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书院
此条目应避免有陈列杂项、琐碎资料的部分。 (2021年10月2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7月25日) |
拔萃男书院(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简称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学校。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8年,目前设有中学部及小学部,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成员学校之一,故被坊间称为香港教会主办的22间“传统名校”之一。[2]
拔萃男书院 Diocesan Boys' School | |
---|---|
地址 | 香港九龙九龙城区九龙城亚皆老街131号 |
昵称 | 男拔萃、男拔 |
类型 | 直资学校 |
宗教背景 | 基督新教 |
办学团体 | 圣公会 |
创办日期 | 1869年 |
校监 | 谢子和主教 |
校长 | 郑基恩 |
副校长 | 曹家伟(文化) 吴基光(学术) 黄婉婷(学生管理) |
职员人数 | 172人[1] |
性别 | 男校 |
学生人数 | 1,331人(2022年) |
班级数目 | 42班,51组 |
语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约50,000平方米 |
电话号码 | +852 27115191 +852 27115192 |
传真号码 | +852 27611026 |
学校网址 | www |
最后更新:2022-12-23 |
简介
拔萃男书院前身为曰字楼孤子院(英语: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书室(英语: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香港岛西营盘般咸道(后辗转用作罗富国教育学院与联合书院校舍,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926年迁至亚皆老街现址。迁校初期,曾经于1927年短暂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经于1860年创立一所曰字楼女馆(意译为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英语: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此校因故于1868年结束营办,由香港圣公会接管改建。由于曰字楼女馆的创办单位、教育理念、人事编制及学生背景与后来的拔萃男书室不同,故拔萃男书室仅视其为先驱,将创校年份定于1869年。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直接资助计划,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定由津贴改为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中英文校名
次序 | 英文校名 | 中文校名 | 使用时期 | 备注 |
---|---|---|---|---|
第一建校期(曰字楼女馆时代) | ||||
1. | 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 曰字楼女馆 | 1860-1866 | 简称Female Diocesan School,又称“女仔馆” |
2. | Diocesan Female Training & Industrial Schools | 曰字楼女馆 | 1866-1869 | 简称Female Diocesan School,又称“女仔馆” |
第二建校期(拔萃时代) | ||||
1. |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 曰字楼孤子院 | 1869-1891 | 又称“曰字楼男女馆” |
2. |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 拔萃书室 | 1891-1902 | 改名因1891年校舍扩建,以及当年所有女生全部转至飞利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协恩中学前身之一。“拔萃”为当时校长俾士(George PIERCY, 1856-1941)英文姓氏Piercy吴语音译。 |
3. |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 拔萃男书室 | 1902-1926 | 因拔萃女书室于1899年在般咸道左近的玫瑰行成立,故易名以示区别。 |
4. | Diocesan Boys' School | 拔萃男书院 | 1926- | 改名因迁往九龙,校舍面积大幅增加。 |
19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1860年成立的曰字楼女馆及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皆由圣公会创办,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 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02年,又更名为 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 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26年迁校九龙以后。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香港政府于1878年刊登的《辕门报》(现称香港政府宪报)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19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确切更名时间今已难考,大约在1891年左右。190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26年迁校九龙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历任校长及社堂
任次 | 校长 | 英文姓名 | 肖像 | 任期 | 备注 |
---|---|---|---|---|---|
第一建校期(曰字楼女馆时代) | |||||
1. | 韦以信女士 | Ms. Wilson | 1860-1862 | ||
2. | 伊顿女士 | Ms. M.A.W. Eaton | 1862-1865 | 其后与欧德理博士成婚 | |
3. | 兰德尔女士 | Ms. Rendle | 1865-1866 | ||
4. | 岳士列女士 | Ms. M.J. Oxlad | 1867-1868 | 以白思德诸校校长兼任 | |
第二建校期(拔萃时代) | |||||
1 | 雅瑟 |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 1869-1878 | 曰字楼男女馆时期。1878年,校董会决定日后不再招生女生。 | |
2 | 俾士 | George PIERCY | 1878-1918 | 1891年正式转为男校,其后以“俾士”校长英文姓氏Piercy吴语音译易名“拔萃书馆”,为了与1899年创立的拔萃女书室故以示区别,1902年更名拔萃男书室。 | |
3 | 费瑟士东 | Rev. William Thornton FEATHERSTONE | 1918-1931 | 1926年校园由港岛迁往九龙[3]。 | |
代理 | 派纳 | Henry du Toit PYNER | 1931-1932 | 擅长植物学,于校园遍植草木。 | |
4 | 舒展[4] | Rt.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l SARGENT | 1932-1938 | 出售加多利山东部,以解决学校财政危机。 | |
5 | 葛宾 | Gerald Archer GOODBAN | 1938-1941 | 战时曾参加香港义勇军,后遭日军禁锢于深水埗集中营。 | |
沦陷时期 1941–1945 | |||||
代理 | 张奥伟 | Sir Oswald Victor CHEUNG | 1946 | 张奥伟乃混血儿、拔萃校友,受聘时尚为港大本科生。其后张氏赴牛津进修,返港后成为御用大律师。 | |
代理 | 孟克士 | Bertram John MONKS | 1946 | ||
5 | 葛宾 | Gerald Archer GOODBAN | 1946-1955 | ||
代理 | 孟克士 | Bertram John MONKS | 1955 | ||
6 | 施玉麒[5] | 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 | 1955-1961 | 首位正式担任校长之混血儿及校友,1921年毕业。 | |
7 | 郭慎墀 | Sydney James LOWCOCK | 1961-1983 | 首位取得本港大学学位(港大物理系毕业)之校长。拔萃男书院校友,1949年毕业。 | |
8 | 黎泽伦 | Jacland LAI Chak Lun | 1983-2000 | 首位华人校长。拔萃男书院校友,1955年毕业。 | |
9 | 张灼祥 | Terence CHANG Cheuk Cheung | 2000-2012 | 拔萃男书院校友,1967年毕业。 | |
10 | 郑基恩 | Ronnie CHENG Kay Yen | 2012- | 拔萃男书院校友,1983年毕业。 |
社堂 |
---|
Arthur(A) |
Piercy(P) |
Sykes(Sy) |
Featherstone(F) |
Sargent(Sa) |
Goodban(G) |
George She(GS) |
Lowcock(L) |
1922年,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比赛。所有的学生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校长1949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Henry Sykes)深受爱戴,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56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第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第九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奖学金的设置。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小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其后圣奥古斯丁小教堂落成,原小教堂易名“施玉麒基督教活动中心”。2012年,车道(Drive)旁的石板小径正式命名为“施玉麒径”(Rev. George She Path)。同年初,前校长郭慎墀去世,校友随即展开《郭慎墀校长专辑》的编纂。
简史
第一建校期
1860年,维多利亚教区施美夫会督夫人与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隶属于圣公会的女子学校――曰字楼女馆,由罗便臣总督夫人担任赞助人。根据法规,创校宗旨在“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会于般咸道购入一块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学、寄宿及校内一切活动都在这座校舍进行。
