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卢马

法国电影导演(1920-2010)

伊力·侯麦(法语:Éric Rohmer,1920年3月21日—2010年1月11日),本名莫里斯·谢雷(Maurice Schérer),是法国电影导演、影评人、记者、作家、编剧与老师。他是战后法国新浪潮指标人物,曾是杂志《电影笔记》的编辑。

伊力·侯麦
2004年法国电影资料馆
导演
出生
Maurice Henri Joseph Schérer或Jean Marie Maurice Schérer

(1920-03-21)1920年3月21日
逝世2010年1月11日(2010岁—01—11)(89岁)
职业电影导演
活跃年代1950年–2010年

侯麦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最后一个被熟知的。1957年到1963年间担任《电影笔记》编辑,杂志的同事包括尚卢·高达法兰索瓦·杜鲁福,从杂志编辑开始,他们之后的事业获得了世界的瞩目。哲学家何内·谢黑法语René Schérer是他的弟弟,而侯麦的儿子何内·蒙扎特则是一名记者。

1969年侯麦凭借执导的电影《慕德家一夜》扬名国际并提名了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克莱尔的膝盖》于1971年为他获得圣赛巴斯提安国际影展金贝壳奖。2000年,威尼斯影展授予侯麦荣誉金狮奖

2010年1月11日,侯麦因未知原因在巴黎逝世。《每日电讯报》的讣闻称他是“法国新浪潮最常青的电影人”,同世代中较持久并在后期“仍为大众拍摄电影”。[2]

生平

早年生活

侯麦出生名是Maurice Henri Joseph Schérer(或Jean-Marie Maurice Schérer[3]法国南部中心的图尔,双亲是吕西安·谢雷(Lucien Schérer)、玛蒂尔德·布谢(Mathilde Bucher)。[4] 侯麦曾是罗马天主教徒。[2][5]其艺名来自两个著名艺术家——男演员伊力·冯·施特罗海姆傅满洲系列小说的作者萨克斯·罗默[6]

职业生涯

侯麦最初的工作是老师,[7]同时在一个报纸兼职记者。[6] 1946年他用笔名“吉尔贝·科尔迪埃”发表了小说《伊丽莎白》。[6]

1950年他与高达等人联合开办了电影杂志《电影公报》。1951年侯麦拍摄了短片《夏洛和她的牛排》,年轻的尚卢·高达出演,然而该片直到1961年才拍摄完成。之后很快,侯麦加入了新成立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最终成为了编辑。[7][8]

在那儿,侯麦形成了个人与众不同的评论风格;《电影手册》成员、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人之一——吕克·慕莱曾说,不像相较年轻的杜鲁福(台译:杜鲁福)和高达(台译:高达)写作风格那样尖锐与私人,侯麦的风格善于辞令与雄辩,广泛用于提问和第一人称视角。[9]

侯麦与克劳德·夏布洛合作了一篇关于亚弗列·希治阁的论文《希治阁》(《Paris: Éditions Universitaires》1957年)。研究聚焦于希治阁的罗马天主教背景,该作被描述为“二战后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书籍,为被只当做艺人的电影人打下一道新的光芒。”[2]

1957年侯麦与德海斯·巴贝特结婚,生有两子。[2]

1959年夏布洛尔制作了侯麦的导演处女作《狮子星座》引起了一些注意。1963年巴贝特·斯科罗德成立了电影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制作了侯麦除最后三部影片之外的所有作品(最后三部作品由公司La Compagnie Eric Rohmer制作)。[10] 侯麦的事业以“六个道德故事”一飞冲天。 每部片子都基于同一个故事,灵感来源于默片大师穆瑙的名作《日出》(1927年),一个即将结婚或定下终身的男人,面对另一个女人诱惑的抗拒。第一部《面包店的女孩》片长23分钟;第二部《苏姗娜的故事》是故事长片,55分钟。系列中的第三部《慕德家一夜》和第五部《克莱尔之膝》令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中前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和最佳外语片两项提名。[6][7][11] 后者拿到圣塞巴斯蒂国际电影节大奖。[7]

