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里斯·舒米亞茨基

鮑里斯·扎哈羅維奇·舒米亞茨基(俄語: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Шумяцкий,1886年11月16日—1938年7月29日)俄國上烏丁斯克(今烏蘭烏德)人,蘇維埃俄國蘇聯共產國際官員,革命家、外交官、記者。1930年代前期為蘇聯電影工業總局局長。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亞洲局俄語Среднеазиатское бюро ЦК ВКП(б)成員。[1]

生平

早年生涯

1886年,舒米亞茨基生於西伯利亞外貝加爾州上烏丁斯克(今烏蘭烏德)的一個窮苦人家。1880年代前期,其父扎哈爾·舒米亞茨基(Захару Шумяцкому)是聖彼得堡的出版社「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А. Ф. Маркс」(А. Ф. Маркс合作社)的訂書匠。隨着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聖彼得堡的猶太人遭到驅逐。扎哈爾·舒米亞茨基也要和其他許多人一起被送往白俄羅斯烏克蘭。但他拒絕遷往這兩處地方,並向有關當局稱,他到農村無法養活其家人,他需要住在城市。當局於是把他全家遷往上烏丁斯克(今烏蘭烏德),這裏確實是一座城市。扎哈爾·舒米亞茨基全家遂在此居住了數月,為農民做記錄,記錄土地分配情況,有時會為地方當局服務。

舒米亞茨基在此出生,並度過了人生的最初歲月。他幾乎沒上過學,俄文是在家學的。他還掌握了布里亞特語的口語,並知道一些意第緒語。1898年12歲時,舒米亞茨基離家赴赤塔的鐵路工廠做工。1903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4年起,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鐵路車輛廠工作。

從1905年到1906年

 
舒米亞茨基在烏蘭烏德的故居

1905年,他組織領導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人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遭俄國政府通緝。1906年1月,被俄國政府逮捕,不久脫逃。他使用的護照以及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化名均為「Илья Силин」(伊利亞·西林)。他曾在上烏丁斯克斯柳江卡1號站俄語Слюдянка I工作。[2]

他先後編輯過報紙《貝加爾湖》(Прибайкалье)、《貝加爾湖波濤》(Байкальская Волна)、《Забайкалец》(以上在上烏丁斯克)、《滿洲之聲俄語Голос Маньчжурии》、《思想》(Мысль)(以上在哈爾濱)。由於上烏丁斯克的報紙《貝加爾湖》的所有者、商人諾德爾曼(Нодельман)在伊爾庫茨克被逮捕,該報社被關閉。諾德爾曼從監獄取保釋放後,同意出版新的報紙《貝加爾湖波濤》。報紙《Забайкалец》則為雷伊弗維奇(Рейфович)所有,該報在上烏丁斯克碼頭街(烏蘭烏德)俄語Улица Набережная (Улан-Удэ)上的雷伊弗維奇的家中出版,該報在1906年10月被關閉。 舒米亞茨基在1906年10月18日或20日逃離上烏丁斯克。在赤塔,他出版了報紙《Тайга》。

他和Лии Исаевне Пандре(1889年-1957年)結婚,後者是醫學院學生,是坎斯克的一位闊綽商人之女。1909年,他們有了一個女兒娜拉(Нора)。[3]後來在1922年,嘉芙蓮·Б. З. ·舒米亞茨基(Екатерина. Б. З. Шумяцкий)開始在西伯利亞的黨組織中從事革命工作,後被派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開展工作,策動太平洋艦隊水兵武裝起義。

旅居哈爾濱

1906年,他奉派到哈爾濱,仍化名「伊利亞·西林」,入中東鐵路三十六棚總工廠當鏇工,在俄國工人中間從事革命活動。 在哈爾濱,舒米亞茨基住在俄國工人居住的勞搏抬那亞街。住在該街的將近50戶居民多為中東鐵路附屬工廠(車輛廠)粗活工人。只有舒米亞茨基屬於高級技工。舒米亞茨基開設了一家雜貨鋪兼小酒館,稱「西林屋」。在其領導下,中東鐵路附屬工廠秘密成立了俄國職工聯合會。此後,舒米亞茨基將俄國職工聯合會擴大至地包、八區糧庫、香坊鐵路印刷廠、報紙、航運、電報局、哈爾濱市公議會秋林洋行等50多個單位的工人及店員中,會員總數達到將近6000人,西林屋成為俄國職工聯合會所在地。[4]

