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

安德的游戏》(英语:Ender's Game,又译《战争游戏》、《致命儿戏[2])是一部于1985年出版的军事科幻小说,由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著,剧情设定于不久的未来,人类面临因类似昆虫而被称为虫族英语Formics的外星生物的毁灭性威胁,于是人类联合起来,对虫族进行孤注一掷的反击。为了指挥这场战役,人类在地球上寻找具有军事天才的少年,并且送到国际舰队英语List of Ender's Game series organizations#International Fleet(International Fleet)去接受军事训练,期望他们中有一个人能成为理想的指挥官。

安德的游戏
Ender's Game
1985年第一版(精装版)
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
类型军事科幻
系列《安德的游戏》系列英语Ender's Game (series)
语言英语
发行信息
封面设计约翰·哈里斯英语John Harris (artist)[1]
出版机构托尔图书英语Tor Books
出版时间1985年1月
出版地点 美国
媒介印刷
页数384
所获奖项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百佳科幻奇幻小说[*]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系列作品
续作死者代言人
规范控制
ISBN0-312-93208-1
OCLC23355613

该小说原本只是一部短篇小说《安德的游戏英语Ender's Game (short story)》,并发表于1977年8月份的《模拟:科幻与现实》杂志上。此后,卡德陆续发表了一些续作和平行作品,构成了一系列的科幻小说作品英语Ender's Game (series)。卡德在1991年出版小说的修订版,除了修改语句和内容外,也更新了一些涉及现实的政治内容,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时代;如苏联的解体。

该小说收获许多主流书评的正面评价,但其暴力元素遭到诟病。《安德的游戏》也曾成为军事组织的推荐选书,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安德的游戏》荣获1985年星云奖及1986年雨果奖两项大奖的最佳小说奖。

《安德的游戏》的续集包含《死者代言人》、《屠异英语Xenocide》、《意念之子英语Children of the Mind》及《安德的流亡英语Ender in Exile》,讲述安德在后续旅程中到达银河里各个不同的世界。此外,而后的中篇小说《安德的礼物英语A War of Gifts: An Ender Story》和《安德的影子英语Ender's Shadow》之背景皆设在最原始的时期。同名改编电影加文·胡德执导,阿萨·巴特菲德主演并诠释安德,电影于2013年10月上映。卡德担任该片的制片人,同时也在其中客串配音。《安德的游戏》也被漫威漫画改编成了漫画。

剧情大纲

背景

故事发生在未来,当时地球已经一次遭遇过虫族的进攻,国际舰队认为必须在世界各地寻找天资聪颖的孩童,自幼便送到国际舰队训练儿童的空间站(“战斗学校”)进行训练,把他们塑造成军事奇才,人类方可有存活的希望。[3]

主角出身

主角安德鲁·维京,绰号安德(Ender,有“老幺”[4]或“终结者”[5]之义),是美国男孩,有一兄一姊。在卡德笔下的未来世界里,世界由于人口过多,因而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三胎以上是绝对不允许的。[6]安德的父母生下安德的哥哥彼德(Peter)和姐姐瓦伦蒂(Valentine)时,国际舰队发现两个孩子都是神童,但是由于彼德暴戾无情,瓦伦蒂又过于温柔,国际舰队认为他们不能在军事方面成才,因此特地准许安德的父母生下第三个孩子,即安德。[7]

安德也是个神童,很早就表露出他的天才和智慧。他自小就受到哥哥的欺负和折磨,姐姐则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安德。[8]同时由于安德才智出众,因此国际舰队,特别是战斗学校的校长,安德的秘密指导者希伦·格拉夫(Hyrum Graff)上校,相信他是人类的最后希望,在他六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战斗学校。[9]

战斗学校

在战斗学校里,安德不但要学习在“战斗室”中,与其他学生组成军队进行无重力模拟战斗[10],同时也要面对其他学生的妒忌、陷害以及各种其他尔虞我诈的行为[11],甚至连教师都在营造孤立安德的环境[12]。因为他在战略和领导力上的不世天才,也因为教师的严格磨练和同侪间的激烈竞争,他在战斗学校的进阶速度比其他学生要快得多,成绩也是名列前茅。[13]

