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式步兵炮
十一年式步兵炮(日文:十一年式平射歩兵炮)为日本制造的步兵炮。
十一年式步兵炮 | |
---|---|
类型 | 步兵炮 |
原产地 | 法国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大日本帝国陆军 国民革命军 |
参与战争/冲突 | 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生产日期 | 1922年至1937年 |
衍生型 | 辽十四式三七平射炮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95公斤 |
长度 | 1.34米(拖弋长度) 2.228米(放列长度) |
枪管长度 | 1.034米(27.9倍径) |
操作人数 | 4~9 |
炮弹 | 十二年式榴弹、九四式榴弹,0.645公斤 |
口径 | 37毫米 |
后坐力 | 液体弹簧式后座系统,后座长度44公分 |
射击仰角 | -4.8°~+17° |
回旋角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20° |
枪口初速 | 451米/秒 |
最大射程 | 5000米 |
简介
一战后,日本获得部分欧洲战场经验,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变化(主要是战车的出现),因此向法国引进37毫米M1916TRP步兵炮授权制造出此款步兵炮取代重机枪作为新型步兵支援武器。在引进后日本依照国情对火炮进行少量改造,主要变更点为将轮型炮架撤除更换为X字型炮架并在炮架下安装小型钢制车轮,改造后的炮架适合阵地转移以及人员搬运,但无法使用马匹拖运只能使用驼运,火炮于1922年(大正11年)开始量产,因此称为十一年式步兵炮。
对于日本陆军而言,此款步兵炮的配发让步兵有自己的支援火器进行机枪阵地与碉堡压制火力,不需要完全倚靠炮兵部队支援。每门炮的炮班(战炮分队)编制11人,炮长为下士官1人、兵10人(炮手8人、马夫2人)、驮马2匹,火炮可由1匹马驼运,或是4名炮班人员抬运,甚至是将火炮分解由7人携带;使用方式是在日军步兵师编制内以战炮队规模配发至大队底下,每大队配发两门步兵炮,然后联队还有四门直属步兵炮,理想状况下每个日军旅级单位会配发10门步兵炮作为基础火力支援;在专业反战车炮尚未服役前甚至配发了16门兼具反战车任务,但是对日军而言步兵炮的任务主要还是消灭敌军机枪阵地为主,充当反战车炮使用的作法只能算是聊配一格,在火力不符合反战车武器的需求下在1930年代很快的被九四式37毫米反战车炮取代,而步兵炮的地位则被九二式步兵炮取代,因此在二战中十一式步兵炮大多数是配发在满州国军以及各地伪军这类二线部队的标准火力支援武装。
除了日本陆军以外,奉系军阀也在奉天兵工厂生产了部分十一年式步兵炮,奉天兵工厂生产的版本称为辽十四式三七平射炮,至1931年九一八事件前产制了370门。与日本原版的差别为安装了一片重13.5公斤的炮盾,火炮放列全重加重为109.8公斤。另外因不明原因在规格上辽十四式的最大射程仅有3,330米。
参考书籍
- Chamberlain, Peter & Gander, Terry. Infantry, Mountain and Airborne Gu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