不久,该校引致社会非议,陷入了经济困境。视学官欧德理博士致函辅政司史钊活(Frederick Stewart)道:“1865年,当发现几乎每个在那里学过英文的女学生离校后都成为涉外婚妇(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这所学校只好被迫暂停。”学校未几重开,英文名称改为“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经济环境丝毫未有改善。非仅如此,当时的华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区第二任会督柯尔福要求直接掌管该校。这标志着“第一建校期”的终结。
第二建校期
十九世纪
1869年1月30日,柯尔福会督发出一份呼吁函,不久获得一笔丰厚的捐款。当年9月,“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创立。新校招生的对象包括了英裔、华裔、香港欧亚混血儿以及其他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新校不仅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条件,更旨在以英国国教教义为本,引导他们建立基督诚信和勤俭生活的观念。
1870年7月,英军学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获委任为校长,雅瑟夫人担任女舍监(Matron)。1878年,该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划入津贴学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请辞后,校董会决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决定遭到更改,该校计划转型为一所男校,不复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书院助理校长俾士(George Piercy, Jr. 1856-1941)成为新校长。
1891年,该校更名为“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庆。
二十世纪前期
1902年,拔萃书室易名为“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继任者费瑟士东牧师引入学生长(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讲日(Speech Day)等制度。费氏还计划将校舍由般含道迁往旺角的一处山头。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军征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协助完成了最后工段。1930年,费瑟士东牧师因故辞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拔萃男书院显示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团”在当时校长舒展牧师的俞允下成立。团员奔走港九,为国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长葛宾委任一日籍台湾学生为首席学生长,甚至导致集体罢课。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葛宾及大部分教职员皆遭遣往集中营,校舍改为日军医院之用。
战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终结。同年11月,占据校舍的最后一批日军被俘。校舍在英军视察、清理后,由资深教师杨俊成(J. L. Youngsaye)于1946年3月21日负责接收。校长之职先后由张奥伟与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宾休假完毕,由英国返港。随后的圣诞假期中,学校开始大幅度维修。1949年,设立俾士挑战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长命名。1950年代初,学校计划增建体育馆、美术室、科学翼等设施。
1955年,葛宾先生宣布离职,施玉麒牧师接任校长。作为首位担任校长的本地校友,施牧师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牧师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其后定于每年十一月第二个星期日持续举办。
1961年,在职教师郭慎墀担任校长,学校进入田径运动兴盛期。郭氏重组行政机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师。1969年,拔萃小学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请辞,资深教师黎泽伦继任,是该校之首位华人校长。该校于体育、音乐、朗诵、辩论、戏剧等比赛中屡获殊荣,课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语言实验室、示范室得以设立,全校实施电脑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张灼祥接任校长。
21世纪
时任校长张灼祥于2012-2013学年提早退休,结束其十二年(2000-2012)的校长任期。 [6] 校友及当时任副校长兼音乐部主管的郑基恩于2012-2013学年开始继任校长。 [6]
2015年,拔萃男书院委托承办商化验校内食水样本,分别在音乐厅大楼及宫川美智子大楼发现食水含铅量超标,较世卫标准超出一倍。校方已要求承办商8月24日在受影响大楼安装可过滤铅的滤水器,并再抽水办化验,在证实食水可安全饮用前会关闭有关大楼。[7]
校园
校园由多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全港占地面积第三大的中学,面积仅次于位于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及北区的凤溪第一中学。校园位于加多利山山麓,邻近亚皆老街和嘉道理道,地理位置虽然临近喧闹繁忙的旺角市中心,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旺角东站站旁的MOKO 新世纪广场仅以围墙分隔。
校园主建筑早于1920年代建成,于1950年代增建体育馆和新翼,并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学效能。踏入21世纪,校董会决定进一步推行学校的千禧扩建规划,新一代的建筑全部由同是拔萃旧生的建筑师周德年负责设计,包括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学楼(2005年落成)、李德义大楼(2008年落成)、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2011年落成)、音乐厅大楼(2012年落成)、以及已搁置兴建的停车场大楼。不过,因应近年的大规模扩建,校方在过程中砍伐了大量树木,引起众旧生不满,认为破坏了原来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校方自2009年起一直争取自资兴建一条32米的楼梯,由旺角东站直接驳上校园,该计划2024年7月正式动工[8]。
石阶
由于校园位于山巅,学校自1920年代自港岛迁址时已建立石阶,连接校园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此后三十多年间,石阶为步行者往来校园的唯一出入口。石阶设有开放时间限制。石阶顶端曾有一石阶园,供生物课及兴趣社团作种植实验之用。目前之李德义大楼即为石阶园旧址,兴建于2000年后。
车道/施玉麒径
除石阶外,1920年代还兴建了一条车道,连接校园与何文田亚皆老街。1950年代后期,施玉麒校长始在车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径,学生从亚皆老街正门沿小径步行10-15分钟即可到达校舍。2010年,校方收到旧生张作鑫一笔捐款,一度将小径命名为“静思小径”,后因学生群起反对作罢。2012年,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动下成立。鉴于小径乃施校长任内所建,为配合纪念,遂重新命名为“施玉麒径”。揭幕之日,张作鑫指求学时期,同学们常随施校长徘徊小径,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议“静思小径”一名的理由。
此外,车道入口处左侧原来尚有一校长车道,连接大门及校长住宅(虾饺屋),人称“虾饺径”。2000年后,原址兴建小学部,“虾饺径”今已不存。
大草地
大草地位处主楼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学部大楼以北,是拔萃男书院自1924年迁校至旺角以来最主要的两项设施之一(另一为主楼)。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学生进行足球等球类活动,而该校在每年一度的卖物会中亦有部分的摊位设在大草地靠近中学主楼的一边。2006年,由一旧生在大草地捐赠修建的一条田径跑道启用,并命名为“智晴径”。另外,大草地近小学部的一边建有一树屋供小学部学生使用。该树屋由中学部历史悠久的礼堂长木椅经加工制作,环保之余亦可作为纪念。此外,由于该校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校方于大草地外围兴建了跳远练习场、链球和铁饼护笼、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活动区及射箭场等体育练习设施。
小草地
在主楼南座外面,一如传统英式的建筑,正门外设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学生统称该处为小草地,以便与大草地区分。小草地过往纯粹供学生休憩之用,多为中文朗诵比赛练习地方,但于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捐款,在小草地竖立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在该校就读的历史。铜像已于2011年10月19日揭幕。
为纪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于2019年在孙中山铜像对面修筑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亭,其中设有绿、深蓝、棕、黄、红、浅蓝、橙、紫八色之照明灯,以代表拔萃的八个社堂,及其所纪念的八位校长/代理校长。
主楼
主楼建于1924年,布局呈“王”字型(正门外的回旋处为王字上的一点,整体设计呈“主”字型)、分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条长走廊串连,其中每座可再细分为东中西三翼,整座主楼的最高点是中座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主楼于英国殖民时代兴建,设计上虽以英式建筑为蓝本,如极具传统风格的礼堂前厅和英式大宅门前必备的回旋处和门廊;但在布局上亦充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间出现的中庭。现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主楼,在千禧建筑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为特别室、一楼为课室、二楼为宿舍的楼层分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楼在1924年落成时因资金不足,因此只设地下和一楼,而二楼的楼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从主楼正门向上望,不难发现一二楼之间的支柱有明显的接驳痕迹。
