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Z6e6e1990/1

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一個子類別 ,處於反烏托邦 式的未來主義環境中,其重點是「 低生活與高科技的結合[1]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例如人工智能控制論 ,並列一定程度。 社會秩序崩潰或根本改變。 [2] 賽博朋克的大部分根源於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小說運動,當時諸如Philip K. DickRoger Zelazny , John Brunner , J.G。Ballard , PhilipJoséFarmer和Harlan Ellison等作家考察了毒品文化 ,技術,以及性革命,同時避免了早期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式傾向。

日本賽博朋克子類型始於1982年大友克洋(Katsuhiro Otomo )的系列漫畫阿基拉 》( Akira)改編動漫電影於1988年由大友(Otomo)執導,之後這個類型的作品開始流行。《阿基拉 》之後湧現了一批賽博朋克作品,包括漫畫和動漫系列,如「 攻殼機動隊」 ,「 戰鬥天使艾麗塔」 ,「 星際牛仔 」和「 玲音」[3] 日本其他早期賽博朋克作品包括1982年的電影《 爆裂都市》 ,1985年的OVA《無限地帶23》和1989年的電影《鐵男1:金屬獸》

自從《銀翼殺手》問世以來,賽博朋克類型電影或具有其類型元素的電影的數量就一直在穩步增長。 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一些作品已經改編成銀幕。 電影《捍衛機密 [4] Johnny Mnemonic) [4]新玫瑰旅館New Rose Hotel[5] [6]都是根據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短篇小說改編的,但在商業和評論上大受打擊。 儘管在2017年10月發行了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的續集中,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 )還在片中飾演了自己的角色。但這些賽博朋克類型電影票房的失利極大地減慢了賽博朋克作為文學或文化類型的發展。

背景

勞倫斯人(Lawrence Person)試圖定義電子朋克文學運動的內容和精神,指出:

社會與反文化

著名賽博朋克作品

文學

明尼蘇達州的作家布魯斯·貝思克 ( Bruce Bethke )在他1980年的短篇小說「賽伯朋克」中創造了這個名詞,該小說發表於1983年11月的《驚奇故事》中[7] 該詞很快被接受,在威廉·吉布森布魯斯·斯特林 , 帕特·卡迪根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使用。 其中,得益於同人誌 便宜的真相 》,斯特林成為了該運動的主要思想家 約翰·雪莉(John Shirley)撰寫文章,表達了斯特林(Sterling)和拉克(Rucker)對於賽博朋克的重要性。 不過,約翰·布魯納 ( John Brunner )1975年的小說《衝擊波騎士 》( The Shockwave Rider )被許多人認為是第一本具有賽博朋克類型橋段的小說。 [8]

威廉·吉布森由於他的小說《神經浪遊者》(1984年)而通常被人們與賽博朋克聯繫起來。他注重風格、角色成長以及傳統科幻小說的氛圍,神經浪遊者曾被授予雨果獎星雲獎。根據術語檔案,吉布森對計算機和當今黑客文化認識不深,使他對計算機和黑客在將來的角色有着特別的推測,而這種看法對黑客們來說天真的令人憤怒,卻又令他們感到非常刺激。[9]

早年間,賽博朋克曾被譽為徹底脫離經典科幻小說,是科幻活力的體現。 [10] 然而,此後不久,一些批評者開始挑戰其作為創新運動的地位。 這些批評家說,就敘事技巧和風格而言,1960年代的科幻新浪潮運動更具創新性。 [11] 例如,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作品包含社會衰落,人工智能,偏執狂以及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之間的模糊界限等。 [12] 頗具影響力的賽博朋克電影《銀翼殺手》 (1982年)就是基於他的書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1968年)。 [13] 在Pohl和Kornbluth的小說Wolfbane (1959)和Roger Zelazny 的小說光與暗生物 (1968)中則提到了人類與機器的聯機。   [ 需要引用 ] 1994年,學者布賴恩·斯通希爾(Brian Stonehill)提出, 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 )1973年的小說《 萬有引力之虹 》「不僅詛咒了,而且也預言了我們現在這浮光掠影般的網絡空間」。 [14] 賽博朋克其他重要的前輩還包括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的兩部最著名的小說, 《被毀滅的人》《目的地之星》[15]以及維諾·溫格Vernor Vinge )的中篇小說《 真名實姓》[16]

感受和影響

科幻小說家大衛·布林David Brin)將賽博朋克形容為「有史以來對科幻小說進行的最好的免費促銷活動」。 它可能沒有吸引到「真正的朋克」,但它確實吸引了許多新讀者,並且為後現代文學評論運動提供了誘人的素材。布林認為,賽博朋克使科幻小說對學者更具吸引力。此外,它使科幻小說在荷里活和整個視覺藝術圈眼中,變得更有利可圖。 [17]