安德首先面对的是新生训练,在这期间,他结识了阿莱(Alai),尔后成为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14]不久,校方提前结束了安德的新生训练,史无前例地让年仅6岁的学生升级参加“战队”(Army)。[15]安德加入的战队名为火蜥蜴(Salamander Army),火蜥蜴的队长波让·马利德(Bonzo Madrid)是个心胸狭隘、颇有暴力倾向的人,他不断地欺负、排挤年幼的安德,不让他参加训练或者战斗,幸亏同样在火蜥蜴对中遭到波让排挤的女神枪手佩查·阿卡利(Petra Arkanian)对安德颇为照顾。在一次战斗中,安德违反了队长波让的不得开火的指令,使火蜥蜴反败为胜,然而结果波让不仅向安德拳脚相向,还把安德交易到野鼠战队(Rat Army)。[16]

在野鼠战队,安德结识了丁·米克(Dink Meeker)。在和丁的谈话中,丁向安德坦言,他认为虫族的威胁其实并不存在,国际舰队为了保住政治权力才设立了战斗学校,而战斗学校中的儿童被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正常童年,成为了政治斗争中无谓的牺牲品。虽然安德不同意丁的论点(事实后来也证明丁·米克的论点是错误的),但是安德也因此学到了不应轻易相信他人的言论。[17]

后来安德又转到佩查·阿卡利的凤凰战队(Phoenix Army),并且进步奇快,不久便成为全校最佳的战士。[18]同时,战斗学校的网络中运行的心理游戏《巨人的毒饮》也对安德进行了心理训练。这个游戏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的自主意识,同时也被愤世嫉俗但是好心的格拉夫上校操控。[19]

与此同时,在地球上,彼德透过网络,用“洛克”为笔名发表政治观点,希望能对世界时局有所影响。虽然瓦伦蒂不完全信任彼德,但还是加入他的计划,以笔名“德摩斯梯尼”发表与“洛克”相反的观点。彼德采用瓦伦蒂的个性,用“洛克”发表较具有同理心的论述,并要求瓦伦蒂按照他的指示,以“德摩斯梯尼”的身份发表激进且具攻击性和煽动性的文章。两人的文章很快就造成一定的影响力,连政府都密切关注。[20]

因为安德的学习速度飞快,校方将他提前提升为新组建的飞龙战队(Dragon Army)的指挥官[备注 1]。飞龙战队本来是由一群新手所组成,但在安德的带领,五名分队长韩楚(Han Tzu)、疯子汤姆(Crazy Tom)、弗拉德(Vlad)、莫洛(Fly Molo)、达坡(Dumper)的辅佐,和队中的超凡天才豆子(Bean)的协助下,飞龙战队迅速成为百战无一败的超级战队,让所有学生刮目相看,但同时也招来了怨恨和妒嫉。[22]

安德在学时的第一个队长,波让·马利德因为嫉妒安德的能力,而试图谋杀安德[备注 2],不过最后却演变成安德为了自卫,杀死了波让。[24]安德因此经历了一次心理崩溃,但最后在他的姐姐瓦伦蒂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25]

指挥学校

在几个月的法庭审理之后,安德提前6年被提升到位于爱神星的高级指挥学校,跳过了战术学校和初级指挥学校的学习,开始在电脑上进行和虫族的模拟战争游戏。[26]同时安德在 学校的一些好友,如豆子、阿莱、佩查、丁·米克、以及飞龙战队的五名分队长,也被派来作安德的属下。国际舰队更事先将前一次虫族战争的英雄马泽·雷汉送上近光速旅行,延长生命,使他可以成为安德的教官。[27]在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指挥训练中,安德和其他的天才儿童们虽然战无不胜,但是由于训练严格,以及噩梦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安德在最后的考试中使用了超级的战术武器:设备医生(Dr. Device)。设备医生一旦使用,便会使任何物体化为灰烬,安德为了攻击敌人的要害,竟然用设备医生把敌人的主星球毁灭。[28]

但是安德不知道的是,其实他所指挥的并非模拟考试。在最后一段训练中,安德实际上在通过超光速的安塞波通讯来指挥真实的战斗,他和其他队友在“训练”中的胜利其实是人类舰队对虫族舰队的胜利。而在最后的“考试”实际上是人虫之间的决战,安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虫族的母星和所有的虫族女王完全毁灭。在战斗后,安德才发现他始终被国际舰队利用,最终竟然灭绝了整个虫族,年仅11岁的他成了亘古未有的大屠杀者,因此陷入又一次心理崩溃。[29]

