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况
人的境况(英语:The Human Condition),亦翻译作“人间条件”、“人的条件”、“人类的处境”等名称,是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著作,出版于1958年。
人的境况 | |
---|---|
作者 | 汉娜·阿伦特 |
类型 | 书面作品[*] |
语言 | 英文 |
主题 | 政治哲学 |
发行信息 | |
出版时间 | 1958 |
出版地点 | 美国 |
页数 | 309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7208083035 |
摘要
汉娜·阿伦特在本书中清楚描绘出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对于集体主义的观察,并设法考察政治的根本意涵。
书名
本书原名“The Human Condition”,译者王寅丽曾考虑将“condition”译为:“条件”、“处境”或“境况”,其认为“条件”仅呼应人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面,“处境”则意味着人被动地受到存在之物的制约而表现出人的有限性,唯有“境况”才能表现出人类同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面向。
内容
公领域与私领域
阿伦特将人类活动的领域分为公共领域(公领域)和私人领域(私领域)。
最初,阿伦特着眼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发现托马斯·阿奎那将这句话中的“政治的”(politicus)直接理解为“社会的”(sociali),进而发现希腊人与罗马人对于人、人类及人类活动的观念有根本上的差别。阿伦特进一步意识到:她的发现是立基在“阿基米德点”之上的。诚如阿基米得所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举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点意味着希腊与罗马、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群众等对立事物的平衡点。惟有处在阿基米德点,才能衡量“万物的尺度”。
阿伦特并未如同世俗的方法论直接定义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分野,而是透过历史考察为我们勾勒出两者的轮廓。概略而言:
- 公领域是政治性的,与言行、名声等有关。我们在公领域中透过言说与行动展现自己的理念。
- 私领域是社会性的,与劳动、生命等有关,我们在私领域中透过劳动维持生命。
- 罗马皇帝采用dominus(主人)的称号,即意味着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政治已由一种公领域活动降格(依照阿伦特的口气)成一种私领域活动。[1]
- 在奴隶解放以前,奴隶为“自由人”劳动,使自由人得以在公领域中活动;然而,在奴隶解放以后,所有人都成为了“自由人”,却也必须自己劳动,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所有人同时也成为了“奴隶”。然而,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奴隶是无权从事言说与行动的,是见不得人的,必须隐蔽在家中。既然如此,在奴隶解放以后,自由人就不复存在,在原本自由人藉以展现言行的广场(公领域)上,如今已然空无一人,被一种重视生命而着眼于经济的社会动物(物种上的人类)所占据。
- 于是,私领域活动窜升到原本公领域的范围(广场),而公领域活动却遁入原本私领域的范围(家庭)。具体而言,人们在广场上,讨论的是民生议题(私领域活动),而不是个人的言行(公领域活动);相对地,人们在家庭里,始能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从而,生命的议题,即劳动,借由两次价值的翻转,提升到人类活动的最高层次。(在古希腊时代,人类活动的最高层次是行动。)[2]
必须注意的是,上述“政治”与“社会”这两个用词在用法上的特殊性可能是阿伦特个人独道的见解。(但阿伦特特地指出现代人已将这两者混淆。)
人类的三种活动
接着,阿伦特开始描述人类的三种活动,分别是:劳动(labor)、工作(work)与行动(action)。概略而言:
- 劳动的目的是维持生命,其产物是生命的必需品,例如:粮食。由于这些必需品是易逝的,故劳动必须是周而复始的。
- 工作的目的是建立世界,其产物是世界的持存物,例如:建筑、雕刻、书画、文章、思想。由于这些持存物是久住的,故工作是一劳永逸的。
- 行动的目的是创造故事,其产物是故事的人物与事迹。
阿伦特耗费了两章的篇幅解释“劳动”与“工作”的区别。工业革命以前,“劳动”与“工作”区别很明显;工业革命以后,不少工艺品(久住的)被当成消耗品(易逝的)在使用,便使得人们将“工作”理解成“劳动”。
阿伦特认为,以劳动的相关观念只能给出“人类”这个物种;以工作的相关观念只能给出人的能力(包括思想的能力)及人所立身的环境(世界);只有行动才能展现出“某人”的独特性,包括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不包括他想过什么,因为“想”并未被揭示在公领域。)
三种活动 | 劳动(labor) | 工作(work) | 行动(action) |
---|---|---|---|
领域 | 社会 | (世界) | 政治 |
议题 | 生命 | 思想、技术 | 言行 |
代表时代 | 罗马 | - | 希腊 |
成果 | 生活消耗品 | 持存物 | 历史、事迹 |
古代从事者 | 奴隶 | 技艺人 | 自由人 |
现代从事者 | 任何人 | 技艺人 | 任何人 |
古代活动场所 | 家庭(私底下) | 市场 | 广场(公开场合) |
现代活动场所 | 公开场合 | 市场 | 私底下 |
时效 | 周而复始(periodic) | 永恒(eternal) | 不朽(immortal) |
掌控程度 | 可掌控 但不可避免死亡 |
可掌控 但不可掌控超出人类能力者 |
不可掌控 |
他人参与 | 无法体会彼此 的辛劳与痛苦 |
可知识交流并 理解技术内容 |
可缔造出历史 但未必被认同 |
提问方式 | - | 是什么? | 是谁? |
衡量方式[3] | -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神是万物的尺度 |
永恒与不朽
人的劳动是周而复始的,一旦停止就会导致生命的终结。
人工作的产物,包括工艺品与思想,则可能达到永恒(eternal)。永恒的事物,按阿伦特的说法,就是当我们出生时即已存在,而当我们死亡后仍未毁灭的东西,希腊的众神们对于希腊人来说就是这种永恒的事物。永恒的事物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至于人的言行,则有机会达到不朽(immortal)。因为我们很清楚,人不可能已然存在于无限久远的过去,他就不可能被形容成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