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認為賽博朋克「如果不是後現代主義 ,就是晚期資本主義,的至高文學表達」。 [18]

賽博朋克進一步啟發了許多不在「原創賽博朋克「之列的專業作家,將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如喬治•亞歷克•埃芬格 ( George Alec Effinger)的 《 重力失靈時》。 由路易斯·羅塞托(Louis Rossetto)和簡·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創立的《連線 》雜誌融合了新技術,藝術,文學和時事,吸引了當今的賽博朋克迷。寶拉·尤(Paula Yoo)聲稱:「這證明了鐵杆黑客,多媒體嬉皮,網絡朋克和蜂窩網絡怪人將要統治世界。」 [19]

電影電視

電影《銀翼殺手》(1982年)-改編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設定在反烏托邦的未來,被稱為複製體的人造生物是在太空殖民地使用的奴隸,並被地球上被各種賞金獵人作為合法獵物「退休」(殺死)。儘管《銀翼殺手》的銀幕發行並未大獲成功,但它在家庭影片市場上獲得了觀眾的歡迎,並成為了一部邪典電影[20] 由於電影忽略了迪克原著小說的宗教和神話元素(例如,移情盒和威爾伯·默瑟),因此比小說更嚴格地屬於賽博朋克風格。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後來透露,在初次觀看這部電影時,他驚訝於這部電影的畫面與他當時正在創作的書《 神經漫遊師》的畫面想像非常一致。 此後,該片的氛圍影響了許多賽博朋克電影,例如使用各種賽博朋克元素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1999-2003)。

此外,「 暗黑科幻」作為一種混合電影流派,是將新黑色電影與科幻小說或賽博朋克相結合的作品。 它包括許多賽博朋克電影,例如《 銀翼殺手》 ,《 爆破之城》[21] 機械人大戰》 ,《 十二隻猴子》《割草機人》 ,《 黑客》 ,《 硬件 》和《 末世紀暴潮》

動漫和漫畫

與起源於新浪潮科幻小說文學的西方賽博朋克相反,日本賽博朋克起源於地下音樂文化,尤其是1970年代的J朋克音樂 。 電影製片人石井崇吾 ( Sogo Ishii)通過朋克電影 高中大恐慌 (1978)和朋克摩托電影 狂雷街區 (1980)將這種亞文化介紹給日本電影 ,兩者都描繪了朋克的叛逆和無政府狀態,後者則以朋克摩托幫為美學特色。 石井的朋克電影為大友的開創性賽博朋克作品《 阿基拉 鋪平了道路。 [22]

賽博朋克動漫和漫畫借鑑了未來主義的視野,這種視野具有與西方科幻小說相同的元素,因此在日本以外的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國際認可。 「賽博朋克的概念化正在向前演化,着眼於變為新的全球文化。 它是一種目前尚不存在的文化,因此日本對賽博朋克未來的概念化似乎與西方國家一樣重要,尤其是在西方賽博朋克經常包含許多日本元素的情況下。」 [23]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現在是日本的常客,他發現自己對日本的許多看法已成為現實:

現代日本簡直就是賽博朋克。 日本人自己知道並且感到高興。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澀谷 ,當時帶我去的年輕東京記者,他的臉被無數霓虹映照,對我說:」你看? 這是《銀翼殺手》鎮。」 我說,是的,簡直太像了。

賽博朋克主題出現在許多動漫和漫畫中,包括突破性的蘋果核戰記 ,《 攻殼機動隊》 ,《 死亡代理人 ,《 無限地帶23 ,《 迷宮物語》 ,《 午夜之眼》 ,《 機動刑事808》 ,《 泡泡糖危機》 ,《 AD特警》新世紀福音戰士心理測量者

影響

《阿基拉》 (1982年漫畫)及其1988年的動畫電影影響了動畫,漫畫,電影,音樂,電視和遊戲中的許多作品。 [24] [25] 《阿基拉》被認為對荷里活電影有着重大影響,例如《黑客帝國》[26] 超能失控[27] 環形使者[28] 午夜逃亡《盜夢空間》 同時,其也影響了帶有朋克風格的電子遊戲,例如小島秀夫掠奪者 [29]合金裝備系列[3] Valve半條命系列[30] [31]Dontnod Entertainment的勿忘我[32] 《阿基拉》也影響了音樂作品,例如坎耶·韋斯特Kanye West)在「 Stronger 」音樂視頻中向阿基拉致敬, 和盧佩·菲亞斯科Lupe Fiasco) ,其專輯Tetsuo&Youth以Tetsuo Shima命名。 [33] 電影中金田的摩托車,出現在史蒂芬·史匹堡的電影《 頭號玩家[34]CD Projekt的電子遊戲《 賽博朋克2077》中[35]