战后

在虫族的威胁消失后,地球上的列强马上爆发了内战。虽然战争只持续了5天,但是人类回归列强争霸的形势已成定局。安德此时不但具有非凡的战争天才,而且他也成为全人类的英雄,极易被政治力量利用。[30]因此,他被禁止返回地球,而和他的姐姐瓦伦蒂等人送上了人类的第一个殖民舰队,去开发虫族灭亡后所遗留的星球。他之后成为人类第一个外星殖民地的政府长官。[31]

死者代言人之旅

安德的声名被人们迅速忘怀,但是他仍旧在殖民地受到尊敬[32]。在前往殖民地的路上,他就已经发现有一些虫族使用了通心术和他交流,这也是他在高级指挥学校的噩梦的来源。通过虫族建造的建筑和与战斗学校的心理游戏《巨人的毒饮》的关联,安德了解到,虫族之战起源于双方的误解和沟通困难,以及虫族仍有最后一个女王存活了下来。安德写下并发表一本讲述虫族故事的书《虫族女王》(The Hive Queen),署名“死者代言人”[备注 3]

当上地球联盟大统领的彼德在年老时,透过即时通讯系统与安德联系,告诉他自己的人生点滴,希望安德能担任他的死者代言人。彼德死后,安德又发表了一本书《霸主》(The Hegemon),记述彼德的故事,并同样署名死者代言人。之后,安德带上了在茧中沉睡的女王,和姐姐瓦伦蒂踏上了寻找适合虫族复兴的和平星球的星际旅程[34]

创作与出版

 
《安德的游戏》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2008年)

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在16岁时读到了俄罗斯美籍犹太人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基地系列,并深受震撼。结合小说内容和兄长的从军经验,卡德有了一个想法:要怎么在微重力状态下训练士兵?[35]卡德在后记中写道,虽然“战斗室”的点子已经成形,但他完全不晓得如何找到一个角色、说出一个故事[36]。在多年后,初入文坛的卡德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安德的游戏英语Ender's Game (short story)》,寄给《模拟:科幻与现实》杂志的班·波瓦(Ben Bova),但波瓦拒绝刊登。卡德之后尝试了其他几个管道,最后将故事稍作修改,重新寄给波瓦审核。波瓦同意将其发表于1977年8月份的杂志上。[35][37]这篇短篇小说获得雨果奖的提名,得到第二高票[38],并让卡德荣获1978年的约翰·W·坎贝尔最佳新作家奖[39][40]

1984年,33岁的卡德将短篇小说扩展成长篇小说[41]。短篇小说只有简略介绍了安德在战斗学校和高级指挥学校的经历,而后来的长篇小说则涵盖更多安德的人生故事。在长篇小说诞生前,卡德写了一篇草稿,也就是后来的作品《死者代言人[42]。在对《安德的游戏》20周年纪念版有声书,以及1991年出版的最终版本的评论音轨中,卡德表示,将《安德的游戏》写成长篇小说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确立安德的角色,好让他在《死者代言人》中担任“代言人”[备注 3]的身份[42]。卡德在1991年最终版本的引言中,提到美国史学家布鲁斯·卡顿有关南北战争的作品也让他有所启发[42]

对于书中的暴力内容,卡德在接受网站《沙龙英语Salon (website)》采访时表示,这些内容并不是因为他有过类似经历,而是与身为一个非暴力主义者有关。卡德说道,“我始终不了解(暴力)这种冲动,我也试着去探索和观察。(……)我认为暴力本身有时是必要的,但依旧很恐怖。当人们诉诸暴力时,我会尝试着发掘他们要怎样对自己交代”。[43]

《安德的游戏》于1985年1月首度出版[1]。纸本版上市1年后,该小说的线上版在Delphi英语Delphi (online service)上发布,成为当时第一部推出线上版本的科幻小说[44]

2013年,在接受《犹他新闻英语Deseret News[备注 4]采访时,卡德表示,“《安德的游戏》远远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但是我获得最大回响的作品”[41]

主题

卡德在后记中提到,《安德的游戏》是一个有关资优儿童的故事,一个有关军人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革命宣传品,甚至有人解读成一个宗教故事,而且大家对该小说的利用也各有不同。对此,卡德表示,“这些都很合理,因为读者们都会把自己放进这个故事中,不只是当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所以他们不光是透过我的眼睛看《安德的游戏》,也是透过他们自己的眼睛”,并说“真正的故事,是读者们(自己)在心中创造的”。[46]

连线》杂志的编者尚恩·史诺(Shane Snow)认为《安德的游戏》是一个“讲述战争和偏见所带来的重大危险,而且深入人性的故事”[47]。《卫报》的一名编者则觉得,《安德的游戏》的主题是“爱、恨、偏见、力量和勇气”[48]