1906年11月,舒米亞茨基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派在哈爾濱召開的代表會議。根據此次會議精神,1907年初,舒米亞茨基邀請中東鐵路附屬工廠機車分廠的漢人工人吳泰到西林屋做客,這是西林屋首次招待漢族工人。雙方會晤後的第三天,1907年1月9日,正值俄國一月革命兩周年紀念日,中東鐵路附屬工廠工人罷工,並舉行慶祝集會,吳泰率400多位中國工人參加了此次活動。1907年4月,舒米亞茨基和吳泰第二次在西林屋會晤,雙方制訂了俄漢工人同慶五一勞動節的方案,並決定如廠方阻止慶祝活動就舉行罷工。隨後,廠方果然張貼通告嚴禁舉行五一慶祝活動。5月1日,中東鐵路附屬工廠的工人離開工廠,聚集到三十六棚後面的松花江邊。同時,地包、鐵路印刷廠、車站、港口、八區制粉廠的工人也聚集於此,共達3000多人。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聞訊後,急忙命令鎮壓罷工,吳泰和舒米亞茨基遂按計劃率領工人隊伍乘坐預先備好的船,過江到江北的極樂村集合。由於極樂村在俄國軍警轄區之外,故警察局長馬庫金趕到江邊時,只能望江興嘆。吳泰在江北宣佈先舉行野餐,全體工人大聚餐。隨後,舒米亞茨基宣佈慶祝大會開始,大會上有講演,並高呼口號。會後舉行了聯歡活動。[4]

1910年,哈爾濱展開了全城搜捕,54位俄共黨員被逮捕。在工人和漁民的幫助下,舒米亞茨基逃離哈爾濱。後來,舒米亞茨基在回憶錄中稱:「我們不是偶然與中國工人聯繫,而是在他們當中相當有計劃的進行工作」,「我們不僅努力幫助他們提高階級覺悟,而且培養他們成為中國人民反對清朝專制的先鋒隊。」[4]

1917年之前

逃離哈爾濱後,舒米亞茨基在1911年至1913年流亡阿根廷。1913年,舒米亞茨基回到俄國,正式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派,成為該黨在西伯利亞的組織的活躍的革命家。1914年起,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工作。不久他又遭逮捕,直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才獲釋。

1917年,他擔任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並且為報紙《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委員會消息報》(Известия Красноярского совет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人報》(Красноярский рабочий)、周報《西伯利亞真理報》(Сибирская правда)積極撰稿。在1917年4月舉行的第八次布爾什維克代表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並被選入負責組織出版的中央機構的編輯委員會中。

布爾什維克政變失敗後,他着手恢復黨的地下組織,並為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進行了準備和組織工作。他是黨的中央委員會西伯利亞蒙古處長。他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西伯利亞地區辦事處主席。1917年10月,在伊爾庫茨克舉行的全西伯利亞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西伯利亞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俄語Центросибирь主席。從10月15日至16日,從車里雅賓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均宣佈了蘇維埃的權力,這是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的開端。他指揮了1917年12月伊爾庫茨克衝突俄語Декабрьские бои 1917 года в Иркутске,在談判過程中受傷。

俄國內戰

在內戰期間,他是西西伯利亞的游擊隊的領導人之一。他反對同德國布列斯特和約。自1918年12月起,他擔任東西伯利亞地區軍事革命委員會(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го окружного военн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主席。自1919年7月起,在軍隊從事政治工作。1919年10月至1920年1月,擔任秋明省革命委員會和俄共(布)省委的主席。1920年3月,出任俄共(布)托木斯克省委員會主席,及革命委員會主席。1920年6月,擔任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遠東局主席,以及遠東共和國外交部長。1920年7月,出任遠東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0月出任西伯利亞革命委員會副主席。1920年12月,任葉尼塞省執行委員會主席。