而在香港日占时期,整个校园被征用作日军的军事医院,主楼就成为了医院的主要建筑。在香港重光后,校方就在主楼礼堂前厅的墙上设立了一个纪念碑,悼念因日军侵华而牺牲的学生。
现时主楼主要用作学校的一般教学、学生餐饮与行政工作,内部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南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主科会议室、十一号特别室(SR11A/B) | 戏剧室、国乐室 | 学校小圣堂、童军室、校牧办公室 |
1楼 | 一号及二号教员室、会面室 | 学校正门、礼堂前厅、校务处、训导组会面室 | 课室30-33(9A、9J、9T及11T) |
2楼 | 学校博物馆、收生事务办公室、校务资源办公室 | 校长室、财务总监办公室、拔萃男书院旧生会办公室 | 升学辅导中心、就业辅导处 |
阁楼 | / | 拔萃男书院家长教师会有限公司办公室 | / |
南座与中座之间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草地 | 有盖操场 | 小池塘花园(俗称龟池) |
1楼 | / | 礼堂 | / |
2楼 | / | 礼堂上层楼座、礼堂灯光及音响控制室 | / |
中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小卖部 | 洗手间、升学顾问室 | 地理室、社工室(前身为设计及科技工场) |
1楼 | 课室15-18(G11J、G12D、G12P、G11D) | 礼堂后台、领袖生办公室、音乐部储物室、校刊编辑室 | 课室10-13(G10S、G10P、G12T、G10T) |
2楼 | 驻校教师宿舍 | 宿舍浴室 | 课室36-37 、住校教师宿舍 |
阁楼 | / |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Upper Room) | / |
中座与北座之间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停车场 | 学生饭堂(俗称为“红砖屋”) | 宿生饭堂(2009年落成,2011年扩建、俗称为“玻璃屋”) |
北座 | 东翼 | 中翼 | 西翼 |
---|---|---|---|
地面 | 音乐室、法语室 | 学生饭堂、教职员饭堂 | 饭堂中央厨房 |
1楼 | 课室7-9(G12J、G12M、G11P) | 课室4-6(G10J、G11M、G11S) | 课室1-3(G12S、G10M、G10D) |
2楼 | 校长宿舍 | 驻校教师宿舍 | 驻校教师宿舍 |
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
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的部分位于主楼南座和中座的东面,包括建于1951年的旧体育馆和附属设施,以及一个供学生和宿生闲暇时联谊使用的小型烧烤场。旧体育馆除建有体育馆及更衣室的主要设施外,后期还建有地理室、美术室、临时教室及校园办事处。直至2008年,位于李德义大楼的新体育馆正式落成,除了烧烤场之外,旧体育馆连同所有设施随即拆卸。由于过往旧体育馆常用作校内考试试场之用,让学生回忆甚深,加上校方在决定拆卸旧体育馆的过程中未有充分咨询学生,拆卸行动曾惹来众多旧生及学生批评。另一方面,在旧体育馆面向主楼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悬挂的校徽是独一无二的,也写上了“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后在拆卸行动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邻近的烧烤场内。 旧体育馆原址已经重建为音乐厅大楼,并被命名为Yunni & Maxine Pao Auditorium。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800座位的演奏厅(现已被命名为叶杰全演奏厅)、学校乐团排练室及用作艺术表演的剧场(现已被命名为The Verdant Art Centre),重建项目已于2012年1月中完成,并在2012年1月13日学校毕业典礼时低调地对外开放。校方曾于大楼开幕后把大楼列为禁区,几场试听也只安排低年级学生参加,引起部分高年级学生不满。然而,随着最后的修补工作续渐完成,大楼已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开幕,而音乐厅则在2012年6月29日举行开幕典礼,并于当晚及6月30日一连两晚举行学校的周年音乐会。
音乐厅大楼的内部设施如下:
音乐厅大楼 | 设施 |
---|---|
地下 | 音乐厅入口大厅、五角剧场及休憩区域、学生活动室、贵宾服装间 |
阁楼 | 音乐排练室1(半月形,俗称扇形房)、音乐排练室2(矩形)、音乐厅大楼办公室 |
1楼 | 叶杰全演奏厅、演奏厅后台 |
2楼 | 叶杰全演奏厅、视听控制室、紧急出口 |
新翼
新翼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主要因为原有设施不敷应用,以及教育当局推行科学普及教育而兴建。由于70年代该校仍然属于津贴学校,新翼的建筑由政府负责,因此新翼的建筑风格与外间同时代的学校建筑非常类似。新翼大楼的布局呈C字型,其中北座与新新翼及主楼南座西翼连接。现新翼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新翼 | 北翼 (东接主楼南座西翼、西接新新翼。受地形所限,不设地下) | 中翼 | 南翼 |
---|---|---|---|
1楼 | 一、二号综合科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 | 六至九号特别室(SR6、SR7、SR8、SR9)、洗手间 | 演讲厅/十号特别室(SR10A/B)、图书馆、储物室、大草地更衣室 |
2楼 | 课室23-29(G8T、G8A、G8L、G8S、G9P、G9M、G9L) | 课室(G9D、G9S、G9G) | 驻校教师宿舍 |
新翼三部分的布局呈C字型、中间围绕一小草地。
新新翼
新新翼建筑背景与新翼一样,同样是由于班级扩充及推行科学普及化而由政府负责兴建。事实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实属同一扩建计划,只不过是由于落成时间有差异,因而被称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与较早落成的新翼区分。新新翼现有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学楼特别室翼) | |
---|---|
地面 | 校园办事处、校工室、保安办公室 |
1楼 | 化学实验室、一号物理实验室 |
2楼 | 课室19-22(G8J、G8G、G8P、G8M) |
在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之间,设有一中央篮球场。
另在新翼与新新翼之间,与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交界处之间,设有一条绕过新新翼大楼、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于该地为学校园艺种植场,因而被称为“花王路”,闲人不得擅进。
蔡明山夫人教学楼
蔡明山夫人教学楼原称校园改善计划大楼,于2005年9月落成启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万港元而改为现称。大楼原址为学校网球场,后建成由2层的教学翼(课室38-47)及3层高的特别室翼组成的“L”形布局大楼,分别连接新新翼及主楼北座西翼。本大楼亦是千禧建筑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楼(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学部大楼),设计上强调透明与开放。本大楼的教室一般编配予高年级的学生,但于2012年起编配予较低年级的学生。大楼主要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特别室翼(南接新新翼) | 教学翼(东面为主楼北座西翼) | |
---|---|---|
地面 | 视觉艺术室、储物室、篮球及网球场更衣室、 设计与科技工场(I-Lab,D-Lab)(俗称龟房) | 有盖操场 |
1楼 | 二号物理实验室、综合科学实验室、教员室、医疗室、洗手间 | 课室38-42(G7M、G7L、G7A、G7J、G7T) |
2楼 | 一至三号多媒体学习中心、一、二号资讯科技支援办公室、储物室、洗手间 | 课室43-47(G8D、G7D、G7S、G7G、G7P) |
3楼 | 三号及四号教员室、会议室、教员休息室 | 空中花园 |
在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李德义大楼之间,设有两个网球场。
李德义大楼
李德义大楼是一座新宿舍及综合康体设施大楼,造价达1亿1000万港元,由企业家兼校友李德义捐款7000万元冠名兴建。大楼于2007年11月奠基,于2008年9月2日正式启用。李德义大楼位处太子道西对上的斜坡,临近学校的太子道长楼梯出入口,横跨现时长楼梯的终点,亦因如此,该大楼兴建难度极高,甚至在兴建过程中加建了临时楼梯供学生暂时使用,避免造成危险。此外,大楼亦是中学部唯一一幢未有统一楼层的大楼,李德义大楼的正门入口位于校园地下,但按照该大楼的楼层分布则属于3楼。李德义大楼由3M层以上的宿舍及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两部分构成,针对宿舍保安问题,校方一反其一贯“开放校园”的校园设施政策,采取严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层(宿舍入口)以上的楼梯全部加设保安大闸,禁止日校学生进入;相反,对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部分则全面开放。另一方面,由于大楼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处于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间均享有非常优越开扬的景观,北座房间可望见狮子山等九龙山麓,而南座房间则可望见整个拔萃校园。以景观论,宿舍房间甚至比附近九龙塘区的豪宅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亦因大楼设计周到,让其获得了2007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现时大楼在9楼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楼的英文名称“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体字样,而具体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李德义大楼 | |
---|---|
1楼 | 游泳池机房、健身室、紧急出口连接太子道长楼梯 |
2楼 | 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
2M楼 | 体育馆更衣室 |
3楼 | 体育馆、宿舍正门电梯大堂、体育发展办公室、楼梯往宿生入口 |
3M楼 | 宿舍行政办公室、宿生入口 |
4楼 | 中央庭园、宿生房间、一号至五号特别室(SR1-5)(大楼4楼宿舍曾改建作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课室,直至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建成;现为G12课室及八号特别室 (SR8)。) |
5至6楼 | 宿生房间、宿生交谊厅 |
7楼 | 宿生房间、音乐排练室、传染病隔离房间 |
8楼 |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 |