 
數字雨的一種,類似於《 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 》中使用的圖像。

攻殼機動隊 (1989)影響了許多著名的電影人。 1995年的動畫片電影改編作品激發了Wachowskis的靈感,創作了《黑客帝國》 (1999)及其續集。 [36] 《黑客帝國》系列汲取了一些《 攻殼機動隊》的概念,包括代碼瀑布 ,人物通過脖子後的接口進入矩陣。 [37]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史蒂芬·史匹堡AI人工智能和喬納森·莫斯托的 《 未來戰警 》也有其相似之處。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引用《 攻殼機動隊》作為其靈感來源, [38]認為它對《 阿凡達》有影響。 [39]

OVA無限地帶 23 (1985)與《黑客帝國》有許多相似之處。 [40] 《戰鬥天使艾麗塔》Battle Angel Alita ,1990)對電影製片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產生了顯着影響。比如他的電視連續劇《 末世黑天使 》( Dark Angel),以及他是2018年電影改編版《 艾麗塔:戰鬥天使》的製片人。 [41]

遊戲

賽博朋克電子遊戲有很多 。 受歡迎的系列包括《 最終幻想VII》及其衍生品重製版[42] 女神轉生系列,小島的<i id="mwAvI"></i>掠奪者合金裝備系列, 殺出重圍系列, 暴力辛迪加系列以及網絡奇兵系列 。 其他遊戲,例如《銀翼殺手》 ,《 攻殼機動隊》和《 黑客帝國》系列,均基於電影版的角色扮演遊戲

還有幾款名為賽博朋克的 RPG ,分別是R. Talsorian Games的 賽博朋克賽博朋克 2020賽博朋克 v3 ,以及Steve Jackson Games作為GURPS RPG家族的模塊發行的GURPS賽博朋克 。 與FASA製作的遊戲暗影狂奔不同,賽博朋克2020的設計參考了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作品背景,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的認可。 兩部作品都設定近未來,賽博技術成為世界的主流 。此外, Iron Crown Enterprises發佈過一個名為賽博空間的RPG,之後絕版了幾年,直到最近才以在線PDF形式重新發佈。 CD Projekt Red目前正在開發賽博朋克2077 ,這是一款基於桌遊賽博朋克2020第一人稱開放世界角色扮演視頻遊戲 (RPG)。 [43] [44] [45]

音樂

—Julie Romandetta[46]

賽博朋克音樂的起源來自於音樂合成器 -大量用於賽博朋克的電影,例如《 逃離紐約》 (1981)和《銀翼殺手》 (1982)。 [47] 由於其美學風格和音樂內容,一些音樂家被歸類為賽博朋克。 其作品通常表達對未來的反烏托邦願景或生物力學主題。 音樂被歸類為賽博朋克的樂隊包括Psydoll , 前線集會 , Clock DVA , Angelspit和Sigue Sigue Sputnik 。

社會影響

藝術與建築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Z6e6e1990/1

 
柏林索尼中心

一些新未來主義藝術作品和城市建築被賽博朋克所影響,如的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的索尼中心。 [48]

賽博朋克小說還啟發了幾種亞文化, 其中包括19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賽博電子反文化。 賽博電子的擁護者自稱為「 賽博朋克」,試圖將迷幻藝術和毒品運動與網絡文化技術相融合。 早期的信奉者包括蒂莫西·里里Timothy Leary) , 馬克·弗勞恩費爾德 ( Mark Frauenfelder)和 RU Sirius。 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這種文化大幅消退。

賽博哥特是一種時尚和舞蹈亞文化,它從賽博朋克小說,狂歡哥德式亞文化中汲取靈感。 此外,近年來已經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賽博朋克風[何時?] 不同於賽博哥特 ,它從城市街頭時尚汲取靈感,例如功能性服裝,高科技運動服,戰鬥制服。 這種時尚命名包括「科技服裝」,「哥特忍者」或「科技忍者」。

香港九龍寨城 (於1994年拆除)通常被稱為典型的賽博朋克/反烏托邦貧民窟。因為其惡劣的生活條件,以及政治,地理和經濟的孤立,讓許多人對其獨創性着迷。 [49]

