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Ghren/筆記3

序號[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二分說
四分說
文原論
文類論
文術論
文衡論





六分說
文之樞紐
文體論
創作論
文學史和作家論
文學批評
自序




七分說
總綱
文體論
創作論
風格學
文學史和批評論
修辭學
自序




  • 二分說:此說之支持者有葉聯芳、曹學佺、范文瀾等。葉聯芳認為:「自書記以上,則文之名品;《神思》以下,則文之情度。」曹學佺認為:「雕龍上廿五篇,銓次文體;下廿五篇,驅引筆術。」范文瀾說:「文心上篇剖析文體,為辨章篇制之論;下篇商榷文術,為提挈斗術綱維之言。」[2]
  • 三分說
    • 〈序志〉單作一類:《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認為,「上篇二十有五,論體裁之別;下篇二十有四:論工拙之由,合〈序志〉一篇,亦為二十五篇」。羅根澤、周勳初
    • 「文之樞紐」單作一類:劉凌文心雕龍理論初探中認為劉勰將全書的內容運用了三個相似的句式,即:「」,顯然是分作三部份。
  • 四分說:此說之支持者有郭晉稀、張長青、張會恩等。郭晉稀將《文心雕龍譯注》中將全書分為:全書綱領五篇;論文敘筆二十篇;剖情析采二十篇;全書總結五篇。張長青、張會恩《文心雕龍詮釋》也同。
  • 五分說:此說主要將下篇又再分為三部份。周振甫《文心雕龍註釋》認為劉勰在〈序志〉中分為五部分:「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采(創作論)、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批評論)、以及「長懷序志」。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史》、陸侃如、牟世金也如此。
  • 六分說:此說主要將下篇又再分為四部份,在五分說基礎上增加文學史觀類。王運熙、顧易生認為〈時序〉、〈才略〉兩編是文學史和作家論,扼要評述了歷代文學和著名作家。〈知音〉、〈程器〉兩篇,詩論了文學批評方面的重要的問題。」[3]。張文勳,杜東枝也同。
  • 七分說:此說主要將下篇又再分為四部份,在六分說基礎上增加修辭類。詹鍈認為創作論的有《神思》、《情采》、《鎔裁》、《養氣》、《附會》、《總術》、《物色》、《程 器》凡八篇;屬於風格學的有《體性》、《風骨》、《定勢》、《隱秀》凡四篇;屬於文學史 和批評論的有《通變》、《時序》、《才略》、《知音》凡四篇;屬於修辭學的有《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練字》、《指瑕》凡八篇[4][5]

未明:李曰剛[6] 張長青、張會恩[7]

[8]

12[8]3

參考

  1. ^ 曹月芳詹鍈與《文心雕龍》研究河北大學,107-108
  2. ^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版,第 495 頁。
  3. ^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48 頁。
  4. ^ 《劉勰與〈文心雕龍〉》,中華書局,1980 年版,第 21—22 頁。
  5. ^ 同注:87
  6. ^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 年版,第 7—8 頁
  7. ^ 《文心雕龍詮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 356—357 頁。
  8. ^ 8.0 8.1 李淼. 性質、結構、理論體系. 楊明照 (編). 文心雕龍學綜覽. 上海: 上海書店: 86–90. 1995 (中文(簡體)).  ,86 ,87

引用錯誤:name屬性為「main」的參考文獻沒有在<references>標籤中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