9楼 | 舍监及驻校教师房间(南翼)、天台(北翼) |
宫川美智子大楼
宫川美智子大楼前称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大楼,其主翼及副翼于2011年年底落成,设有专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学生使用的课室、实验室及附属设施。 另设有全校师生共用的多媒体图书馆、演讲厅及圣奥古斯丁礼拜堂。大楼位于主楼北座以北的山坡上,与李德义大楼为邻。大楼设计匠心独运,一般人经常误以为大楼中央的大框为正门入口,但细看之下才会发现大楼入口其实相当隐蔽地位于大楼两侧。建筑师在接受校报访问时表示所谓的“大框”其实是大楼的装饰——智慧之门,而把入口设计得隐蔽的原因是为了让在底层地下图书馆温习的同学不受进出大楼的同学打扰。大楼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副翼(近李德义大楼) | 主翼 | 延伸翼 | |
---|---|---|---|
底层地下 | / | 多媒体图书馆及自修室 | 多媒体图书馆及自修室 |
地面 | 演讲厅、大楼西面入口、圣奥古斯丁礼拜堂入口 | 课室G01-G04及大楼东面入口 | / |
1楼 |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 | 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科学实验室 | / |
2楼 | 圣奥古斯丁礼拜堂上层 | 课室201-203、中央教员室 | / |
3楼 | / | 课室301-302 | / |
停车场大楼
本大楼已经搁置兴建,曾计划位于大草地西侧兴建一座3层高的停车场大楼,以解决现时主楼泊车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后来因为工程造价急升,加上项目对教学效能没用明显提升,校方最后于2009年决定搁置兴建。
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
附属小学位于大草地南面,原址为校长宿舍,大楼于2004年落成时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建筑奖项。小学部大楼共设有3个出入口往来不同地点,分别是供车辆上落学校的马路、供行人前往学校的楼梯,以及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其中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外设有一由捐赠者赠与学校的座右铭——“木石云水”命名的艺术装置。另外,附属小学设有一个钟楼,矗立于小学的楼顶上,于2006年9月23日启用。钟楼呈湖水绿色,四面面积均为13.1平方米,楼高于水平面62.3米,建筑师原意希望钟楼能除了为学生提供报时服务外,还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于小学本身处于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绿树林荫,加上旺角区人烟稠密,高楼大厦甚多,因而位于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实视线受到遮挡,并不能够直望钟楼。因此,钟楼其实主要为在大草地练习田径的学生们提供报时之用。
现时附属小学是与中学部独立营运的关系,因此两间学校除了体育设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与中学部共用外,附属小学的其他设施都是独立使用的。
设施 | |
---|---|
地面 | 篮球场、游乐区 |
1楼 | 电脑学习中心、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场、有盖操场、小卖部、食堂、一年级课室(1D、1J、1M、1P、1S) |
2楼 | 教员室、学生辅导室、道往来中学部、“木石云水”艺术装置、二年级课室(2D、2J、2M、2P、2S) |
3楼 | 常识室、音乐室、礼堂、多媒体图书馆、中国文化室、三和四年级课室(4D、4J、3D、3J、3M、3P、3S) |
4楼 | 礼堂楼座、语言学习中心、多媒体图书馆、四和五年级课室(4M、4P、5D、5J、5M、5P、5S) |
5楼 | 美术室、小班教学室、四和六年级课室(4S、6D、6J、6M、6P、6S) |
天台 | 空中花园、钟楼(2006年启用) |
课程及班级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着香港政府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于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五)及‘Lower/Upper 6’(中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于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于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非国际学校之一。修读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或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过渡期
在旧学制和新学制过渡之时,拔萃男书院逐步更改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和班别名称。
至2012-13学年,班别名称A、B、C、D、E和F班改称D(David)、P(Peter)、S(Samuel)、M(Matthew)、J(John)和T(Timothy)六班。[9][10]
于2015-16学年,初中的D、S班分拆为D、S、G班;P、M班分拆为P、M、L班;J和T班分拆为A、J、T班。分拆后,每班大约有28人。
小学课程
- 小一(Grade 1):G1D、G1J、G1M、G1P、G1S
- 小二(Grade 2):G2D、G2J、G2M、G2P、G2S
- 小三(Grade 3):G3D、G3J、G3M、G3P、G3S
- 小四(Grade 4):G4D、G4J、G4M、G4P、G4S
- 小五(Grade 5):G5D、G5J、G5M、G5P、G5S、(G5X)
- 小六(Grade 6):G6D、G6J、G6M、G6P、G6S、(G6X)
小五、六成绩最好的约30名学生会在中文、英文和数学课到“X班”上课。
初中课程
- 中一(Grade 7):G7D、G7S、G7G、G7P、G7M、G7L、G7A、G7J、G7T
- 中二(Grade 8):G8D、G8S、G8G、G8P、G8M、G8L、G8A、G8J、G8T
- 中三(Grade 9):G9D、G9S、G9G、G9P、G9M、G9L、G9A、G9J、G9T
初中班级采用“拔尖”的模式进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级考试中,全级成绩处于头三分之一的同学(约84人)将被编入D、S、G班,每班人数相若(约28人)。英文最优秀的会编入D班,余下的同学之中中文最优秀则编入S班,其余的编入G班,其余同学将被随机编入P、M、L、A、J、T班。中一则以七月举行的分班试的成绩决定分班结果。[11]
三三四学制高中课程
- 中四(Grade 10):G10D、G10S、G10P、G10M、G10J、G10T
- 中五(Grade 11):G11D、G11S、G11P、G11M、G11J、G11T
- 中六(Grade 12):G12D、G12S、G12P、G12M、G12J、G12T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Pre-IB)
- 中四(Grade 10):G10G、G10L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
- 中五(Grade 11):G11G、G11L
- 中六(Grade 12):G12G、G12L
校园创作及刊物
拔萃男书院每年出版不同的刊物,包括《集思》(Steps)、学校行事历(School Calendar)、《击壤》和《粹闻》(Not Rigmarole)。另外,学校亦曾出版Inspiration和《鼎新》,不过现已停刊。
《集思》
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名为《集思》的年刊(英文:Steps,意指阶梯,取名自校园来往太子道的长梯,创刊于1935年;“集思”为‘Steps’谐音,命名于1974年),编委会由校内学生组成,于每年7月初出版。
编委会分为英、中文两部,由不同老师担任顾问老师。英文部现由黎咏坤老师(Ms Wendy Lai)、张慧琪老师(Ms Vicky Cheung)、何英杰老师(Mr Peter Ho)和史润宁老师(Ms Y. N. See)担任顾问,中文部则由李满基老师、袁轩妮老师和吴文中老师担任顾问。两部亦都独立运作,甚少有同学兼任两部的编辑。
结构
描述 | |
---|---|
Student Organization | 学生组织之年度报告 |
Class and Calendar |
|
Houses |
|
Music |
|
Sports | 体育校队之年度报告 |
Clubs and Societies | 学会之年度报告 |
Science and Humanities |
|
Art and Essay |
|
描述 | |
---|---|
纪 |
|
绣 | 《集思》中文征文比赛得奖作品 |
绎 |
|
弦 |
|
缘 | 普通话学会、中国历史学会、中文辩论队报告 |
彩 |
|
年份 | 英文部总编辑 | 英文部副总编辑 | 英文部页数 | 中文部编辑 | 中文部页数 |
---|---|---|---|---|---|
2003-04 | |||||
2004-05 | |||||
2005-06 | |||||
2006-07 | |||||
2007-08 | |||||
2008-09 | |||||
2009-10 | |||||
2010-11 | |||||
2011-12 | |||||
2012-13 | |||||
2013-14 | |||||
2014-15 | |||||
2015-16 | |||||
2016-17 | |||||
2017-18 | |||||
2018-19 | |||||
2019-20 | |||||
2020-21 | 梁嘉朗(11D) | 甄奕山(11L) | |||
2021-22 | 庄子贤
(11D) |
朱汶谦
(11D,联席总编辑) |
侯隽晞
(11L) |
||
2022-23 | 李锐海(11G) | 李朗熙(11D) | 364 | 陈国纬(11G) | 244 |
2023-24 |
学校行事历
校方每年亦会出版一本写满校务资料的《学校行事历》(School Calendar)供学生使用,由同是由学生主理的印务部门(Publications Department)负责。
《击壤》和Inspiration
自从2000年该校校长由作家及教育家张灼祥先生担任,校方大力推动学校的写作文化,鼓励同学多写作,因而该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学生文集,分别名为《击壤》和Inspiration。
Inspiration现已停刊。
《粹闻》
学校的领袖生出版名为《粹闻》(Not Rigmarole),于1978年创刊,记录领袖生的所思所想,现由陈礼雄老师(Mr Layheon Tan)担任顾问。《粹闻》的前身为《阰报》(Olympus),创刊于1964年,于1973年停刊。
《鼎新》
学生会曾出版《鼎新》一报,现已停刊。
手机应用程序
拔萃男书院乃全港第一间中学自主研发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书院软件开发小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为“DBS”的 iOS App,及后亦推出了Android 版, 两个版本至今已合共录得超过二千个下载。
该软件现已不能下载。[12]
公开考试成绩
