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協作計劃/放射性碳定年法

放射性碳定年法(也叫14
C
定年法
)是一種利用碳的同位素14
C
的放射性來對含有有機物質的物品進行年代測定英語Chronological dating的方法。

威拉得·利比於1940年代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發明了放射性碳定年法,並因此在196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種方法基於大氣中的宇宙線反應不斷在大氣中產生放射性碳(14
C
),這些14
C
與大氣中的結合形成具有放射性的二氧化碳,又通過植物光合作用進入生物圈,然後再被動物進食攝入體內,故此所有的生物終其一生都不斷地與大自然交換着14
C
,直至死亡。這個交換在死後會停止,14
C
的含量就會透過放射衰變逐步減少。通過測量死去動植物樣本的14
C
含量,例如一塊木頭或者一段骨頭,就可以推算出動植物死亡的時間。樣本越古老,可檢測到的14
C
含量就越少。因為14
C
半衰期(一個樣本的一半衰變的時間周期)大約是5730年,所以這種方法可以可靠地測量的最古老的樣本大約是五萬年左右,不過特殊的製備方法有時可以準確分析更古老的樣本。

1960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過去的五萬年裏大氣中的14
C
比例,研究結果的數據形成了一條校準曲線,可以通過樣本中放射性碳的測量值來估計樣本的絕對年代。不過,不同類型的生物中14
C
的含量不同(即同位素分餾),加之環境因素亦會影響生物圈14
C
的含量(即碳庫效應),因此計算時必須要進行額外的校準。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和50、60年代在近地的核試驗使事情變得更複雜。因為生物體變成化石燃料所需要的時間遠遠比其14
C
含量降低到可檢測值以下所需的時間要長,因此化石燃料幾乎沒有14
C
,結果就是自19世紀末期開始,大氣中的14
C
比例大幅下降。反過來,核試驗大大提高了大氣中14
C
的含量,在1960年代中期達到了最大值,是核試驗之前含量的兩倍。

放射性碳的測量最早使用β粒子計數器,計算樣本中14
C
原子衰變時放射出的β粒子。而現在人們一般使用加速器質譜法,這個方法能統計樣本中全部的14
C
原子數量,而不是只統計少量在測量時發生衰變的14
C
,所以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在更小的樣本上(如植物種子),結果出的也更快。放射性碳定年法的發展對考古學有着深遠的影響——相較之前的方法,除了可以更準確地給考古遺址斷代,還可以比較距離很遠的地方的兩個事件的發生時間。考古學史上常稱之為「放射性碳革命」。地質學上,放射性碳定年法可以確定史前時代大事件的年份(如末次冰期的結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