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语系

扶余语系是一种假定存在的古代语系,约莫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左右在今日的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南部通行。扶余语族包括了濊貊扶余国高句丽东濊沃沮百济等国家的语言,亦可能与日本语族相关连(Beckwith 2004)。不过,现时扶余语族除了在某些史书留下少量语言纪录痕迹以外,所知极少。这部分内容,包括有:

扶余语系
地理分布朝鲜半岛满洲
谱系学分类韩语系?
  • 扶余语系
分支
Glottolog

1世纪左右的朝鲜半岛

现今支持朝鲜语系的学者常把扶余语系列入朝鲜语系中,称为扶余语族(부여어족;扶余語族)。

分类

虽然扶余语系的分类到现在仍然有争议,但都不外乎以下两种假设的其中一种,只是具体细节有差异:

白桂思假设

日本-高句丽语系(扶余语系)
地理分布朝鲜半岛日本
谱系学分类建议中的语系
分支

基于这种假设,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联系在一起(Beckwith 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白桂思(克里斯托佛·I·贝克威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认为现时的日语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余语的痕迹,而这一段日语及扶余语系的连结最早于1907年为两位日本学者所留意。白桂思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属格-no定语-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和高句丽人的共同起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辽东半岛西部的濊貊族;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因此扶余语、高句丽语日语远古时代很可能属于同源。[1]他认为高句丽语上古日语阿尔泰语系差别极大,对于学术界一贯将二者划为阿尔泰语系的观点予以否定。不过,白桂思的这一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2][3]

古朝鲜语系假设

扶余-新罗语族(古朝鲜诸语)
地理分布朝鲜半岛满洲
谱系学分类建议中的语系
分支
扶余语族 (高句丽语)

前述的白桂思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4]

有相当数量的语言学家认为:扶余诸语只是古朝鲜语系的一个分支。持有这种看法的,包括有韩国的语言学家金芳汉及西方的亚历山大·沃文与J·马歇尔·昂格尔(J. Marshall Unger)。他们质疑前一种假设有关扶余语及日语的联系,并强调有关研究的基础都集中在朝鲜半岛的中部,而那里的语言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扶余诸语。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看,今日汉江流域一带在三国时期一向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当地的语言很可能混合了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个的影响,不能有效反映高句丽语的原貌。

扶余语系的痕迹

从古代历史文献中,我们大致上可以一窥昔日扶余诸语的点滴:

  1.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挹娄,古肃慎之国也。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5]
  2. 在当年的扶余国四周,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古邹加等地,而当时的贵族的名字都带有“加”字;另外,高句丽亦设有名为大加的官职。有人把这个“加”字与其后的“可汗”、阿哥相关连,但未有确切的证据支持。也有人说这加字来自汉字官字,亦不排除可能为“家”的音译。
  3. 另一说是扶余人的语言与鲜卑相似。豆莫娄的语言同室韦契丹

参看

参考文献

注释

  1.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Koguryǒ: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 with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rchaic Northeastern Middle Chinese.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ISBN 90-04-13949-4. 
  2. ^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volume 2-2 (200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26.
  3. ^ Review: Historical Linguistics: Beckwith (2007).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4. ^ Thomas Pellard, Korean Studies 29:167-170 (2005)[永久失效链接]
  5. ^ 范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后汉书 (中华书局): 二八一二页. 

一般参考

  • 2006. "The Ethnolinguistic History of the Early Korean Peninsula Region: Japanese-Koguryoic and Other Languages in the Koguryo, Paekche, and Silla Kingdoms."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2006, Vol. 2-2: 34-64.
  • ?. "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Some Recent Studies of the Early Ethnolinguistic History of Korea and Vicinity.". Altai Hakpo(阿尔泰学报). 2006, (16): 199–234. 
  • Alexander Vovin, 2005. "Koguryǒ and Paekche: Different Languages or Dialects of Old Korean?" Journal of Inner and East Asian Studies, 2005, Vol. 2-2: 108-140.
  • Blažek, Václav. 2006. "Current progress in Altaic etymology." Linguistica Online, 30 January 2006
  • Hong, Wontack. Tripolar Interaction: Mongolian Steppe, Manchuria and Mainland China The Tripolar Framework of Analysis (PDF). EAST ASIAN HISTORY: A KOREAN PERSPECTIVE. 2005, 1 (4)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