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拔萃男书院是产生最多会考“10A状元”及文凭试“7科5**状元”(在甲类科目中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的学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21名,其中17名会考“10A状元”及4名文凭试状元,排名全港第5。[13][14][15]
香港中学会考
于历届香港中学会考,拔萃男书院共出产17名会考10A(2007年后为8A及2科5*)状元。
- 4位状元:2003
- 2位状元:2004、2008、2009
- 1位状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
香港中学会考状元
- 1982年:鲍玛 [16] (非华裔状元), 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首届的“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前港英政府运输司鲍文之侄儿。 [17]
- 1984年:许齐元,升读耶鲁大学 [18]
- 1984年:张绍勋,升读麻省理工学院 [18]
- 1985年:区永仁(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现为血液及血液肿瘤科医生。[19]
- 1985年:罗宇荣 [20]
- 1986年:区永义,升读斯坦福大学,[21] 上届状元区永仁之胞弟。
- 1986年:崔伟豪,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22] [21]
- 1986年:梁霭中,升读加州大学怕克莱分校 [21]
- 1992年:莫昆庭,于剑桥大学修读经济学 [23]
- 1998年:梁建聪,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 [19][24]
- 2000年:蔡昀浩,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25] [26]
- 2001年:陈君杰,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27]
- 2003年:周步田,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化学工程。 [28] [29]
- 2003年:邓子超,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 [28]
- 2003年:邓骏威,于香港科技大学修读环球商业管理 [28][30]
- 2003年:吴广荣,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数学硕士,曾任拔萃男书院数学科主任。
- 2004年:锺耀庭,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读天文学。[22][31][32]
- 2004年:李炜坚,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 [31]
- 2005年:李立邦,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加州大学怕克莱分校修读物理学。[33] [34]
- 2006年:任石达,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 [35]
- 2007年:陈庭丰,升读普林斯顿大学 [36]
- 2008年:麦隽愉,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 [37]
- 2008年:杨嘉玮 (罗德学人 Rhodes Scholar 2015),获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法学)及法学士(双学位课程),并获罗德奖学金于牛津大学获得法学硕士。 [37][38]
- 2009年:潘彦光,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39]
- 2009年:黄铭琛,于香港大学修读法学士 [39]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状元
(在甲类科目中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的“7科5**状元”)
国际预科文凭考试(IB)
- 2013:平均分为39.44;有1位45分状元、5位44分、5位43分。
- 2014:平均分为38;有3位43分。
- 2015:平均分为39.03;有4位44分、6位43分。
- 2016:平均分为40.5;有1位45分状元、6位44分、6位43分。
- 2017:平均分为41;有1位45分状元、8位44分、11位43分。
- 2018:平均分为41;有8位45分状元、6位44分、8位43分。
- 2019:平均分为40.3;有6位45分状元、3位44分、5位43分。
- 2020:平均分为42;有5位45分状元、16位44分、9位43分。
- 2021:平均分为43;有19位45分状元、15位44分、9位43分。[47]
- 2022:平均分为42;有6位45分状元、14位44分、11位43分。[48]
- 2023:平均分为41;有3位45分状元、5位44分、12位43分。[49]
- 2024:平均分为42;有4位45分状元、7位44分、17位43分。[50]
香港杰出学生选举
校友
政界
- 孙中山:国父,辛亥革命重要领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883年秋至1884年春短暂就读)
- 施炳光︰清廷驻朝鲜钦差协理,与何东爵士岳父张德辉为结拜兄弟。其子施玉麒曾任拔萃男书院校长。
- 谭雅士,OBE,JP︰香港早期律师、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议员、裁判司、保良局主席、港大校董。(受教于拔萃男书院)
- 苏燿祖,CBE,JP︰前运输署署长、前市政总署署长、前文康广播司。1940年出生于香港。中学就读于拔萃男书院。
- 关祖尧爵士,CBE,JP:香港著名律师、前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关祖尧早年曾居澳门,后来返港入读拔萃男书院)
- 简悦强爵士,GBE:香港资深大律师,前东亚银行主席、前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议员
- Suchart Chaovisith:前泰国财政部长(2003–2004)、副总理(2004)
- 郭惠阶:前工务司
- 余伯泉:前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副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三军大学校长
- 罗智光,GBS,JP: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
- 梁展文,JP:前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前屋宇署署长
- 杨启彦,GBS,CBE,JP:前库务司、前运输司、前九广铁路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学就读于拔萃男书院,1959年中七毕业)
- 鲍文,GBS,CBE,ISO,JP:前运输司 (中学就读于拔萃男书院)
- 田北俊,GBS,OBE,JP:前立法会议员(新界东),自由党荣誉主席(1964年在拔萃男书院中学毕业)
- 余伟文: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 叶维义,JP:工业家叶谋遵之子、叶梁美兰为其妻、惠理集团基金创办人之一。前行政会议成员、新昌营造集团执行主席
- 何志平,GBS,JP:前民政事务局局长、前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眼科)讲座教授
- 梁宝荣,GBS,CBE,JP:前香港规划环境地政局局长,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 汤显明,GBS:前香港廉政专员、前保安局署理常任秘书长及前海关关长、第十二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 田北辰,BBS,JP:立法会议员(新界西北)、第十三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实政圆桌召集人、前九铁公司主席
- 范鸿龄,SBS,JP:天一阁范钦后裔,生于中国上海,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前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中六至中七就读)
- 刘业强,BBS,MH,JP︰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立法会议员(乡议局)、新界乡议局主席
- 方志伟:前香港总商会总裁,前保安局副局长(1974年毕业于拔萃男书院)
- 陈维安,SBS:立法会秘书长、前教育局副局长
- 张宇人,GBS,JP: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饮食界)
- 陈达文:前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前劳工处处长、前屋宇地政署署长
- 刘嘉鸿:前人民力量主席
- 任亮宪:香港社会运动人士、前人民力量执委
- 赖锡璋: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兼任教授,前政府资讯科技总监(2012–2015)、前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资讯科技主管(1999–2011)
- 李梓敬: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北)
- 林哲玄:立法会议员(医疗卫生界)
- 张景勋:九龙城区议会区议员
- 袁海文:深水埗区议会区议员
- 李启迪:《香港民族论》提倡者
- 符传富:前自由党青年团主席,运输及房屋局政治助理
- 潘国城:前规划署署长[注 1]
- 李炜林:观塘区议会区议员
- 陈嘉朗:油尖旺区议会区议员
- 林健文:油尖旺区议会主席
- 陈耀初:西贡区议会区议员
- 黄秋智:紫荆党创办人、总裁
- 陈瑛:前香港市政局委任议员(1986年至1991年)[56]
- 杨宝坤:前香港立法局议员及中学校长(1959年中六)[57]
法律界
- 施玉骢(Archibald Zimmern)︰前香港最高法院原讼庭按察司
- 施玉銮(Frederick Zimmern)︰施文律师行创办人、香港早期木球手
- 冼秉熹:香港早期律师
- 张奥伟爵士,SC: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前香港立法局议员、前行政局议员、曾代理拔萃男书院校长一职。
- 罗煜文,SC(Lawrence Cyril Kotewall):香港资深大律师,罗旭龢爵士之子
- 罗正威,SC(Robert G. Kotewall):香港资深大律师
- 何猷广:美国执业律师、何东爵士曾孙
- 莫树联,SC: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 列显伦,大紫荆勋贤,CBE,SC,JP:香港终审法院非常任法官
- 沈澄,大紫荆勋贤,SC,JP:香港终审法院法官
- 彭键基,SBS:(1947年至),香港高等法院原讼庭法官、前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
- 邓尔邦:香港大律师、前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
