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iki充電,給Wiki充電。:-) 維基電池 18:29 2006年2月25日 (UTC)

從百科全書到互聯網百科全書

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是最早將全世界的知識收集於一個屋頂下,供人查閱的機構。狄德多等18世紀百科全書派提出出版百科全書的的想法。圖書館在各國的大學中是最佳的百科全書會集點:英語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國哥倫比亞百科全書》,西班牙語的Enciclopedia Universal Illustrada,德語的Meyer’s Konversationslexikon and Brockhaus,以及中文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等。

H. G. Well的短篇小說《大腦世界》(World Brain, 1937)以及Vannevar Bush的科幻小說《我們可能思考》(As We May Think, 1945)提出使用一台自動機器來編寫一部更有用的百科全書的想法,以及Ted Nelson的Xandu計劃(1960)。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人提出利用互聯網來編寫一部免費的百科全書的構想。這些活動的一個分支就是舊版本的百科全書的電子化。1995年1月,Gutenberg計劃開始出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一版(1911)的ASCII版本,但是由於方法上的分歧,在第一卷出版後整個計劃就終止了。2002年,另一方出版了整套28卷的1911《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電子版,發表在 http://1911encyclopedia.org/ ;版本中加入了版權聲明,但是該聲明應該沒有法律效力。其他的電子化計劃則出版了許多其他的百科全書,例如由基督教經典圖書館出版的電子Easton聖經辭典(1891)。

另一個更有趣的分支則是編寫全新的、自由免費的百科全書。1991年,新聞組alt.fan.douglas-adams的參與者開始了一個以出版真正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Galaxy百科全書的計劃。該百科全書是出現在Douglas Adams的小說中的一個虛構的百科全書。該計劃就是星係指導計劃(Project Galactic Guide)。儘管最初的宗旨是百科全書只能包括真實的條目,但之後政策改變,允許並鼓勵半真實及虛構的條目出現。星係指導計劃包含了超過1700條條目,但從2000年起就沒有新條目加入。

1993年,一個叫做Interpedia的計劃試圖編寫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互聯網百科全書。但該計劃為還未開始就夭折,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建立一個有效的搜尋引擎成為更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