反响

正面评价与荣誉

大多数评论家给予《安德的游戏》正面的评价。《纽约时报》的编者杰拉德·乔纳斯(Gerald Jonas)认为,该小说的剧情大纲类似“Z级英语Z movie科幻片”,不过就算题材看似无望,卡德仍将小说元素塑造的相当成功。乔纳斯进一步称赞了主角安德鲁·维京的角色发展,“时而可爱时而讨人厌,十足是个穿着短裤的缩小版拿破仑[49]。《科克斯书评英语Kirkus Reviews》则称《安德的游戏》是一个“单调但令人满意的儿童战士故事”,相当迷人,且细节处理的“相当天才”,比卡德过去的长篇文学作品都还“扎实、成熟且具说服力”[50]。美国女记者兼作家唐娜·明柯维茨英语Donna Minkowitz于2000年表示,《安德的游戏》是她最喜欢的书之一[43]。2012年,《卫报》的一名编者表示,“我会向读者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令人兴奋、蕴含深意且剧情难以预测”[48]。《连线》杂志的编者尚恩·史诺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称赞《安德的游戏》引人入胜的程度让人“读到欲罢不能,直到书页掉光为止”[47]

《安德的游戏》荣获1985年的星云奖最佳小说奖[51][52],以及1986年的雨果奖最佳小说奖[53][54],包办了科幻界最负盛名的两项大奖[55][56]。此外,该小说也入围了1986年的轨迹奖[53]。2000年,《安德的游戏》名列美国图书馆协会选出的 “百大青少年读物”名单中[57]。2008年,卡德凭借著作品《安德的游戏》和续作《安德的影子英语Ender's Shadow》(1999年)荣获玛格丽特·A·爱德华兹奖英语Margaret Edwards Award,表彰他对青少年文学的贡献[58]。《安德的游戏》后来也被收录进达米恩·布罗德里克英语Damien Broderick的书《科幻:1985年至2010年间的101部最佳小说》(Science Fiction: The 101 Best Novels 1985–2010[59]

其余奖项或荣誉如下:

年份 国家 颁奖单位 奖项 排名 来源
1999年 美国 Amazon.com 世纪之最:千禧年最佳书籍票选
32
1999年 美国 现代图书馆公司英语Modern Library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读者票选
59
2011年 美国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百大科幻、奇幻小说:读者票选
3
2012年 美国 轨迹英语Locus (magazine) 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读者票选
2
2012年 美国 出版者周刊 2012年年度最畅销科幻小说
1
2013年 美国 科学频道 史上十大科幻小说
5

在2013年6月9日[66]、8月11日[67]、9月1日[68]、9月8日[69]、10月27日[70]、11月3日[71]、11月10日[72]和11月24日[73],《安德的游戏》登上《纽约时报》在周末列出的“最畅销的平装大众小说”榜首。

负面评价

该小说的暴力元素遭到了部分人士的批评。美国科幻女作家伊莱恩·瑞芙英语Elaine Radford认为卡德刻意用安德这个角色来隐喻阿道夫·希特勒,并批评书中的暴力情节,特别是和主角安德有关的部分[74]。不过,美国作家约翰·凯赛尔英语John Kessel在他的文章中反驳了瑞芙的批评,写道“安德解决了他的敌人,而且道德观依旧纯洁无瑕。他什么错都没有”[75]。2014年,作家诺亚·柏拉斯基(Noah Berlatsky)在刊登于杂志《大西洋》上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安德的游戏》根本是在声明“西方势力拓展和种族清洗”是正当的[76]。除了暴力元素外,卡德也表示,书中对资优儿童的描绘被一些家长批评“不真实”,而简单易读的内容也被一些支持深奥晦涩文学的文坛专业人士瞧不起[77]

其他

专门教育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的海军陆战队大学一开始将《安德的游戏》列入较低位阶学员的推荐阅读书单中,而后来也将其推荐给候补军官英语Officer candidate海军学校学员英语Midshipman阅读[78]。《安德的游戏》也被海军陆战队的约翰·F·史密特上尉(Captain John F. Schmitt)采用,当作任教科目的教材[79][80]。除此之外,勒琼营也对《安德的游戏》青睐有加,认为其“在教学方式、领导力和道德等方面都给我们上了一课”,并表示,“《安德的游戏》一直以来都是推荐书单上的常客”[80]