- 戴耀廷︰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发起人、前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 鲍晏明,SC(Aarif Barma)︰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
- 冯华健,SBS,SC,JP:香港资深大律师、前律政专员、前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1963年至1967年)[58]
- 翟绍唐,SBS,SC,JP:香港资深大律师、前监警会主席、最低工资委员会主席
- 王正宇,SC:香港资深大律师
- 文本立,SC:香港资深大律师
- 陈浩淇,SC:香港资深大律师
- 罗铭基:香港执业大律师,主要专注于刑事法律诉讼案件
- 刘晋安:香港执业大律师,前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
- 陈爵:前香港终审法院司法常务官(1961年中七)[59]
工商界
- 陈启明,JP:香港华商总会主席,香港大有银行总裁(二十世纪初),男拔萃年代最早之校友(1870年入学)
- 罗旭龢爵士:香港第一位华人官守太平绅士、香港实业家
- 张鸿图:台湾怡记洋行及三达石油会社总经理
- 侯维廉(William Howard):登巴洋行及和记黄埔总裁(二十世纪初)
- 黄靖猷:香港金城银行总经理(二十世纪初)
- 施灿光(Adolph Zimmern):又名施遇文,前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
- 施玉莹(Francis R. Zimmern):前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席
- 郭赞:银行家
- 李德义:商人,恒丰酒店主要股东
- 霍建宁: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电能实业董事局主席
- 洪丕正: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地区首席执行官
- 许士芬:许爱周之子,矿物学家、工程师、商人
- 许世勋:许爱周之子,商人
- 颜亨利:中华巴士(0026.HK)董事局主席
- 林建名:商人,丽新集团副主席
- 何柱国,大紫荆勋贤:全国政协常委,星岛新闻集团主席
- 何定国:香港富豪何英杰后代;加拿大温哥华华人企业家
- 吕耀东:商人,吕志和长子,银河娱乐副主席
- 黄永光:商人,黄志祥长子,信和集团副主席
- 许浩明:前港交所副主席及董事学会主席、前香港联合交易所执行总监暨上市科总监(1978年毕业)[60]
- 王守业,OBE:银行家,大新银行集团(2356.HK)及大新金融集团 (0440.HK) 主席
- 许坤华:香港企业家,十友控股(0033.HK)创办人之一
- 李卓民:牧师及企业家,前甘泉航空主席
- 倪以理:麦肯锡香港总经理,金融发展局成员
- 石鉴辉:“香港麻雀馆大王”,瑞兴麻雀馆创办人,是战前香港最知名的探长之一石堆第三子
- 何国聪:儿童癌病基金会会长,和记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项目管理
- 王国龙:领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1981年中七)[61]
- 吴鸿挥:领展街市资产管理总经理,曾服务警队及担任《警讯》主持
- 安宇昭:数字营销集团 NDN GROUP 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浙江省政协委员、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孙子
- 赵子翘:Cherrypicks 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
- 周小龙:童装品牌 Chickeeduck 首席执行官
- 邱子杰:溥仪眼镜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
- 岑迪赞:士多 Ztore 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
- 吴宗权: 会德丰有限公司主席(小学)
- 关超然:前香港海洋公园董事局主席及广州市政协委员(1954年中七)[62]
教育界
- 施玉麒,JP:资深大律师、圣约翰座堂牧师、拔萃男书院第六任校长。
- 郭慎墀,MBE,JP:拔萃男书院第七任校长、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副赞助人、香港学界体育联会 永远名誉会长
- 黎泽伦:拔萃男书院第八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始者之一暨荣誉院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圣公宗 (香港) 小学监理委员会执行委员、廉政公署顾问委员
- 张灼祥:拔萃男书院第九任校长、保良局罗杰承(一九八三)中学、保良局董玉娣中学和赛马会体艺中学创校校长、德萃小学及幼稚园校监、作家
- 郑基恩:拔萃男书院第十任校长(现任)
- 陈荣捷:著名哲学家
- 陈培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家
- 刘广京[63]:(1921年-2006年9月28日),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专治经济史,哈佛大学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教授
- 司徒明:前筲箕湾官立小学、前丹拿道警察小学、前余道生纪念小学及前东院道官立小学校长、司徒华之兄[64]
- 谭尚渭,OBE,GBS,JP:前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 夏永豪,MBE,JP:圣保罗书院第十任校长、前香港立法局议员
- 黄兆杰: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 冯以浤: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校史编纂者
- 卢景文:香港演艺学院校长、香港理工大学副院长、香港艺术中心教授,被誉为“香港歌剧之父”
- 黎泰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哲学系教授
- 张明瑞: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荣誉教授、有“世界人工细胞之父”之称,因研究“人工血液”而获得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 郑耀宗,CBE,JP:前香港大学校长
- 锺庭耀: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主任
- 陈庆恩:香港大学音乐系教授、作曲家
- 廖柏伟,SBS,JP:前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 陈衍昌:英国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65]
- 冯通: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
- 翁以登,JP:前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行政),前香港总商会总裁
- 崔康常,JP:恒生管理学院创校校长
- 梁志锵:香港教育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作曲家
- 李惠光:前香港赛马会资讯科技事务执行总监、前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资讯总监、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行政)
- 郑国汉,BBS,JP:岭南大学校长
- 黎文狄(Eric Wilfred Ryder):台湾著名电视 / 广告导演,作曲人,香港商壹传媒动画有限公司美术总监,意念关连有限公司总裁、数位内容学院业师 / 顾问
- 邓家豪: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训专业协会创会会长
-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 陈双幸: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教授[66]
- 吴盖宇: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及讲座教授
- 陈炜舜:文史研究者,先后任教于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 陈成斌: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 黄昌杰:前圣公会基德小学校长 [67]
- 麦礼焕: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课程统筹(1975年中七)[68]
- 叶敬平:前圣士提反书院校长及校监(中七)[69]
- 叶威廉(William Jacobsen):前圣公会李炳中学校长,于1954-84年间曾任教此校(肄业)[70]
- 葛展荣: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
宗教界
- 莫礼士(Rev. Basil Moraes):筲箕湾圣马可中学校长,主诞堂主理牧师
- 佘氏(Rev. Guy Shea):圣约翰座堂 (香港)牧师
- 奇勒里(Rev. Denman Crary):旺角基督显现堂牧师
- 汤显森:圣约瑟堂主任牧师
- 范晋豪:诸圣座堂主任牧师、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成员
- 李炳光(Rev. Dr LI Ping-kwong):牧师,前香港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1997-2003)
- 文国伟:牧师,前循道中学校长[71]
- 谢子和:圣公会香港岛教区主教
医学界
- 关景良︰孙中山学友、养和医院创办人
- 关景贤︰清宫御医、民国政治人物
- 李树芬:著名外科医生、同盟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卫生部长兼临时总统府医事顾问、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
-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执业医师
- 达安辉(Professor Sir David Todd),OBE,CBE,Knight Bachelor: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创办人及创院主席
- 余宇康:本地首个肾科医生,有“肾科教父”之称。生于医生世家,父亲余朝光是前广华医院及前东华东院院长,兄长是外科医生、前宝血医院院长余宇楷,三弟是胸肺专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儿科权威余宇熙。
- 余宇超:胸肺专家,前港大医学院胸肺科教授
- 李心平:前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肠胃科院长
- 黎青龙: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肝脏专家
- 李登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研究专长为心脏组织复修医学
