |||||||
阿爾及利亞 | 2,381,740 | 34,178,188 | 2009 | 14 | 阿爾及爾 | ||
加那利群島(西班牙)[註 1] | 7,492 | 2,154,905 | 2017 | 226 | 拉斯帕爾馬斯 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 | ||
休達(西屬)[註 2] | 20 | 85,107 | 2017 | 3,575 | — | ||
埃及[註 3] | 1,001,450 | 82,868,000 | 2012 | 83 | 開羅 | ||
利比亞 | 1,759,540 | 6,310,434 | 2009 | 4 | 的黎波里 | ||
馬德拉(葡萄牙)[註 4] | 797 | 245,000 | 2001 | 307 | 豐沙爾 | ||
梅利利亞(西屬)[註 5] | 12 | 85,116 | 2017 | 5,534 | — | ||
摩洛哥 | 446,550 | 34,859,364 | 2009 | 78 | 拉巴特 | ||
蘇丹 | 1,861,484 | 30,894,000 | 2008 | 17 | 喀土穆 | ||
突尼西亞 | 163,610 | 10,486,339 | 2009 | 64 | 突尼斯城 | ||
西撒哈拉 [註 6] | 266,000 | 405,210 | 2009 | 2 | — | ||
東非 | |||||||
布隆迪 | 27,830 | 8,988,091 | 2009 | 323 | 基特加 | ||
科摩羅 | 2,170 | 752,438 | 2009 | 347 | 莫羅尼 | ||
吉布提 | 23,000 | 828,324 | 2015 | 22 | 吉布提市 | ||
厄立特里亞 | 121,320 | 5,647,168 | 2009 | 47 | 阿斯馬拉 | ||
埃塞俄比亞 | 1,127,127 | 84,320,987 | 2012 | 75 | 亞的斯亞貝巴 | ||
肯雅 | 582,650 | 39,002,772 | 2009 | 66 | 內羅比 | ||
馬達加斯加 | 587,040 | 20,653,556 | 2009 | 35 | 安塔那那利佛 | ||
馬拉維 | 118,480 | 14,268,711 | 2009 | 120 | 利隆威 | ||
毛里裘斯 | 2,040 | 1,284,264 | 2009 | 630 | 路易港 | ||
馬約特(法屬)[註 7] | 374 | 223,765 | 2009 | 490 | 馬穆楚 | ||
莫桑比克 | 801,590 | 21,669,278 | 2009 | 27 | 馬普托 | ||
留尼汪(法屬) | 2,512 | 743,981 | 2002 | 296 | 聖但尼 | ||
盧旺達 | 26,338 | 10,473,282 | 2009 | 398 | 基加利 | ||
塞舌爾 | 455 | 87,476 | 2009 | 192 | 維多利亞 | ||
索馬里 | 637,657 | 9,832,017 | 2009 | 15 | 摩加迪沙 | ||
索馬里蘭 | 177,000 | 4,500,000 | 2022 | 28 | 哈爾格薩 | ||
南蘇丹 | 619,745 | 8,260,490 | 2008 | 13 | 朱巴 | ||
坦桑尼亞 | 945,087 | 44,929,002 | 2009 | 43 | 杜篤瑪 | ||
烏干達 | 236,040 | 32,369,558 | 2009 | 137 | 康培拉 | ||
贊比亞 | 752,614 | 11,862,740 | 2009 | 16 | 盧薩卡 | ||
津巴布韋 | 390,580 | 11,392,629 | 2009 | 29 | 哈拉雷 | ||
中非 | |||||||
安哥拉 | 1,246,700 | 12,799,293 | 2009 | 10 | 羅安達 | ||
喀麥隆 | 475,440 | 18,879,301 | 2009 | 40 | 雅溫得 | ||
中非共和國 | 622,984 | 4,511,488 | 2009 | 7 | 班基 | ||
乍得 | 1,284,000 | 10,329,208 | 2009 | 8 | 恩賈梅納 | ||
剛果共和國 | 342,000 | 4,012,809 | 2009 | 12 | 布拉柴維爾 |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2,345,410 | 69,575,000 | 2012 | 30 | 金沙薩 | ||
赤道畿內亞 | 28,051 | 633,441 | 2009 | 23 | 馬拉博 | ||
加蓬 | 267,667 | 1,514,993 | 2009 | 6 | 利伯維爾 |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1,001 | 212,679 | 2009 | 212 | 聖多美 | ||
南非 | |||||||
博茨瓦納 | 600,370 | 1,990,876 | 2009 | 3 | 嘉柏隆里 | ||
斯威士蘭 | 17,363 | 1,123,913 | 2009 | 65 | 墨巴本 | ||
萊索托 | 30,355 | 2,130,819 | 2009 | 70 | 馬賽魯 | ||
納米比亞 | 825,418 | 2,108,665 | 2009 | 3 | 溫得和克 | ||
南非 | 1,219,912 | 51,770,560 | 2011 | 42 | 普勒陀尼亞、開普敦、布隆方丹[註 8] | ||
西非 | |||||||
貝寧 | 112,620 | 8,791,832 | 2009 | 78 | 波多諾伏 | ||
布基納法索 | 274,200 | 15,746,232 | 2009 | 57 | 烏格都古 | ||
維德角 | 4,033 | 429,474 | 2009 | 107 | 普拉亞 | ||
岡比亞 | 11,300 | 1,782,893 | 2009 | 158 | 班竹 | ||
加納 | 239,460 | 23,832,495 | 2009 | 100 | 阿克拉 | ||
畿內亞 | 245,857 | 10,057,975 | 2009 | 41 | 科納克里 | ||
畿內亞比紹 | 36,120 | 1,533,964 | 2009 | 43 | 比紹 | ||
科特迪瓦 | 322,460 | 20,617,068 | 2009 | 64 | 阿比讓 雅穆索戈[註 9] | ||
利比里亞 | 111,370 | 3,441,790 | 2009 | 31 | 蒙羅維亞 | ||
馬里 | 1,240,000 | 12,666,987 | 2009 | 10 | 巴馬科 | ||
毛里塔尼亞 | 1,030,700 | 3,129,486 | 2009 | 3 | 諾克少 | ||
