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蜡铸造,又称失蜡法(英语:Lost-wax casting),是铸造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铸造立体结构相当复杂和常见的模具(模具组合法)所不能胜任的制品。古代已使用这种方法铸造青铜器玻璃器,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卡尔托切托-佩尔戈拉的镀金铜像,古罗马,制成于大约公元20-30年间
云纹铜禁楚国,制成于大约公元前552年,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制造方法

失蜡铸造首先用蜂蜡、松香和牛油混合的蜡料雕出要铸造的产品(蜡型),然后往蜡型上浇粘土澄洗出的泥浆,撒石英砂、碎植物纤维、锯末(木屑渣子)等。待干燥后再浇粘土和黄泥混和澄洗出的泥浆,再撒砂子。反复多次在蜡型外制好型壳后,将型壳拿到火上加热。蜡遇热融化成液态,从型壳中流失。此后将型壳烧结(不能陶化,故而烧结温度一般不超过800℃),再向型壳内倒入融化的金属液体进行铸造。冷却后敲掉型壳,就得到了和蜡型形状一模一样的铸造产品。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和部分玻璃器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河北保定西汉中山靖王墓考古挖掘出的浅绿色玻璃羽觞杯也是采用失蜡工艺所制作,属于中国最早的生活用玻璃器具。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因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半个砂型中取出。而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复杂的产品。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砂,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砂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砂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非常复杂的模具。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制作历史

失蜡法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出现的时间比中国早三千年[1][2],北欧的失蜡法比中国早几百年[3],中国的失蜡法最多只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

但是,用失蜡法制造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数量很少。淅川下寺透空云纹铜禁(春秋晚期)、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和云南晋宁石寨山祭祀贮贝器(西汉)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实例。

著名成品

失蜡法铸造示范

注释

  1. ^ Scheel, B. Egyptian Metalworking and Tools. Shire Publications. 1989 [2021-03-23]. ISBN 978-0-7478-00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2. ^ Bowman, Sheridan; Stuart Needham. The Dunaverney and Little Thetford Flesh-Hooks: history, technology and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Later Bronze Age Atlantic Zone feasting complex. The Antiquaries Journal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27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4). 
  3. ^ Bowman, S. Late Bronze Age flesh hook, Little Thetford. Cambridgeshire HER. 1953 [27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