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 (佛教)

飛天梵語अप्सरा羅馬化:apsarā),是佛教中在諸佛周圍飛行、禮讚的天人。

甘肅省瓜州縣榆林窟飛天壁畫

飛天一詞出自於《洛陽伽藍記》卷二載:「石橋南道,有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1]。飛天最早誕生於古印度,後傳入中國[2],與中國藝術融合。魏晉南北朝初期,壁畫中的飛天亦稱飛仙。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幾乎皆畫有飛天。[3]

飛天是乾闥婆緊那羅相混合[4],《大智度論》中說:「乾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為諸天作樂。」[5]飛天男女不分,職能不分,以香為食,不近酒肉,有佛陀出現的場合,便一定有飛天存在。《阿闥婆吠陀》中說飛天有6,333個,每當天上舉行佛會,便凌空飛舞,拋灑鮮花,以作歌舞,用歌聲、舞姿、音樂、鮮花、食物供養諸佛。

道教也有飛天。董思靖在《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指出:「飛天大聖無極神王者, 如《度人經》中所載十方飛天神王是也。謂之飛天, 言其跡之無滯也。」[6]

參見

註釋

  1. ^ 飛天又是指「飛向天空」, 唐人李邕《日賦》有「乍出海而融朗, 忽飛天而光大」之語。
  2. ^ 「飛天」一詞, 在漢譯佛典中最早似見於西晉竺法護譯於永嘉二年(308)的《普曜經》卷四之《告車匿被馬品第十三》, 其文曰: 「菩薩舍國, 威聖無限, 心自念言:欲作沙門, 志在寂靜, 威儀禮節, 遊行至山水邊定止。天王知心, 飛天奉刀來, 帝釋受發, 則成沙門。」
  3. ^ 常書鴻《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說總計4500餘身。
  4. ^ 閻文儒《天夜叉、虛空夜叉與乾闥波、緊那羅——兼釋飛天名詞之誤》一文中則指出佛典中並無「飛天」一詞。
  5. ^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十,《大正藏》第25冊。
  6. ^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卷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