尼日爾 | 1,267,000 | 15,306,252 | 2009 | 12 | 尼亞美 | ||
尼日利亞 | 923,768 | 194,411,020 | 2017 | 215 | 阿布賈 | ||
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英屬) | 420 | 7,728 | 2012 | 13 | 詹姆斯敦 | ||
塞內加爾 | 196,190 | 13,711,597 | 2009 | 70 | 達喀爾 | ||
塞拉利昂 | 71,740 | 6,440,053 | 2009 | 90 | 弗里敦 | ||
多哥 | 56,785 | 6,019,877 | 2009 | 106 | 洛美 | ||
非洲總計 | 30,368,609 | 1,001,320,281 | 2009 | 33 |
註釋
- ^ 西班牙自治區加那利群島由兩個首府包括拉斯帕爾馬斯和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位於摩洛哥和其佔據的西撒哈拉對岸,數據為2001年左右。
- ^ 西班牙飛地休達位於摩洛哥地中海北岸,摩洛哥王國對其有主權要求,數據為2001年左右。
- ^ 埃及被歸入跨大陸國家列表,蘇彝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屬亞洲。
- ^ 葡萄牙自治區馬德拉位於北非大陸對岸的群島,數據為2001年左右。
- ^ 西班牙飛地梅利利亞位於摩洛哥地中海北岸,摩洛哥王國對其有主權要求,數據為2001年左右。
- ^ 西撒哈拉被不被普遍承認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和摩洛哥王國宣稱主權並分割控制,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是非洲聯盟成員國,摩洛哥管轄其中4/5的土地,剩餘1/5的內陸由撒拉威控制,該非自治領土地位未定。
- ^ 法國海外省,科摩羅宣稱主權。
- ^ 根據三權分立,布隆方丹為司法首都,開普敦為立法首都,普勒陀尼亞為行政首都。
- ^ 雅穆索戈為法定首都,阿比讓為事實上的政府所在地和首都。
參考文獻
-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6-06.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 ^ 朱相遠. 七大洲由来的考证与反思. 理論周刊·文史. 北京日報. 2012-04-09: 第019版 [2014-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 ^ UNdata.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英語).
- ^ Sayre, April Pulley. (1999) Africa,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ISBN 978-0-7613-1367-0.
- ^ record view - Total population, both sexes combined (thousands). 聯合國數據庫.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英語).
- ^ 6.0 6.1 6.2 6.3 6.4 朱翔 陳民眾. 地理.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2版. ISBN 978-7-5355-3573-3 (中文(中國大陸)).
- ^ (英文)Drysdale, Alasdair & Gerald H. Blake. (1985)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ISBN 978-0-19-503538-4.
- ^ 8.0 8.1 8.2 8.3 世界七大洲—非洲. 全球黃頁.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中文(中國大陸)).
- ^ (英文)Lewin, Evans. (1924) Africa, Clarendon press.
- ^ 10.0 10.1 (1998) Merriam-Webster'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Index), Merriam-Webster. pp. 10-11. ISBN 978-0-87779-546-9.
- ^ 科學人雜誌. Sa.ylib.com. [201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研究预测2100年全球人口120亿,届时尼日利亚将超中国成人口最多国家. [2018-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7).
- ^ IMF.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0) (英語).
- ^ Sourc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IMF.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0).
- ^ 16.0 16.1 Source: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7.0 17.1 (法文) INSEE Réunion. 11.1 - RÉSULTATS ÉCONOMIQUES (PDF). [2008-04-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5-14).
- ^ Source: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英文)Hoare, Ben. (2002) The Kingfisher A-Z Encyclopedia, Kingfisher Publications. p. 11. ISBN 978-0-7534-5569-2.
- ^ IDB: Countries Ranked by Population. 1999-11-28. (原始內容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存檔於1999-11-28).
外部連結
非洲足協(CAF)官方網站(法文)(英文)
- 維基媒體的非洲地圖集 (英文)
- OpenStreetMap上有關36966057 非洲的地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