北卡罗莱纳州阿帕拉契山州立大学沃特加学院的科际整合课程也采用了《安德的游戏》为教材,当作“个人解决问题和激发创意”的参考书[79]。除了成人圈外,卡德在后记中表示,《安德的游戏》尤其受到儿童们的喜爱,成功引起共鸣。卡德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该小说肯定了儿童的特质。他提到,犹他州普若佛市法瑞尔初中图书馆的馆员曾告诉他,“《安德的游戏》是我们失窃最严重的一本书”。[81]

修订版

1991年,卡德对《安德的游戏》进行了小幅修订,改动的部分包含更正错误、修改矛盾之处和修饰文字[82]。另外,在修订版中,卡德也更新了一些涉及现实的政治内容,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时代[48];如苏联的解体。在后续作品《安德的流亡英语Ender in Exile》(2008年)的后记中,卡德表示,他更改了《安德的游戏》第15章的许多细节,好为后续作品铺路。[83]

后续作品

《安德的游戏》出版后,卡德接着发表了多部续集:在《安德的游戏》之前构思的《死者代言人》(1986年),和《屠异英语Xenocide》(1991年)、《意念之子英语Children of the Mind》(1996年)和《安德的流亡英语Ender in Exile》(2008年),讲述安德在后续旅程中到达银河里各个不同世界的故事。其中,《安德的流亡》部分衔接了《安德的游戏》末尾的剧情[41]。此外,卡德也出版了背景设定与《安德的游戏》同步的平行中篇小说《安德的影子英语Ender's Shadow》(1996年)和《安德的礼物英语A War of Gifts: An Ender Story》(2007年),两者采用不同的角色来叙事,前者是安德的天才队友豆子[43],后者则是战斗学校的另一个学生塞克·摩根(Zeck Morgan,并未出现在《安德的游戏》中)[84][85]

2013年,在接受《犹他新闻英语Deseret News[备注 4]采访时,卡德表示,“多年来我一直在调整《安德的游戏》的故事,第一次是将短篇小说发展成长篇小说,第二次是《安德的影子》,再来就是《安德的流亡》”[41]

改编作品

电影

 
改编电影的导演加文·胡德(2015年)

《安德的游戏》于1985年出版后,许多好莱坞的片商前来叩关,但卡德始终不答应[86]。1996年之后,卡德决定自行创作剧本[87],前后一共进行了六次左右[47]。卡德在受访时表示,《安德的游戏》是不适合搬上大萤幕的,因为有很多安德的内心戏,而且对于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而言不太好懂[47]。2009年2月,卡德表示,他已经为制片公司OddLot Entertainment英语MWM Studios(现名MWM Studios)完成了一份剧本[88]。隔年9月,加文·胡德签约执导电影版[89]。2011年4月,据报导,顶峰娱乐将资助该片的制作,并担任发行商[90][91]。2011年年底,两位主角安德和格拉夫上校的演员敲定,分别是阿萨·巴特菲尔德[92]夏里逊·福[93]。卡德本人出任该片的制片人[94],同时也在片中以声音客串[95]。电影于2012年2月底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开拍[96],并于2013年11月1日在美国院线上映[97],影评人对该片的评价整体而言褒贬不一[98][99]。该片的全球票房仅1.25亿美元[100],对比其高额成本,《综艺》杂志将该片列为“2013年好莱坞最大的票房炸弹[101]

电子游戏

2008年,据报导,《安德的游戏》的电子游戏正在制作当中[102],标题为《安德的游戏:战斗室》(Ender's Game: Battle Room),预计以数码形式发行,可在任何提供下载功能的平台游玩[103]。游戏由曾制作Xbox Live Arcade游戏《Undertow英语Undertow (video game)》和《暗影帝国英语Shadow Complex》的Chair Entertainment开发。官方透露的游戏讯息很少,只有提到这款游戏设定在“安德宇宙英语Ender's Game (series)”中,并且会以原著中用来模拟战斗的“战斗室”为重点。[103]2010年12月,据报导,《安德的游戏:战斗室》的开发作业已经中止,整个计划被无限期搁置[104]。卡德也曾与Amaze Entertainment签过有关《安德的游戏》改编电子游戏的合约,但最后并没有付诸实现[105]