在遠東

1921年至1922年,他是第5軍革命軍亊委員會委員,俄共(布)中央委員會西伯利亞局俄語Сибирское бюро ЦК РКП (б)中央委員會委員,外交人民委員會遠東全權代表。

1921年之後,他在伊爾庫茨克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擔任第一書記。1921年,任共產國際駐遠東全權代表。在負責遠東工作期間,他對中國蒙古朝鮮等地的共產黨組織的創建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920年8月8日,共產國際任命了一批人員赴若干重要國家擔任代表,任務是同當地的共產黨組織建立聯繫,並組織共產國際的出版活動。其中,馬林被派往中國。1921年5月下旬,尼克爾斯基被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領導人舒亞米茨基派赴中國。1921年6月3日,馬林抵達上海。幾天後,尼克爾斯基也抵達上海。馬林和尼克爾斯基會面後,商定共同進行工作。因為馬林不屬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成員,又和舒米亞茨基不熟,故馬林於1921年6月7日致信舒米亞茨基,進行了自我介紹,並主動提出承擔籌備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和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的工作。不久,馬林從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獲得了任命書,被任命為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領導成員之一,並奉遠東書記處之命留在上海工作。但馬林沒收到過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任何指示和文件,所以在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只是掛名。1921年6月,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5][6][7][8][9][10]

蒙古的軍人組成了大蒙古國第一屆人民政府。舒米亞茨基將這些國家領導人帶到了莫斯科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舒米亞茨基是蒙古人民革命的積極參與者,蒙古國家政府的首席顧問。舒米亞茨基將其妹介紹給達木丁·蘇赫巴托爾。他被授予「蒙古人民共和國榮譽公民」(Почетный гражданин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並獲授蒙古第1號紅色勳章(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 Монголии № 1.)。

1922年,舒米亞茨基同民族人民委員部俄語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дела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РСФСР及其領導人斯大林發生衝突。衝突的起因是關於原屬遠東共和國布里亞特的自治問題。舒米亞茨基成功創建了一個自治共和國,而不是三個民族區。但舒米亞茨基被迫辭職,轉而從事外交工作。

舒米亞茨基遭調離的另一原因是他在伊爾庫茨克支持成立一派朝鮮共產黨,而赤塔克拉斯諾肖科夫(時任遠東共和國政府主席兼外交部長)支持另一派朝鮮共產黨,造成朝鮮共產黨分成對立的兩派。馬林在1922年7月21日致共產國際的報告中,詳述了舒米亞茨基支持另一派朝鮮共產黨的錯誤。

從外交到電影

1922年1月,遠東書記處改組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東方部維經斯基任部長。1922年2月,舒米亞茨基調往赤塔從事外交工作。1923年至1925年,舒米亞茨基擔任駐波斯的公使兼貿易代表,成為在德黑蘭的蘇聯外交使團的老前輩。自1925年起,擔任蘇聯共產黨列寧格勒地區委員會委員。1926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擔任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長,並主編該校的評論性刊物《革命與東方》。1928年至1929年,任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學院院長。

1930年11月起,舒米亞茨基任全蘇電影業聯合公司(Союзкино)主席。1933年起,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議電影工業總局局長兼藝術委員會副主席。1935年,由於對蘇聯電影亊業的貢獻,時任電影局長的舒米亞茨基獲得列寧勳章。1937年,為慶祝十月革命20周年,斯大林下令拍攝《列寧在十月》,但電影尚未完成,舒米亞茨基即於1938年1月18日被逮捕。同年7月28日被判處死刑。7月29日遭到處決。

後來,舒米亞茨基獲恢復名譽。

著作

  • «Борьба за русский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Иркутск, 1922.
  • «В Сибирском подполье. Очерки 1903—1908 гг.», «Московский рабочий», М.,1926 г., 192 с.
  • «Сибирь на путях к Октябрю», М., 1927, 64 с. (2-е изд.: Иркутск, «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е изд.», 1989 г., 411с.)
  • «На посту совет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М., 1927, (2-е изд: «Изд.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1960).
  • «1905 год и Восток», М.-Л., ГИЗ, 1930, 80 с.
  •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я миллионов», «Кинофотоиздат», М., 1935 г.,387 с.
  • «Пути мастерства», «Кинофотоиздат», М., 1935, 192 с.