相關流派

隨着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使用賽博朋克的概念,新的科幻小說流派出現了。其中有些可以被視為超越了賽博朋克的標籤,另一些則可以視為對較新領域的合理探索,這些流派以不同的方式關注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其中一個傑出的子類型是「 蒸汽朋克 」,它的設定是在維多利亞時代架空歷史背景,結合了過時技術和賽博朋克慘澹的黑色電影世界觀。蒸汽朋克這個詞最初是在1987年左右的玩笑,用來形容Tim Powers , James P. Blaylock和KW Jeter的一些小說,但是吉布森和斯特林憑藉他們的接龍小說差分機》,使這個詞成為認真使用的名稱[50]

另一個子類是1990年代初期的「 生物朋克 」(由生物技術主導的賽博朋克主題),它是基於生物技術而非信息技術的派生風格。 在這些故事中,人們發生改變的方式不是通過機械手段,而是通過基因工程 。 保羅·迪·菲利波 ( Paul Di Filippo)被認為是最著名的生物朋克作家,其作品包括半嚴肅小說ribofunk》 。 布魯斯·斯特林的塑造者/機械師系列也被視為對蒸汽朋克有着巨大影響。 另外,有些人認為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的《鑽石年代 》( The Diamond Age)等作品屬於後賽博朋克時代

註冊商標狀態

在美國,「 Cyberpunk」是R. Talsorian Games Inc.的角色扮演桌遊 [51]的註冊商標。

在歐盟內部,「 Cyberpunk」商標由兩方擁有: CD Projekt SA,用於「遊戲和在線遊戲服務」 [52] (特別是電子遊戲改編 ),以及Sony Music ,可在遊戲外使用。 [53] [[Category:1960年代創造的新詞語]] [[Category:科幻文化]] [[Category:後現代主義]] [[Category:未來學]] [[Category:次文化]] [[Category:反烏托邦]] [[Category:赛博朋克]]