漫画

2008年4月19日,漫威漫画与卡德宣布,他们将出版《安德的游戏》的改编限量系列英语Limited series (comics)漫画,且未来其他的《安德的游戏》系列作品也会全部改编成漫画。卡德表示,此举是让《安德的游戏》不再只是文字,且读者能看见画面的第一步。[106]。2008年年底,首两套漫画正式出版,第一套漫画共有五期,名为《安德的游戏:战斗学校》(Ender's Game: Battle School),由克里斯多夫·尤斯特英语Christopher Yost创作[107],而第二套漫画也有五期,名为《安德的影子:战斗学校》(Ender's Shadow: Battle School),由麦克·凯利英语Mike Carey (writer)创作[108]。后续漫画陆陆续续地出版,最新的一套于2012年出版[109]

广播剧

卡德后来将《安德的游戏》改编成广播剧《安德的游戏不死:全角色广播剧》(Ender's Game Alive: The Full Cast Audioplay),于2013年由Audible.com英语Audible (store)推出[110]。该剧共动用了30名配音员,来为100多个角色配音[111][112]

影响

恩斯特·克莱恩英语Ernest Cline创作的2015年科幻小说《一级舰队英语Armada (novel)》中,《安德的游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13][114][115]

中译本

  • 奥森·斯科特·卡德; 李毅译. 《安德的遊戲》.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 2003: 共327页. ISBN 978-753-645-326-5 (中文(简体)). 
  • 奥森·斯科特·卡德; 许文达译. 《戰爭遊戲》. 台北: 咏星艺能. 2005: 共378页. ISBN 986-726-101-1 (中文(台湾)). 
  •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不明. 《致命兒戲》. 星盒子. 2008. ISBN 978-986-83-7744-8 (中文(繁体)). 
  • 奥森·斯科特·卡德; 李毅译. 《安德的遊戲》.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ISBN 978-7-5470-1046-4 (中文(简体)). 
  • 奥森·斯科特·卡德; 李毅译. 《安德的遊戲》.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共278页. ISBN 978-7-5551-0021-8 (中文(简体)). 
  • 奥森·斯科特·卡德; 尤传莉译. 《戰爭遊戲》. 台湾: 亲子天下. 2013: 共415页. ISBN 978-986-24-1690-7 (中文(台湾)). 
  • 奥森·斯科特·卡德; 李毅译. 《安德的遊戲》.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共314页. ISBN 978-7-5339-4494-0 (中文(简体)). 

备注

  1. ^ 在平行作品《安德的影子英语Ender's Shadow》中,战队成员是《安德的游戏》系列英语Ender's Game (series)的另一个主要角色豆子(Bean)选择的[21]
  2. ^ 在平行作品《安德的影子》中,可以看到一些其他角色在此事件中的作用[23]
  3. ^ 3.0 3.1 指在所爱之人去世后,代替他们诚实说出他们想要说的话。死者代言人后来成为一种宗教,在殖民地广为流传[33]
  4. ^ 4.0 4.1 “犹他新闻”(Deseret News)此一翻译参考自[45]

