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琅和费线

夫琅和费线(Fraunhofer lines,中国大陆译作夫琅和费线港台译作夫朗和斐谱线)是一系列以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夫琅和费(1787年─1826年)为名的光谱线,这些是最初被当成太阳光谱中的暗特征谱线。

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太阳光谱与夫琅和费线。
太阳光谱中的夫琅和费线和被指出的大气水汽吸收线。

英国的化学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顿是在1802年第一位注意到有一定数量的黑暗特征谱线出现在太阳光谱中,夫琅和费独立地再度发现这些谱线,并且开始系统性的研究与测量这些谱线。最后,他绘出了570条的谱线,并且以字母A到K标示出主要的特征谱线[1],较弱的则以其他的字母标示。

后来古斯塔夫·基尔霍夫罗伯特·本生确认了每一条谱线所对应的化学元素,并推论在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由在太阳上层的那些元素吸收造成的,有些被观察到的特征谱线则是地球大气层中的分子造成的。

主要的夫琅和费线和对应的元素列在下表:

名称元素波长(nm名称元素波长(nm
y(O2898.765 c铁(Fe)495.761
Z氧(O2822.696 FH β486.134
A氧(O2759.370 d铁(Fe)466.814
B氧(O2686.719 e铁(Fe)438.355
CH α656.281 G'H γ434.047
a氧(O2627.661 G铁(Fe)430.790
D1(Na)589.592 G(Ca)430.774
D2钠(Na)588.995 hH δ410.175
D3 (or d)(He)587.5618 H钙(Ca+396.847
e(Hg)546.073 KCa+393.368
E2(Fe)527.039 L铁(Fe)382.044
b1(Mg)518.362 N铁(Fe)358.121
b2镁(Mg)517.270 P(Ti)+336.112
b3铁(Fe)516.891 T铁(Fe)302.108
b4铁(Fe)516.751 t(Ni)299.444
b4镁(Mg)516.733

夫琅和费线中的C-、F-、G'-、和h- 线对应于氢原子巴耳末系的α、β、γ、和δ线,D1和D2线是著名的“钠双线”,中心波长是(589.29 nm)以字母"D"标示的589.29 nm

注意在一些谱线的字母有分歧,这是夫琅和费线中的d-线,可能对应于铁的蓝色谱线466.814 nm或是氦3(D3)的黄色谱线587.5618 nm;相似的还有e-线,暨对应于汞(水银),也对应于铁。为了解决在使用上出现的二义性,对模凌两可的夫琅和费线会指明对应的元素(也就是汞e-线或铁e-线)。

由于夫琅和费线的波长都已经明确的被定义,所以常被用作说明光学材料的折射率色散特性。

夫琅和费线也是著名的吸收谱线,因而整个太阳吸收光谱常被称为“夫琅和费光谱”(夫琅禾费光谱)。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Jenkins, Francis A.; White, Harvey E., Fundamentals of Optics 4th, McGraw-Hill: 18, 1981, ISBN 00725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