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哈
德国作曲家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哈(德语: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年3月8日—1788年12月14日),一般简称C·P·E·巴哈,德国作曲家,J·S·巴哈的三子。
C·P·E·巴哈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 |
---|---|
出生 |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威玛公国魏玛 | 1714年3月8日
逝世 | 1788年12月14日 神圣罗马帝国汉堡 | (74岁)
国籍 | 神圣罗马帝国 |
知名作品 | 十余首交响曲,大量协奏曲,多部长笛奏鸣曲,大量键盘奏鸣曲 |
所属时期/乐派 | 巴洛克,古典主义柏林乐派 |
擅长类型 | 管弦乐,键盘乐,室内乐,宗教音乐 |
师从 |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
签名 | |
C·P·E·巴哈的音乐作品逾千,当中来自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显著。他的音乐优美典雅,常使用多种装饰音型,力图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所作交响曲、协奏曲、键盘奏鸣曲等,对奏鸣曲式的形成贡献卓著。论文《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亦颇具价值[1]。
生平
C·P·E·巴哈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738年到柏林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键琴师,1767年迁居汉堡任职,接手教父泰勒曼的乐长(Kapellmeister)职位[1]。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评价
C·P·E·巴哈在生前享有比父亲更高的声誉,他在当时普鲁士的几个重要音乐城市工作,对葛路克、海顿、莫扎特都有影响。甚有一说,18世纪后半的德国人谈及巴哈,更多是指称C·P·E·巴哈,而非J·S·巴哈[1]。
除了受到当代洛可可风(或德语区的敏感风格)的影响之外,若以分析论,C·P·E·巴哈的作品是主调音乐的推手,而不同于其父笔下的复音音乐。在这层意义上,他可视为是巴洛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承先启后者[1]。
现今普遍认为他的作品以器乐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包括羽管键琴、击弦键琴等乐器在内,共作有四百余首键盘独奏音乐,以及为数可观的协奏曲等[1]。这些作品在乐曲结构与形式,甚至是乐器性能本身均做出了贡献。其中,大量的奏鸣曲与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等量齐观,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另外,他在交响曲方面的创新,例如在乐队编制加入管乐器(是为滥觞)等,于约瑟夫·海顿多所启发[1]。
录音节选
- 作品全集,Brilliant,2013年
- 作品全集,Hänssler,2021年
其他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黎蜗藤. 罗元祺; 翁世航 , 编. 真正的「古典時代音樂之父」,C.P.E.巴哈的音樂成就絕對不亞於他的父親巴哈. thenewslens.com. 2022-02-05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台湾)).
- ^ Spányi, Miklós (2016). Schulenberg, David (ed.). C. P. E. Ba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 495. ISBN 978-1-4724-4337-3.
- ^ Igor Kipnis. The Harpsichord and Clavichord: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013. ISBN 1135949786. p. 204
- ^ Malcolm Bilson: The Pattern-Prelude Tradition of J. S. Bach and the Silbermann Piano as Precursors to Beethoven’s Moonlight – Cornell Center for Historical Keyboards.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美国英语).
参见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