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稱黃婆、黃母,松江府華亭縣烏泥涇(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生活在宋末元初,中國古代的女性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歷史記載
最早關於黃道婆的文獻記述,目前所知為元末明初的王逢和陶宗儀[1]。王逢在《 梧溪集》卷 3 「黃道婆 祠」中記載:黃道婆為松江烏泥涇人,「少淪落崖州,元貞( 1295—1296 年) 間,始遇海舶以歸,躬紡木綿花,織崖州被自給,教他姓婦不少倦,未幾,被更烏涇名天下,仰食者千餘家。及卒,鄉長者趙如珪為立祠香火,菴後兵廢。至正壬寅(1362 年) ,張君守中遷祠於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復祀享。」[2]
陶宗儀在《輟耕錄》卷 24「黃道婆」中記載:閩、廣多種,木綿、紡織為布,名曰吉貝。松江府東去五十里許,曰烏泥涇。其地土田磽瘠,民食不給,因謀樹藝以資生業,遂覓種於彼。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線弦竹弧置按間,振掉成劑,厥功甚艱。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帨,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未幾嫗卒,莫不感恩灑泣而共葬之。又為立祠,歲時享之。越三十年祠毀,鄉人趙愚軒重立,今祠復毀,無人為之創建。「道婆」之名,日漸泯滅無聞矣。」[3]
生平與傳說
據記載,元貞( 1295—1296 年) 間,黃道婆從崖州來到松江烏泥涇,教當地婦女棉紡織技術,後世立祠祭祀她。黃道婆在正史中並沒有被記載,只能在筆記、地方志、碑銘和民間傳說中見到相關記錄,內容也多是輾轉抄襲,十分雷同,具體細節上又有不少牴牾之處[1]。中國義務教育課本採用的說法是:
黃道婆生於南宋淳祐五年,由於家庭貧苦,十多歲時被賣為童養媳,婚後不堪家庭虐待,隨黃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島崖州。在崖州學習紡織。淳祐九年,回到松江烏泥涇,從事紡織並且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從此,松江的紡織業發達起來。
劉正剛和付偉認為,學界有關黃道婆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直接記述黃道婆的史料少之又少。明代以來,黃道婆不斷被神化是上海精英階層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而挖掘文化資源的結果。[1]
評價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稱黃道婆為十三世紀傑出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家,對她在棉紡織史上的革命作出了高度評價。[4]。
動畫
- 《中國巧姑娘之黃道婆》,13集,2016年中國動畫劇集。
相關項目
這是一篇關於上海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 ^ 1.0 1.1 1.2 刘正刚 付伟:黄道婆问题再研究 2022-06-14 来源: 明清史研究辑刊 (PDF). [2024-06-15].
- ^ 王逢《梧溪集》卷 3: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27150&remap=gb
- ^ 陶宗儀在《輟耕錄》卷 24: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89039&remap=gb
-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