参考资料

  1. ^ 1.0 1.1 Publication: Ender's Game.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ISFDb). [2019-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 
  2. ^ 致命兒戲. 金石堂网络书店.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 
  3.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6-47页
  4.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41页
  5.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67页
  6.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3页
  7.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17, 33-34, 46页
  8.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28-35页
  9.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7, 46-47页
  10.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82-90页
  11.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68页
  12.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53-58, 62, 82, 158, 191, 200页
  13.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98-99, 133, 141-142, 179, 201页
  14.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96-99页
  15.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98-99页
  16.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108-130页
  17.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147-148页
  18.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179页
  19.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90-96, 100-105, 154-159, 180-181, 185, 193-196, 241页
  20.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163-178页
  21.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5,第217, 221-227页
  22.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200-217, 223-236, 258页
  23.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5,第279-281, 287-288, 319-326页
  24.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258-269, 283-284页
  25.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268, 278, 292-303, 305页
  26.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03-316, 319-323页
  27.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23-339页
  28.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39-365页
  29.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64-366页
  30.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65-380页
  31.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85-388页
  32.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86-388页
  33.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95-396页
  34.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88-397页
  35. ^ 35.0 35.1 Liptak, Andrew. Orson Scott Card's Career-Defining Story, Ender's Game. Kirkus Reviews英语Kirkus Reviews. 2015-07-20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36.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2-403页
  37. ^ Short Stories by Orson Scott Card. Hatrack River Enterprises Inc. 2009 [200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38.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6-407页
  39. ^ Nicholls, Peter英语Peter Nicholls (writer); Clute, John英语John Clute; Langford, David英语David Langford (2011). Card, Orson Scott.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3rd. Granada. 2011 [1979]. ISBN 978-0-246-11020-6. 
  40. ^ Orson Scott Card: Casting Shadows. Locus英语Locus (magazine). December 2002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41. ^ 41.0 41.1 41.2 41.3 Critics, community and 'Ender's Game': An interview with Orson Scott Card. Deseret News英语Deseret News. 2013-10-31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42. ^ 42.0 42.1 42.2 Card, Orson Scott. Introduction. Ender's Game Author's definitive. New York: Tor Books. 1991. ISBN 0-8125-5070-6. 
  43. ^ 43.0 43.1 43.2 Minkowitz, Donna英语Donna Minkowitz. My favorite author, my worst interview. Salon英语Salon (website). 2000-02-03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44. ^ D'Ignazio, Fred. What Is Compute! Doing Here?. Compute!. December 1986: 90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45. ^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 et al. 2017,第288页
  46.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9, 411, 414-415页
  47. ^ 47.0 47.1 47.2 47.3 Snow, Shane. ORSON SCOTT CARD TALKS ENDER'S GAME IN RARE INTERVIEW. Wired. 2013-10-31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48. ^ 48.0 48.1 48.2 MrModenait. ORSON SCOTT CARD TALKS ENDER'S GAME IN RARE INTERVIEW. The Guardian. 2012-05-14 [2019-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49. ^ Jonas, Gerald. SCIENCE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85-06-16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50. ^ MrModenait. ENDER'S GAME KIRKUS REVIEWS. Kirkus Reviews. 1984-01-01 [2019-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7). 
  51. ^ 1985 Award Winners & Nominees. Worlds Without End. [200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52. ^ Mann, Laurie. SFWA Nebula Awards. dpsinfo.com. 2008-11-22 [200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53. ^ 53.0 53.1 1986 Award Winners & Nominees. Worlds Without End. [200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54. ^ The Hugo Awards By Year. 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2005-12-09 [200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1). 
  55. ^ The Locus Index to SF Awards: About the Hugo Awards. Locus Publications. [200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56. ^ The Locus Index to SF Awards: About the Nebula Awards. Locus Publications. [200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57. ^ ALA 100 Best Books for Teens. Goodreads. 2009-08-01 [2019-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8). 
  58. ^ 2008 Margaret A. Edwards Award. YALSA英语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 [2019-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59. ^ Science Fiction: The 101 Best Novels 1985–2010 — Nonstop Press. Nonstop-press.com. 2012-05-05 [201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6). 
  60. ^ Locus Online: Books and Publishing News, November 1999, Page 3. Locus英语Locus (magazine). 1999-11-23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61. ^ Search for a Title or Author. 100 Best Novels « Modern Library. Modernlibrary.com.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3). 
  62. ^ Your Picks: Top 100 Science-Fiction, Fantasy Books. NPR. 2011-08-11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63. ^ Locus Roundtable » All-Time Novel Results, 2012. Locus英语Locus (magazine). 2012-12-22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0). 
