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俄语:партийность философии)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基米尔·列宁在其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概念,系指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存在的两种根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性与斗争性。[1]:240这两大根本派别之间的斗争像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一样植根于其立场与路线,故而将这种对立性与斗争性称为“党性”。[1]:240
背景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传统是“哲学的党性”这一概念的第一个理论来源。在写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他们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诸种历史唯心主义观念进行了批判,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传统。[2]在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恩格斯再次重申了这一点,[3]:265,并且提出以下观点:
- 在两个方面中,数前者更为重要,它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3]:278
列宁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亦多次在这一问题上引证恩格斯的说法。[1]:229-233
党性概念
“哲学的党性”概念的第二个来源,则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另一概念——“党性”。党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太多直接运用,但是他们的文本提供了关于党性概念的基本理论框架。[4]:24-25[5]:22列宁在他的许多文本中发展并丰富了党性概念,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中明确指出在各个斗争领域都应当坚持党性。[6]:672-679这为“哲学的党性”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历史背景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恩斯特·马赫的哲学理论——马赫主义,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7]:57-60列宁认为这是一种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倾向。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应当坚定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与路线,[1]:12-14而马赫主义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根本派别,[1]:34对党和革命群众起着负面的影响。[1]:240为了反击马赫主义倾向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列宁写作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在其中提出了“哲学的党性”概念。
概念内涵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
哲学的党性意味着哲学派别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特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5]:22列宁写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1]:240列宁认为,马赫主义者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企图是反马克思主义的,[1]:219-220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领域的斗争中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决不与之调和。[1]:226-230
哲学的阶级性
列宁写道:“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1]:239列宁认为,哲学乃是具有阶级性的,一定的哲学与一定的阶级利益存在着联系。[1]:236
影响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艾思奇
列宁的哲学的党性概念对艾思奇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在列宁的基础上,艾思奇提出“哲学是党性的科学”,[8]:卷三:16对哲学的党性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9]
评价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列宁.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编. 列宁选集.第二卷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ISBN 7010015015.
- ^ 卡尔·马克思;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编. 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版. 延边: 人民出版社. 1961年.
- ^ 3.0 3.1 3.2 3.3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编.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ISBN 978-7-01-008455-8.
- ^ 时玉柱. 论列宁的党性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年, (1). ISSN 1006-5199.
- ^ 5.0 5.1 刘娟. 列宁哲学党性思想及当代价值. 西部学刊. 2019年9月, (上半月刊). ISSN 2095-6916.
- ^ 列宁.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编. 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010015002.
- ^ 杨晓梅. 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的旗帜——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出版100周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年, (2). ISSN 1002-8919.
- ^ 艾思奇. 艾思奇全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050157.
- ^ 肖亮; 姜喜咏. 艾思奇哲学党性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2–367.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