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壶,又称宋硐。开始制作于明朝的航海贸易时期,制作之地为福建省闽北邵武窑,常见于台湾、福建与江西。安平壶有过几种不同的名称如宋瓮宋陈瓮明瓷龟瓮火药罐等,但这些名称的意涵不明,且并无任何证据,近世以大量出土之地点台湾台南市安平命名,称为安平壶,得到普遍认同。

安平壶

造型

安平壶是平凡而具有独特风韵的小瓷罐,壶身素雅朴实。胎色灰白,或带褐点,釉色作灰白、灰青,或青色,以青瓷、青白瓷、冰裂纹为主。口部中等大小,短颈、宽折肩、缩腰,收底至底径等同于口部。有厚胎与薄胎两种,也有厚胎直筒的特殊造型、高度为11或18公分。身部由上下两部分开制作,再行接合,接合处在腹部中段,身部内外有接痕。以瓷土为胚胎,内外施,釉色作灰白,器身毫无装饰。

用途

民间称安平壶为国姓瓶,相传为郑成功渡海携来,攻打荷兰人时所用的火药罐,内填火药作为攻战之器,然此说并无任何证据,也看不出可能性;也有人推测其为装置茶叶作运输用途,然18世纪末台湾并不产茶,安平壶却在台湾大量出现。安平壶最初作用,推测为某一种物质的容器,然究为何物,至今未有定论。

安平壶也有作为墓志之用,壶身刻以铭文,此用途主要见于江西,在台湾作为墓志用途只有三例,另外,台湾台南地区的西拉雅族也曾用安平壶来祭祀阿立祖

现况

20世纪开始,活耀于台湾的文人认同安平壶造型敦厚、内敛且静穆,以为古朴高雅的象征,收藏安平壶蔚为风尚,特别流行于台南文化界。民间也有将其作为盛装食物的容器,或腌渍食物的瓮罐。

目前在安平亦有振兴安平壶的活动,一个称为“安平壶底酿王城”的计划正由产学界联合推动[1]

参考

  • 陈信雄,《陶瓷台湾》,晨星出版,2003。
  1. ^ 南台产学合作 安平壶再出发[永久失效链接],中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