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牌

麻将术语

胡牌(台湾)、食糊(粤港澳)或(中国和日本)是一个麻将的术语。

解释

打麻将每一把最终目的,就是胡牌。基本上打麻将,只要凑成最终指定的牌型(对十三张麻将来说,通常是“四面子一对”;对十六张麻将来说,通常是“五面子与一对”),就可以胡牌,但亦有例外情况,例如:八仙过海、七抢一、七对子、十三幺(国士无双)、十三不搭或十三不靠等牌型,都不是以“四面子与一对”或“五面子与一对”胡牌。胡牌的玩家会在该局中获得胜利。

胡牌之后要开牌让别人知你胡牌了,但如果开出的牌不是一副胡牌,就叫“诈和”,诈和者直接输。

如打13张牌的话,胡牌14张。而16张牌的话胡牌17张。以13张牌为例,胡牌的组合基本是四组面子(包括顺子、刻子或杠子)再加一对[注 1]。而16张牌基本一样,是五组面子再加一对。不过如无法达到以上要求而玩家报称胡牌,称为“诈和”。

基本胡牌方式

自摸

轮到自家摸牌时,摸回来的牌子刚好能胡牌,就叫“自摸”。

出铳

出铳[注 2],又称“出冲”,台湾和大陆也叫“放铳”、“放冲”、“放枪”或者“放炮”,日本就叫“荣和(和读作)”,即别人打出弃牌,而你拿去那张牌子就可以胡牌,那么打出弃牌的人就是出铳。

杠上开花

又称“杠上花”,日本叫“嶺上开花”,加杠后一般要补一张牌,而补回来的牌子刚好能胡牌,就叫“杠上开花”。

抢杠

当别人加杠时,加杠的牌刚好可以让自家胡牌,就可以把这张牌子抢回来,给自己胡牌。

截胡、炮炮响

如果有人放铳,刚好其他两家或三家都能胡牌,这个情况,若只有放铳者的下家才有胡牌优先权,就叫“截胡”,亦称“拦胡”。

相对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所有能胡牌的玩家都同时胡牌,这是“炮炮响”。炮炮响有分“一炮双响”(两家同时胡牌)或“一炮三响”(三家同时胡牌)。在这情况下,放铳者要全包,同时赔给两家或三家。若是多于四名玩家一起玩耍的特殊麻将,甚至可能有“一炮四响”或“一炮更多响”的情况。

天和

一开局,排好牌张后,什么牌都没有摸打,已经能胡牌,就是“天和”。

地和

庄家打出第一只弃牌后,其他任何一家以该弃牌胡牌,这就叫做“地和”。

各种麻将胡牌特例

台湾

除基本牌型胡牌(胡牌),另有八仙过海七抢一

日本

日本麻将除了基本牌型:凑齐四面子和一雀头(对子)之外,还必须达成以下条件才能胡牌。

  • 有番才能胡牌,即不能屁和。
  • 振听不能拢胡。

非基本牌型胡牌者有国士无双七对子

溯源

“和”字可追溯至“默和牌”及“碰和牌”,但由于天九也有所谓“游和”及“碰和”的玩法,而天九牌张又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牌”,因此“和牌”这个术语,也许从清代以前已经沿用。

“和牌”于清代又称为“湖牌”。李汝珍《镜花缘》(1818)第七十四回[1]里面打花湖(一种天九牌戏)与十湖(一种类似麻将的纸牌戏)的情节,就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现“诈湖”的情节。

“虎、和、湖”三个近音字,从清初开始,已一直在中国牌戏或牌具的名称中独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斗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游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游和等等。“和牌”之所以称为“湖牌”,也许也是音变的缘故,或避免令“和牌”(胜出)与“和局”(流局)混淆。今人说“胡牌”、“食糊”或“诈糊/胡”,可能是“湖”这个术语的本字失传的结果。

算法

2017年时威廉与玛丽学院的李志光教授提供了一套有效率的算法判断是否胡牌[2][3]

注释

  1. ^ 台湾和大陆称为将,粤港澳称为眼,日本称为雀头。
  2. ^ “铳”,拼音chòng注音ㄔㄨㄥˋ粤拼cung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