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書,漢代以降沿用此官職。唐代改稱門下侍郎,屬於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時廢除。
歷史
秦漢時,宮門多漆成黃色,故稱皇宮為黃門,亦以稱近侍。東漢始設為專官,或稱之給事黃門侍郎。《後漢書·百官志三》:「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座。」《後漢書·獻帝紀》:「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1]
隋唐時,黃門侍郎隸屬門下省,成為門下省的副首長,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門下侍郎。宋神宗時,元豐改制,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徽宗時,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靖康間復改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朝宰執
|
|
參考文獻
- ^ 李賢 註:「《漢官儀》曰:『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 應劭 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 青瑣門 拜,謂之夕郎。』《輿服志》:『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本既無員,於此各置六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