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劉墉 (清朝)

由Lauw在話題民間傳說故事的張冠李戴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4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山東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山東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山東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民間傳說故事的張冠李戴

中國的民間傳說常常將不同人的傳說事蹟,搞錯成相似的其他人,
尤其劉墉紀曉嵐兩位清朝才子的事蹟更是沒有被詳細查對而常被混搭:
一方面他們年紀相近,劉墉(1719年-1805年)比紀曉嵐(1724年6月15日-1805年2月14日)大五歲,同朝為為官,
同樣侍奉乾隆為皇上,同樣面對大貪官和坤為死敵,同樣都是有名的才子,彼此間也算是好友,
故而民間傳說常常不細察他們之間的差別,而將不同的事蹟、巧聯妙對搭到他們身上。
例如:無意間稱乾隆「老頭子」被乾隆聽見,差點被殺的應該是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嵐,但是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卻拿來當作劉墉的傳說事蹟。
另外筆者也看過金聖嘆的事蹟被拿來套在紀曉嵐身上。
金聖嘆哭廟案而被處死,刑前告訴兒子的「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這句千古絕對,但是也有民間傳說故事誤用在紀曉嵐身上。
另外,鄭板橋的《詠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這首詩卻常被民間故事誤傳為前兩句是乾隆寫的,而後兩句是劉墉補上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便採用這個說法,說和坤在劉坤的詩集裏找到這首詩,而和坤認為前兩句乾隆所作,而劉墉順便補上兩句,不能視這首是劉墉所作的,而劉墉因此被視為盜用皇上的詩句而被處罰。
故而將他們的趣聞傳說列入維基時,還是要多方查閱。
筆者將本文同時寫在紀昀與劉墉兩個詞條的討論區。

Lauw (留言) 2009年12月28日 (一) 08:05 (UTC)回覆

劉羅鍋和劉墉

是同一個人?

返回 "劉墉 (清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