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渠牟
韋渠牟(749年—801年9月6日),字元均,道號遺名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的文人,做過道士和僧人,唐德宗時期出仕為官。因精通儒、釋、道三教,被德宗看重,歷任右補闕、左諫議大夫、太府卿、太常卿。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1]
韋渠牟是詩人盧綸的舅舅。
家世
出身京兆韋氏。
生平
韋渠牟是韋冰第二子,少小聰慧,十二歲即會賦詩做文章,年未弱冠,博覽經史。初在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門下為道士,道號遺名子[1][2],後為僧人,號塵外人。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韓滉出鎮浙西,奏授韋渠牟為試秘書郎。
貞元二年(786年),韋渠牟起家拜校書郎。五年(789年),轉左武衛騎曹參軍,八年(792年),遷任四門博士[1]。
貞元十二年(796年)四月十九日,德宗生日,在麟德殿召集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韋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韋渠牟高談闊論,德宗認為他很有才華,數日後任命他為秘書郎,韋渠牟又獻詩七百字,十幾日後,立即升遷右補闕、內供奉。德宗多次在延英殿與宰相奏對時,讓宦官召韋渠牟一起參議,年末時又升為左諫議大夫。以往延英奏對漏刻時間常為二三刻,到韋渠牟奏事則拖到五六刻,皇帝經常與他談笑,當時人認為韋渠牟不正經,無士君子器度,不能以正道引導帝王。[3]
陸贄自貞元十年(794年)被罷相後,德宗開始勤於政務,不再委託宰相處理政事。各地官員、御史,皆由皇帝自己選擇任命。但他深居宮庭,所親信的人如裴延齡、李齊運、王純、李實、韋執誼及韋渠牟等人,都權傾相府。裴延齡、李實為奸詐小人,王純則是無能之輩,韋渠牟素來被人輕視,於是他廣召門客,以賺取名望,茅山處士崔芊、山人鄭隨被他舉薦為官,馮伉自醴泉令被他薦為給事中、皇太子侍讀。[3]
一年後,韋渠牟遷任太府卿,賜金紫,十六年(800年)十一月轉太常卿。貞元十七年七月廿五日乙酉(801年9月6日)卒于靖恭里[1],時年五十三,贈刑部尚書,諡曰忠。[3]
韋渠牟有文集三十卷,撰《莊子會釋》、《老子、金剛經釋文》、《孝經、維摩經疏》、《三教會宗圖》共十餘萬言,又編修《貞元新集》、《開元後禮》,發行於當代。
子女
- 子:韋博古
- 子:韋近古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