- 吴兆文: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结直肠外科
- 何志平:前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眼科)讲座教授
- 冯康:前医院管理局新界东医院联网总监,转职香港中文大学,筹建2020年落成的中大医院。于拔萃男书院及联合世界书院完成中学及高中课程。弟弟冯通为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
- 陆志聪:医院管理局港岛东医院联网总监。
- 黄以谦:香港精神科医生、前九龙城区议会民选区议员
- 欧阳英杰:香港西医工会会董、香港内外全科医生、业余作家
- 徐仲锳: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院长(1977年中五毕业)
建筑及美术界
- 修斐(Frederick Southey):建筑师,九广铁路英段及烟墩山隧道设计师
- 冼文炳(George A.V. Hall):香港早期知名设计建筑师
- 叶葆定:知名工程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学院名誉教授(1908年至2008年1月25日)
- 林寿宇:台湾著名画家,人称极简主义大师
- 谭天放:工程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环广场设计者
- 尊子:著名政治漫画家
- 卢永强:前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副主席,2013年度香港十大杰出设计师
- Mark Lee[72]:李伟德,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席(2018年7月1日–),Johnston Marklee & Associates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2017年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担任总策展与艺术总召。
体育界
- 许威廉(William Hill):运动员,曾参加1964年东京夏季奥运会
- 莫庆:南华体育会主要创办人。前香港足球总会主席。
- 余锦基,SBS,BBS,MBE,JP:商人,前公益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前香港足球总会主席
- 高威林:香港田径总会主席、香港国际马拉松筹备委员会主席
- 伍劭雄(Roy Lamsam):板球运动员,“香港女飞鱼”伍劭斌之弟
- 邓汉昇:田径运动员,男子110米栏及400米栏香港纪录保持者
- 黎振浩:田径运动员,男子4X100米香港纪录保持者 (中四时转到拔萃男书院重读)
- 伍家朗:羽毛球运动员
- 邓俊文:羽毛球运动员
- 罗意庭:篮球运动员
- 陈铭泰:田径运动员,曾代表香港出战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2015年光州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及2017年台北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现为男子跳远香港纪录保持者。
- 陈俊乐:足球运动员,前英格兰甲组联赛球队彼德堡青年军成员,现香港足球代表队球员,现效力中国超级联赛球会广州城。
- 陈乐熹 :香港剑击运动员
- 孙铭谦:足球运动员,现香港足球代表队球员,现效力香港超级联赛球会东方龙狮。
- 茹子楠:足球运动员,现香港足球代表队球员,现时效力中国超级联赛球会梅州客家。
- 杨世模: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副教授、香港业余田径总会首席副主席
- 吴诺弘:香港剑击运动员,前童星[73]
- 黄泽林:202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及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别男子双打冠军
- 黄俊铿:前香港网球运动员,现IMG网球运动员经理人
传媒界
- 张秀哲:原名张月澄,台湾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台湾外交家张超英之父
- 徐坤泉:日治时代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报人
- 沈鉴治:经济学家、导演,前《信报》总编辑
- 陈达维:记者,编辑,评论员,前《南华早报》外事组及中国组编辑主任
- 刘家杰:香港著名英语教师,前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报导员,现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 黄永(原名黄伯康):前商业电台策划总监及商业一台台长,前港府政务官
- 泰山(原名曾匡民):商业电台 DJ
- 卢觉麟:am730社长,总编辑,前都市日报总编辑,前星岛日报晚报助理采访主任
- Dr. Tim(原名张惠贤):商台《杏林茶》节目主持
- 李国能:香港新城知讯台DJ
- 廖忠平:头条日报采访主任,前香港无线及亚洲电视著名粤语新闻主播、港铁公司公关及东方日报社长
- 方东昇:香港无线新闻策划主任
- 彭超慈:香港无线新闻记者
- 苏敬恒:前香港无线新闻高级记者,现职香港电台,《城市论坛》节目主持
- 陶俊民:无线财经资讯台节目《日日有楼睇》主持
- 吕荣淳:前香港有线新闻主播
- 吕秉权:前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部及有线新闻中国组首席记者,现职香港浸会大学高级讲师。
- 李臻 :前香港无线电视新闻部及now新闻台首席主播,现职有线电视总监。
- 王昭鸿:无线电视及无线网络电视体育节目主持、评述员及记者
文娱界
- 林子祥:歌手、演员
- 邓梓峰:电视节目司仪
- 罗启锐:著名导演及编剧,作品包括《岁月神偷》、《七小福》和《秋天的童话》等
- 王贤志:前电视节目司仪,现从商。
- 林慕德:作曲家
- 潘宇谦(原名潘伯仲):歌手、作曲家、演员
- 杜汶泽(原名吴卓彰):香港男演员
- 李传韵:小提琴家
- 毛翔宇:钢琴家,美国茱莉亚学院音乐艺术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专业教研室主任
- 伍乐城:香港著名音乐监制,作曲人
- 朱伟恒:钢琴家,香港小交响乐团键琴首席
- 于逸尧:作曲人、编曲人
- Vivek Mahbubani︰栋笃笑艺人
- 文峰:美国好莱坞亚裔男演员
- 李霖恩:前保安局局长李少光之子,现为无线电视男艺员
- 黄家正:2009年第46届金马奖获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及最佳音效的电影《音乐人生》中的主题人物
- 陈宇琛:城市电讯男艺员,艺人石修的儿子
- 胡鸿钧:香港著名歌手、演员
- 梁彦宗:无线电视节目主持
- 邵传勇:香港男演员(约1983年开始就读)
- 司徒健:年轻指挥家,二胡及高胡演奏家,前香港中乐团全职胡琴乐师。曾获香港赛马会奖学金,并获香港卓越奖学金到美国伊萨卡学院修读管弦乐指挥音乐硕士。
- 郭政鸿(原名郭锦雄):香港男演员
- 何哲图:前香港专栏作家、电台节目主持、音乐人及商人。前任星梦娱乐首席执行官
- 王双骏:香港作曲家
- 黄尚伟:香港作曲家[74]
- 朱芸编:香港二胡演奏家、电影配乐家。曾为英国威廉王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演奏二胡。配乐作品包括《悟空传》和《武林怪兽》等。
- 刘国昌:香港电影导演
- 李恩霖:香港电影监制
- 沈靖韬:香港钢琴家,六岁被取录为香港演艺学院初级课程学生,十四岁远赴英国哈罗公学进修音乐
- 雷柏熹:音乐监制 、作曲人 、编曲人、爵士乐手 [75]
- 吴卓衡:香港演员
- 李传韵:小提琴家,1991“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 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冠军,为该顶级国际赛中有史以来最年轻冠军得主。1993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奏帕格尼尼廿四首随想曲
学界
- 练卓贤:中一跳级中六,十六岁入读剑桥大学数学系[76]
- 梁誉曦:曾分别五度和三度代表香港参加国际电脑奥林匹克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曾在国际电脑奥林匹克获得全球第三名[77]
- 梁睿轩:曾两度代表香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更曾进入Meta Hacker Cup全球决赛[78]
- 徐子丰:曾两度代表香港队及三度代表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以十三岁之龄成为历来第二年轻的金牌得主[79]
其他界别
相关条目
注释
- ^ 关于潘国城就读学校的资料出自1994年由明报校园记者所著的《名人说母校》(明报出版社出版)第130页。
参考资料
- ^ Diocesan Boys' School. [200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 傳統名校中學. Schooland. 2024-10-10 [2024-10-10].
- ^ 男拔140年歷史校友執筆.
- ^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icci Roundtable (中文)
- ^ 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永久失效链接] 陈炜舜, 大公报, 2004年11月23日
- ^ 6.0 6.1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425645/1.html[永久失效链接]
- ^ 拔萃男書院鉛水超標 將裝濾水器徹查成因. 无线新闻. 2015年8月28日 [2015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粤语)
- ^ 旺角東站建樓梯直通男拔-跟進5年終動工.
- ^ Sports for All Results 2005-06 (PDF). 拔萃男书院网站.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07) (英语).
- ^ Sports For All Results 2006-07 (PDF). 拔萃男书院网址.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16) (英语).
- ^ Class Structure. 拔萃男书院网站. [202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英语).
- ^ DBS. Diocesan Boys' School - DBS - DBS App. www.dbs.edu.hk. [202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英语).
- ^ DSE狀元. 香港01. 2022-07-20 [2022-07-20].
- ^ 文汇报. 歷屆「10優狀元」239人. 文汇报 (2010年8月4日) (文汇报). 2010-08-04 [2021-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HK01. DSE放榜 十年共誕87名狀元 來自35間中學 五大狀元搖籃. HK01 (2021年7月21日) (HK01). 2021-07-21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工商日报. (82會考放榜)「中學會考放榜 六位優秀考生 同獲九科A級」. 工商日报 (1982年8月12日) (工商日报). 1982-08-12.