註釋

  1. ^ Шумяцкий 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201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2. ^ Б. Шумяцкий Работа Верхнеудинск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СДР в 1906 году. \\ Жизнь Бурятии. Верхнеудинск. № 7-8 1925 год. стр 42-47
  3. ^ Биография Н. Б. Шумяцкой на сайте музея «Дом на набережной». [201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4. ^ 4.0 4.1 4.2 李錫文,名街舊巷追尋往昔:勞動街,勞動者的天下,哈爾濱日報2009年10月18日
  5. ^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關於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及中共創建的五份文獻(一九二一年六月——一九二三年六月),李玉貞 譯,黨的文獻2011年第4期
  6. ^ (俄)K·B·石克強整理,李玉貞 譯,俄羅斯新發現的有關中共建黨的文件,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7. ^ 第15位出席者照片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挂出,新华网,2007年09月27日. [2013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1月15日). 
  8. ^ (俄)卡爾圖諾娃,中共一大參加者——內曼·尼克爾斯基,百年潮2006年第12期
  9. ^ 張小紅,出席中共一大的尼克爾斯基照片發現經過,百年潮2008年第4期
  10. ^ 李衛紅、徐元宮,俄羅斯解密檔案的一大會期,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5期

參考文獻

  •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Гранат», т.41, ч.111, М. 1925 г., стб. 254—258.
  • Якушина А. П. «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Шумяцкий», «История СССР», 1969, № 2, с.118 — 123.
  • Багаев Б. Ф. «Борис Шумяцкий. Очерк жизни и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Красноярск, 1974 г., 204 с.
  • Тейлор Р. «Борис Шумяцкий и созд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и в 30-е годы» (с англ.) «Киноведческие записки» 1989, № 3.
  • Richard Taylor, «Ideology as Mass Entertainment: Boris Shumyatsky and Soviet Cinema in the 1930s», in Richard Taylor and Ian Christie, (eds.), Inside the Film Factory, Routledge Ltd., 1991.
  • Бернштейн, Арон. «Нарком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и», «ЛЕХАИМ» август — сентябрь, 1997 г.
  • Музалевский М. «Он мечтал о советском Голливуде», «Кавалер», № 7, 2002.
  • Маяковский. В.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М., 1957 г., т.5, с.120.
  • Есенин С.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т. 4, М,: «Наука» — «Голос»,1996,с. 494.
  • Булгакова Е. С. «Дневники», (январь 1938 г.).
  • Schumatsky, Boris. «Silvester bei Stalin», PHILO, Berlin 1999, 180 pp.
  • «Ковёр Каджаров из квартиры Шумяцких в Доме на Набережной», «Наше наследие», № 78, 2006.
  • Шумяцкий Б. Л. «Факты и семейные предания о Борисе Захаровиче Шумяцком (к 120-летию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Культурн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Сибири и Монголии», том 1, стр.157 — 164, Улан-Удэ, 2006.
  • Шумяцкий Б. Л. «Он был талантлив во всем — революционер, дипломат, нарком кино. 120 лет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Б. З. Шумяцкого», газета «Бурятия», № 231 (3871), 8.12.2006.
  • Симачёва Т. А. (автор-составитель) «Борис Шумяцкий» (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документы, материалы к биографии), «Кинограф», № 18 с.94 — 133, 2007 г., № 19, 2008 г.
  • Шумяцкий 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Организатор кинопроцесса.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кино. СССР/СНГ» Электронная база данных.[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