  1. ^ Sterling, Bruce. Preface. Burning Chrome, by William Gibson, Harper Collins, 1986, p. xiv.
  2. ^ Thomas Michaud, "Science fiction and politics: Cyberpunk science fiction as political philosophy", pp. 65–77 in Hassler, Donald M. New Boundaries in Political Science Fi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8. ISBN 978-1-57003-736-8. 
  3. ^ 3.0 3.1 What is cyberpunk?. Polygon. August 30, 2018. 
  4. ^ 4.0 4.1 CTheory.net. CTheory.net. [2009-03-20]. 
  5. ^ DVD Verdict Review – New Rose Hotel. Dvdverdict.com. 2000-01-10 [2009-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8). 
  6. ^ 'New Rose Hotel': Corporate Intrigue, Steamy Seduction. Nytimes.com. 1999-10-01 [2009-03-20]. 
  7. ^ Bethke, Bruce. "Cyberpunk" Amazing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Vol. 57, No. 4; November 1983 Link
  8. ^ Blue, Violet. Wetware: Cyberpunk Erotica First. Digita Publications. [20 February 2016]. 
  9. ^ Jargon File definition. 
  10. ^ Brians, Paul. "Study Guide for William Gibson: Neuromancer (1984)"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11. ^ James, Edward. Science Fic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New York, 1994. p. 197
  12. ^ Eiss, Harry Edwin. Electric sheep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speculative fiction in a post modern world. 2014-03-25 [26 November 2016]. ISBN 9781443856362. 
  13. ^ Cavallaro, Dani. Cyberpunk & Cybercultur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Work of William Gibson. January 2000: 13 [26 November 2016]. ISBN 9780485006070. 
  14. ^ Brian Stonehill, "Pynchon's Prophecies of Cyberspace." Deliver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ynchon,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England, November 1994.
  15. ^ Booker, M. Keith. Monsters, Mushroom Clouds, and the Cold War: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Roots of Postmodernism, 1946–1964.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60. ISBN 0-313-31873-5. 
  16. ^ Grebowicz, Margret. SciFi in the Mind's Eye: Reading Science Through Science Fiction.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147. ISBN 978-0-8126-9630-1. 
  17. ^ David Brin, Review of The Matrix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3-22.
  18. ^ 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PDF).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19. ISBN 16172300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4-02). 
  19. ^ Yoo, Paula. "Cyberpunk - In Print -- Hacker Generation Gets Plugged Into New Magazine", Seattle Times. Seattle, Wash.: Feb 18, 1993. pg. G.3
  20. ^ Kerman, Judith. Retrofitting Blade Runner: Issues in Ridley Scott's Blade Runner and Philip K. Dick's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Popular Press. 1997: 132. ISBN 0-87972-510-9. 
  21. ^ Gibson, William. Burst City Trailer. 2006-07-21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1). 
  22. ^ Player, Mark. Post-Human Nightmares – The World of Japanese Cyberpunk Cinema. Midnight Eye. 13 May 2011 [23 April 2020]. 
  23. ^ Ruh, Brian (2000), "Liberating Cels: Forms of the Female in Japanese Cyberpunk Animatio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AnimeResearch.com December 2000.
  24. ^ How 'Akira' Has Influenced All Your Favourite TV, Film and Music. VICE. September 21, 2016. 
  25. ^ 'Akira' Is Frequently Cited as Influential. Why Is That?. Film School Rejects. April 3, 2017. 
  26. ^ 200 Things That Rocked Our World: Bullet Time. Empire (EMAP). February 2006, (200): 136. 
  27. ^ Woerner, Meredith. Chronicle captures every teen's fantasy of fighting back, say film's creators. io9. 2 February 2012 [25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February 2014). 
  28. ^ Rian Johnson Talks Working with Joseph Gordon-Levitt on LOOPER, Hollywood's Lack of Originality, Future Projects and More. Collider. 2012-09-25. 
  29. ^ Hopper, Ben. Great Games Snatcher. GameCritics.com. February 20, 2001 [2011-08-24]. 
  30. ^ Half-Life tiene varias referencias a Akira. MeriStation (Diario AS). August 29, 2018 (西班牙語). 
  31. ^ The most impressive PC mods ever made. TechRadar. June 14, 2018. 
  32. ^ FEATURE: "Life is Strange" Interview and Hands-on Impressions. Crunchyroll. January 28, 2015. 
  33. ^ Lupe Fiasco's 'Tetsuo & Youth' Avoiding Politics – Rolling Stone. Rolling Stone. 2013-10-25 [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November 2014). 
  34. ^ Francisco, Eric. 'Ready Player One' Anime Easter Eggs Include Gundam, Voltron and Much More. inverse.com. 
  35. ^ Cyberpunk 2077 devs "will be significantly more open". PCGamesN. June 12, 2018. 
  36. ^ Joel Silver, interviewed in "Making The Matrix" featurette on The Matrix DVD.
  37. ^ Rose, Steve. Hollywood is haunted by Ghost in the Shell. The Guardian. 19 October 2009 [26 July 2013]. 
  38. ^ Rose, Steve, Hollywood is haunted by Ghost in the Shell, The Guardian, October 19, 2009 [July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8, 2013) 
  39. ^ Schrodt, Paul. How the original 'Ghost in the Shell' changed sci-fi an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future. Business Insider. 1 April 2017 [14 June 2019]. 
  40. ^ Megazone 23 - Retroactive Influence. A.D. Vision. [201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4). 
  41. ^ Live-Action "Alita: Battle Angel" Finally Shows Its Hand. Crunchyroll. December 8, 2017. 
  42. ^ Webster, Andrew. Redesigning Midgar, Final Fantasy VII Remake's gritty cyberpunk metropolis. The Verge (Vox Media). 9 April 2020 [18 April 2020]. 
  43. ^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Cyberpunk 2077. pcgamer. [2018-06-16]. 
  44. ^ Fillari, Alessandro. E3 2018: Here's Why Cyberpunk 2077 Had To Be A First-Person Game. GameSpot. 2018-06-14 [2018-06-16] (美國英語). 
  45. ^ Cyberpunk 2077 is CD Projekt Red's Next Game. IGN.com. 2012-10-18 [2012-11-05]. 
  46. ^ Romandetta, Julie. Cyber Sound: Old Fashioned Rock Gets a Future Shock from New Technology. Boston Herald (Boston, Mass. United States.). 1993-06-25. 
  47. ^ SHELLZINE. Cyberpunk Music: Origins and Evolution. shellzine.net. December 26, 2019 [February 10, 2020]. 
  48. ^ Suzuki, David. Good News for a Change:How Everyday People Are Helping the Planet. Greystone Books. 2003: 332. ISBN 1-55054-926-X. 
  49. ^ A New Look at Kowloon Walled City, the Internet's Favorite Cyberpunk Slum. 2014-04-03. 
  50. ^ Michael Berry, "Wacko Victorian Fantasy Follows 'Cyberpunk' Mold,"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5 June 1987; quoted online by Wordspy.
  51. ^ CYBERPUNK - Trademark Details - Justia
  52. ^ CYBERPUNK - European Un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53. ^ Frank, Allegra. The Witcher studio assuages concerns over ‘Cyberpunk’ trademark. Polygon. Vox Media. 6 April 2017 [14 Ma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