- ^ 大公报. 拔萃男校優異生獲莫鳳麟獎學金. 大公报 (1982年12月18日) (大公报). 1982-12-18.
- ^ 18.0 18.1 工商晚报. 中學會考今晨放榜 四男一女狀元誕生. 工商晚报 (1984年8月9日) (工商晚报). 1984-08-09.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香港医务委员会. 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名單. 香港医务委员会.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华侨日报. 會考成績昨日公佈. 华侨日报 (1985年8月10日) (华侨日报). 1985-08-10.
- ^ 21.0 21.1 21.2 华侨日报. 中學會考昨日放榜. 华侨日报 (1986年8月8日) (华侨日报). 1986-08-08.
- ^ 22.0 22.1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歷屆得獎者名單.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 ^ 香港政府新闻处. 英國/香港獎學金得獎者公佈. 香港政府新闻处新闻公报 (1994年6月28日) (香港政府新闻处). 1994-06-28.
- ^ 大公报. 中學會考放榜狀元達十四人. 大公报 (1998年8月7日) (大公报). 1998-08-07.
-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UDENT OF THE YEAR FINALISTS. 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 2001-02-12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 ^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PDF).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 2022-08-07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04).
- ^ 文汇报. 今年會考湧現17個十A狀元. 文汇报 (2001年8月9日) (文汇报). 2001-08-09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28.0 28.1 28.2 文汇报. [2003-08-07] 應屆中學會考十七位狀元. 文汇报 (2003年8月7日) (文汇报). 2003-08-07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8).
- ^ 五個大人的演奏會. 长青网. 2019-03-14 [2024-02-27].
- ^ Dean's List. 香港科技大学. 2024-02-27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 ^ 31.0 31.1 文汇报. [2004-08-12] 會考10A狀元名錄. 文汇报 (2004年8月12日) (文汇报). 2004-08-12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歷屆得獎者. 青苗基金.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 ^ 香港校友会联会. 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 香港校友会联会.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 ^ 文汇报. [2005-08-11] 會考狀元. 文汇报 (2005年8月11日) (文汇报). 2005-08-11.
- ^ 文汇报. 2006 今屆會考10A狀元. 文汇报 (2006年8月10日) (文汇报). 2006-08-10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文汇报. 2007 星級會考狀元榜. 文汇报 (2007年8月9日) (文汇报). 2007-08-09.[失效链接]
- ^ 37.0 37.1 文汇报. 2008 會考狀元榜. 文汇报 (2008年8月5日) (文汇报). 2008-08-05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香港區 2015 年羅德獎學金得主 (PDF). 牛津大学中国办事处. 2014-11-27 [2024-02-27].
- ^ 39.0 39.1 文汇报. 2009 會考10優狀元. 文汇报 (2009年8月6日) (文汇报). 2009-08-06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1).
- ^ 文汇报. 2018文憑試9名狀元. 文汇报 (2018年7月12日) (文汇报). 2018-07-12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 ^ 香港经济日报. 【JUPAS放榜】港大收最多DSE狀元. 香港经济日报 (2018年8月6日) (香港经济日报). 2018-08-06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明报. 【DSE放榜】男拔超級狀元. 明报 (2019年7月10日) (明报). 2019-07-10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 ^ HK01. 【JUPAS放榜2019】12狀元. HK01 (2019年8月16日) (HK01). 2019-08-16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 ^ 一男拔考生覆核文憑試成績後成「超級狀元」. 明报.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8).
- ^ 【DSE2022】男拔1名考生成功「升呢」文憑試狀元增至9人. 香港经济日报.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 ^ DSE放榜2024︱一文睇清今屆八間「狀元搖籃」 10名尖子身份陸續曝光!. 星岛日报. 2024-07-17 [2024-07-17].
- ^ DBS IB Exam Results. DBS.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 ^ IB放榜|多校狀元榜眼人數齊減 男拔、英基、真道書院誕狀元43人. HK01.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 ^ IB放榜︱多校狀元人數齊減 男拔、聖保羅男女中學誕5名狀元. 香港01. 2023-07-06 [2023-07-06].
- ^ IB放榜|拔萃男書院誕4名IB狀元7名榜眼 IB考生平均分達42分. HKET. 2024-07-06 [2024-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6).
- ^ 歷屆獲獎學生-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7).
- ^ 歷屆得獎者-香港傑出學生.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 2男8女當選傑出學生. 香港01 (香港01). 2023-02-04 [2023-02-04].
- ^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星岛日报 (星岛日报). 2023-02-07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 ^ 傑出學生疫下辦線上輔導助基層. 大公报. 2024-01-21 [202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30).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404.
- ^ Kevin Sinclair (编).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0.
- ^ Kevin Sinclair (编).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128.
- ^ Kevin Sinclair.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0.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357.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29.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679.
- ^ Susanne Rockwell. Kwang-Ching Liu, 19th Century China Expert, Dies. news.ucdavis.edu. 2006-10-05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 ^ 1948年香港拔萃男書院舊生司徒明,2011年出版的《我們來自東院道官小》.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Profile > Professor Andrew Hin Cheong Cha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 Civil Engineering.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 ^ Shueng-Han Gary Chan Home Page. www.cse.ust.hk.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 聖公會基德學校 黃昌傑校長息勞. 香港工商日报. 1978-03-31: 6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434.
- ^ Kevin Sinclair.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3.
- ^ 教聲. 香港圣公会. No. 445. 1984-09-16: 1.
- ^ 懷念文國偉牧師 (PDF).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4).
- ^ Mark Lee (architect).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 ^ 傳奇車手 鐵漢潘炳烈. 壹周刊. 2013-06-27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 ^ 男拔生演原創音樂劇賀校慶. 星岛日报. 6月18日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即興爵士樂從感覺出發. the-sun.on.cc. 2008-09-21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 ^ 練卓賢:數學是一門藝術. [202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 ^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 Statistics.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Scoreboard of Meta Hacker Cup 2022.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 ^ 'Exceptionally young medalists' at 'List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participants'. Wikipedia.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623.
来源
- Rev. W. T. Featherstone,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Hong Kong: The History and Records 1869-1929 (Hong Kong: Ye Olde Printerie Ltd, 1930) (英文)
- E. J. Eitel's letter to the Colonial Secretary in 1889, CO 129/342, quoted in Vicky Lee, Being Eurasian: Memories Across Racial Divid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1 (英文)
- W. J. Smyly,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irca 1967) (英文)
- George She Memorial Dedicated at DBS, DSOBA (英文)
- The GS Book Editors, A Tribute to Rev. Canon George She Headmaster 1955-1961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The Green Pagoda Press, 2004) (英文)
- Steps, Diocesan Boys' School, 1949 (英文)
- Fung Yee Wang and Chan-Yeung Mo Wah Moira, To Serve and to Lead: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英文)
- 杨俊成(J.L. Younsaye)1966年颁奖日演讲稿,载《集思1967》,香港:拔萃男书院 (英文)
- 陈炜舜、方颕聪︰《女仔馆兴衰:香港拔萃书室的史前史(1860-1869)》,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08.
- 陈炜舜︰〈必也正名乎――拔萃校名条释〉,载《集思2006》,香港:拔萃男书院,pp75–78
- 陈炜舜: 〈知时好雨, 润物无声:施玉麒牧师传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报, 2004年11月23-24日
- 陈炜舜︰〈惟精惟一,不悔不忧――舒展校长(Rev. C.B.R. Sargent)传略〉,载《集思2007》,香港:拔萃男书院,pp75–78。
- 陈炜舜︰〈瞻彼罏峰,其青未了――俾士校长(Mr. G.H. Piercy)纪稿〉,载《集思2007》,香港:拔萃男书院,pp71–74。
- 陈炜舜︰〈肃肃厥仪,休休其心――葛宾校长(Mr. G.A. Goodban)传略〉,载《集思2008》,香港:拔萃男书院,pp91–94。
- 陈炜舜,〈男拔萃与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报,2014.6.23.
- 陈炜舜,〈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论施玉麒社之创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集思2012》,拔萃男书院,页10-15
- 陈炜舜,〈男拔萃的混血校长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报,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