后期事业

“六个道德故事”之后,侯麦拍摄了两部古装片:根据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短篇小说改编的《侯爵夫人》(1976年)和自十二世纪克里斯蒂安·特洛瓦的手稿改编的《柏士浮》。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侯麦的影片经常从话剧和小说中挖掘点子和主题,比如儒勒·凡尔纳(《绿光》)、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和帕斯卡·维格(《慕德家一夜 》)。

在1990年代,侯麦致力于他第二个电影系列“喜剧与谚语”的创作,每部作品都基于一个谚语。之后他有拍摄了第三个电影系列:“四季故事”。其中侯麦以79岁高龄创作的《秋季故事》获得了评论界极佳的评价。[7]

2000年代初,八十岁的侯麦拍摄了古装剧情片《贵妇与公爵》和《三重间谍》。其中《贵妇与公爵》由于对法国大革命父母的描写而在法国国内引发巨大争议,并导致一些评论给该片贴上了为君主制张目的标签。而在其他地方,由于影片创新的电影风格和精湛的演员表演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2001年,他的职业生涯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的肯定。[12][13]

侯麦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誓言》2007年在威尼斯影展放映,[12] 同时在电影节宣布退休。[7][12]

逝世

2010年1月11日早晨,侯麦逝世,享年89岁。[7][12][13] 但却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离世。[12][13] 逝世前曾去医院就医。[11]

法国前文化部长杰克·朗称赞侯麦是“法国电影的大师”。[12] 导演、康城影展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则说侯麦的作品是“独一无二”。[12]

伊力·卢马的安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的第13区。

法国电影资料馆在2010年2月8日举办了一个特别纪念后面的活动,包括:放映《克莱尔之膝》以及尚卢·高达制作的《侯麦纪念特辑》。[14]

获奖与提名

作品

系列电影

“六个道德故事”系列
“喜剧与谚语”系列
“四季故事”系列

其他故事长片

参考资料

  1. ^ 1.0 1.1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获奖名单. oscars.org. [201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6). 
  2. ^ 2.0 2.1 2.2 2.3 埃里克·侯麥. 《每日电讯报》. 2010年1月11日 [2012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3日). 
  3. ^ Dave Kehr "Eric Rohmer, a Leading Filmmaker of the French New Wave, Dies at 8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纽约时报》 2010年01月11日
  4. ^ Eric Rohmer Biography (19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lm Reference
  5. ^ The religion of director Eric Rohm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dherents.com
  6. ^ 6.0 6.1 6.2 6.3 French filmmaker Eric Rohmer dies at 89. CBC新闻. 2010年1月11日 [2012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5日).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Ruadhán Mac Cormaic. Film-maker Rohmer dies in Paris. 《爱尔兰时报》. 2010年1月11日. 
  8. ^ Neupert, Richard John. 《法国新浪潮发展史》. 威斯康熙大学出版社. 2007年2月19日: 29 [2012年5月24日]. ISBN 978-0-299-21704-4. Eric Rohmer, who began writing for Cahiers at age thirty-one 
  9. ^ Moullet, Luc. 上帝的面具与角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bi Notebook
  10. ^ Agnès Poirier "Eric Rohmer: un homm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Guardian, 12 January 2010
  11. ^ 11.0 11.1 French film maker Rohmer dies at 89. 《菲律宾每日调查》. 2010年1月12日 [2012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3日).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French film-maker Eric Rohmer dies. BBC. 2010年1月11日 [2012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8日). 
  13. ^ 13.0 13.1 13.2 法国导演侯麦逝世. 《新西兰先驱报》. 2010年1月12日 [2010年1月11日].  [失效链接]
  14. ^ Godard on the Death of Róhm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nemasparagus blog
  15. ^ Berlinale 1967: Prize Winners. berlinale.de. [201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16. ^ Festival de Cannes: My Night at Maud's. festival-cannes.com. [200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17. ^ Berlinale: 1983 Prize Winners. berlinale.de.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18. ^ Berlinale: 1992 Programme. berlinale.de.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