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郡
沿革
汉献帝建安后期,分平原郡厌次、乐陵二县,勃海郡阳信、新乐二县,乐安郡湿沃县置乐陵郡,治厌次城(今山东省惠民县东北),属冀州。辖境在今山东省滨州市一带。其中,新乐县为新置县,湿沃(一作“漯沃”)县为复置县。[1]
魏齐王正始五年(244年),徙封曲阳王曹茂为乐陵王,改乐陵郡为乐陵国[2]。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乐陵国转封石苞[3]。永嘉之乱后,国除为乐陵郡。
十六国时期,乐陵郡先后为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9年-353年)、前燕(353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6年)所有。[4]
北魏太武帝皇始元年(396年),攻占后燕乐陵郡。后省并新乐县,移治乐陵城(今山东省乐陵市东南)。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乐陵郡改属沧州;勃海郡般、重合、平昌三县改属乐陵郡。孝昌中(525年-528年),析置重平县。北魏后废帝中兴元年(531年),分乐陵郡般、重合、重平、平昌四县置安德郡。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安德郡并入乐陵郡。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分乐陵郡复置安德郡。至此,乐陵郡领四县:乐陵、阳信、厌次、湿沃。[5]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厌次、湿沃二县;废安德郡,般、重合、重平三县并入平昌县,改属乐陵郡。至此,乐陵郡领三县:乐陵、阳信、平昌。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乐陵郡,领县直属沧州。[4]
人口
长官
乐陵太守(-244年)
乐陵相(244年-310年代)
乐陵太守(310年代-318年)
乐陵太守(330年-577年)
- 贾坚,勃海人,前燕景昭帝二年(350年)出任,治高城。[12]
- 慕容钩,前燕景昭帝元玺三年(354年)被杀,治厌次。[13]
- 刘提,长乐信都人,北魏道武帝时在任。[14]
- 安䐗,辽东人,北魏明元帝时在任。[15]
- 侯文和,北魏孝文帝时在任。[16]
- 卢洪,字曾孙,范阳涿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17]
- 高当,勃海人,追赠。[18]
- 潘僧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见任。[19]
- 晁清,辽东人,北魏宣武帝时追赠。[20]
- 崔伯𬴊,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宣武帝时在任。[21]
- 崔接,字显宾,博陵安平人,北魏孝明帝时在任。[22]
- 张始均,字子衡,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孝明帝时追赠。[23]
- 染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追赠。[24]
- 张纂,字伯业,中山人。[25]
- 罗衡,代人。[26]
- 赵揆,字景则。[27]
- 李悕杰,赵郡平棘人,东魏孝静帝武定中以贪污赐死。[28]
- 赵颍,南清河人。[29]
- 房延祐,南清河人。[29]
- 郑元礼,北齐时在任。[30]
- 房豹,字仲干,清河人,北齐时在任。[29]
乐陵郡守(577年-583年)
国主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 ^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 ^ 3.0 3.1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 ^ 4.0 4.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5.0 5.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中第五》
-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 ^ 《三国志·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 ^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 ^ 《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 ^ 《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
- ^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晋纪二十》
-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 ^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 ^ 《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 ^ 《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 ^ 《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 ^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 《魏书·卷二十一下·献文六王列传第九下》
- ^ 《魏书·卷八十七·列传节义第七十五》
- ^ 《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 ^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 ^ 《魏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染华墓志
- ^ 《魏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 ^ 《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 ^ 《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 ^ 《魏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 ^ 29.0 29.1 29.2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
- ^ 《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 ^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