  64. ^ Ender's Game. Publishers Weekly. [201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65. ^ Sci Fi. Top 10 Sci-fi Books of All Time : Science Channel. Science.discovery.com. 2012-10-11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66.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6-09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67.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8-11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68.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9-01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69.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9-08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70.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0-27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71.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1-03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72.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1-10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73. ^ Paperback Mass-Market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1-24 [201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7). 
  74. ^ Radford, Elaine. Ender and Hitler: Sympathy for the Superman (20 Years Later). Peachfront Speaks. 2007-03-26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4). 
  75. ^ Kessel, John. Creating the Innocent Killer: Ender's Game, Intention, and Morality. Science Fiction Foundation. 2004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7). 
  76. ^ Berlatsky, Noah. Why Sci-Fi Keeps Imagining the Subjugation of White People. The Atlantic. 2014-04-25 [2015-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77.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7-409页
  78. ^ USMC Professional Reading Program (website). Reading List by Grade.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2014-12-13 [2014-12-13]. (原始内容 (Website)存档于2014-12-14). 
  79. ^ 79.0 79.1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14页
  80. ^ 80.0 80.1 Ender's Game Discussion Guide (PDF). USMC Professional Reading Program.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2009-09-25 [2010-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24). 
  81.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409页
  82. ^ 奥森·斯科特·卡德 2013,第399页
  83. ^ Ender in Exile Audio edition. Macmillan Audio. November 2008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84. ^ Wagner, Thomas M. A WAR OF GIFTS (2007). SFReviews.net. 2007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85. ^ Silver, Steven H. A War of Gifts. SF Site. 2008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86. ^ Lozano, Alicia. Orson Scott Card and his world of Ender. Los Angeles Times. 2009-01-05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30). 
  87. ^ Paul, Cannon. The Game Is Afoot. IGN. 2002-05-13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88. ^ Movie production team being assembled. Taleswapper, Inc. 2009-02-25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0). 
  89. ^ Zeitchik, Steven. Gavin Hood looks to play 'Ender's Game'. Los Angeles Times. 2010-09-20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90. ^ Gallagher, Brian. Ender's Game Lands at Summit Entertainment. MovieWeb.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91. ^ McNary, Dave. Summit plays 'Ender's Game'. Variety. 2011-04-28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92. ^ Sneider, Jeff. Asa Butterfield locks 'Ender's Game'. Variety. 2011-11-29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93. ^ Sneider, Jeff. Harrison Ford locked for Ender's Game: OddLot's sci-fi tentpole gains trio of Oscar nominees. Variety. 2011-12-21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94. ^ Sneider, Jeff. Asa Butterfield locks 'Ender's Game'. Variety. 2011-11-29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95. ^ Oliver, Glen "Merrick". So Orson Scott Card Visited The Set Of The ENDER'S GAME Movie.... Ain't It Cool News英语Ain't It Cool News. 2012-05-17 [201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0). 
  96. ^ Christine. 'Ender's Game' begins filming at the Michoud Assembly Facility in New Orleans. On Location Vacations. 2012-03-01 [201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97. ^ Ender's Game Trailer, News, Videos, and Reviews. ComingSoon.net. [201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3). 
  98. ^ Ender's Game (2013).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6). 
  99. ^ Ender's Game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6). 
  100. ^ Ender's Game. Box Office Mojo.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4). 
  101. ^ Variety Staff. Hollywood’s Biggest Box Office Bombs of 2013. Variety. 2013-12-26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102. ^ Kietzmann, Ludwig. Undertow team creating Orson Scott Card's Ender's Game's game. Engadget. 2008-01-29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6). 
  103. ^ 103.0 103.1 Croal, N'Gai. Exclusive: Chair Entertainment's Donald and Geremy Mustard Shed Some Light On Their Plans For 'Ender's Game'. Newsweek. 2008-01-29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3). 
  104. ^ Ender's Game tabled by Chair. Joystiq. 2010-12-14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105. ^ Orson Scott Card interview — Atari computers & computer games. 访谈 with Kevin Savetz. YouTube. 2018-01-18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106. ^ Penagos, Ryan. NYCC '08: Marvel to Adapt Orson Scott Card's Ender's Game Series. Marvel Characters, Inc. 2008-05-12 [200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107. ^ Ender's Game (2008) #1. Marvel.com.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108. ^ Enders Shadow Battle School #1 (of 5). Things From Another World, Inc. 1986–2009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4). 
  109. ^ Formic Wars: Silent Strike (2011 - 2012). Marvel.com.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110. ^ Ender's Game Alive: The Full Cast Audioplay. Goodreads. [201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111. ^ Ender'S Game Alive – The Full Cast Audioplay By Orson Scott Card. Skyboat Media. 2013-10-01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112. ^ from Skyboat Media Plus 3 weeks ago not yet rated. Orson Scott Card – Author of Ender's Game Alive on Vimeo. Vimeo.com. 2013-10-04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113. ^ 恩斯特·克莱恩 2018,第5页
  114. ^ Hudson, Laura. Serious Bill-Paying Skillage. Slate. 2015-07-07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115. ^ Review: In Ernest Cline’s Armada, geek culture dies in the vacuum of space. The Globe and Mail. 2015-08-07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参考书目

中译本

  • 奥森·斯科特·卡德; 尤传莉译. 《戰爭遊戲》. 台湾: 亲子天下. 2013. ISBN 978-986-24-1690-7 (中文(台湾)). 
  • 奥森·斯科特·卡德; 陈岳辰译. 《戰爭遊戲外傳:安德闇影》. 台湾: 亲子天下. 2015. ISBN 978-986-91-8816-6 (中文(台湾)). 

额外资料

  •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 泰迪·霍尔; 凯伦·狄伦; 大卫·邓肯; 洪慧芳译. 《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天下杂志. 2017. ISBN 978-986-3982-63-0 (中文(台湾)). 
  • 恩斯特·克莱恩; 黄鸿砚译. 《一級艦隊》. 天下杂志. 2018. ISBN 978-986-3445-67-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