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五人小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组织,负责领导文艺界“整风”等事宜,之后才被冠以“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之名。五人小组最重要的行事是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二月提纲》,反对在文艺界用政治理论来干预学术争论等,完全违背了毛泽东的意图。仅仅三个月后,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推翻《二月提纲》,解散五人小组,正式开始“文化大革命”。

五人小组名称之前原本并无“文化革命”四个字,而是由整理准备《二月提纲》的小组非正式成员姚溱临时加上去的。[1]不过由于之后中央发文与《五一六通知》都使用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之名,因此流传下来。

概况

组成

五人小组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议于1964年7月成立的,负责领导文艺界整风、学术批判等文化宣传方面事宜。

组长:彭真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

副组长:陆定一,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

成员:康生,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扬,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吴冷西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辑、兼中宣部副部长[2]:269

五人小组成立后的一年多内,并没有出现重大举措。直至1965年11月,姚文元突然于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矛头直指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五人小组才开始研究讨论吴晗与姚文元的文章言论性质[2]:276。姚文元的文章经与江青张春桥等协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完成,背着中央有关领导部门,令中宣部、北京市委都因事出意外而震惊。这一江青(一说毛泽东[3]:110)授意的政治攻击,遭到彭真的反对[4]。彭真认为他作为五人小组组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竟然对如此大事一无所知,因此将姚文元的做法视为严重错误、违背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和党内生活准则。[5]

《二月提纲》

1966年2月3日,五人小组由彭真主持召开扩大会议[6],除原成员外另有临时与会的许立群胡绳姚溱王力范若愚刘仁郑天翔,共十二人参加。次日,由许立群、姚溱将会议决定以《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为名上报。提纲提出学术问题应当与政治分离、并反对将吴晗牵连到1959年庐山会议[7]。5日,彭真参加国家主席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汇报提纲[8]。1966年2月,刘少奇主持政治局在京的常委开会,通过了《二月提纲[3]:110。随后,又派彭真、陆定一等人专程飞往武汉,向毛泽东汇报《二月提纲》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2]:279。彭真在武汉代中央草拟了关于转发《二月提纲》的批语,在京的政治局常委传阅表示同意后,就以中共中央文件把它批转全党[3]:110

《二月提纲》明确反对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立场问题,与毛泽东的意图与之后文化大革命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9][10]

解散

3月下旬,毛泽东同康生江青等人多次谈话,批评《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是错误的,指令向全党下达撤销《二月提纲》的通知;毛泽东并称:“北京市委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要解散市委。”[3]:110“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2]:286。于是就产生了由陈伯达等人起草、经毛泽东先后八次审阅修改、最后经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通知》。因为通过的时间是5月16日,这个通知又被称为《五一六通知》。《通知》指责彭真“背着康生同志和其他同志”、造谣,重大问题根本没有在五人小组讨论过、商量过,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见汇报。《通知》除点名批判彭真外,还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改设立中央文革小组指导[11]。5月18日,林彪响应毛泽东,发布一份防止政变的讲话(五·一八讲话[2]:289。之后,与刘少奇、彭真有关的陆定一等人相继被免[3]:102。彭真、陆定一、吴冷西等成为文化大革命初期重要批斗目标饱受政治迫害,周扬入狱九年直至文革结束才恢复自由。《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宣部副部长姚溱受迫害于1966年7月自杀。

中央文革小组后来成为一个远比五人小组正式、且有权力影响的组织,主导了文革初期的很多运动,甚至取代了当时很多成员遭到批斗的中央政治局。原五人小组成员康生则成为中央文革小组顾问[2]:291

参考文献

  1. ^ 孟醒. 政治风云中的许立群. 《党史博览》. 2009年第五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田酉如. 彭真传略. 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01-006554-0. 
  3. ^ 3.0 3.1 3.2 3.3 3.4 翁衍庆. 林彪的忠與逆 9/13事件重探. 新锐文创. 2012-07-01 [2015-11-17]. ISBN 978-986-6094-9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4. ^ Jiaqi Yan; Gao Gao. Turbulent Decade A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01: 30–31 [2015-11-17]. ISBN 978-0-8248-169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5. ^ 李淑荣. 彭真与《二月提纲》. 《当代中国史研究》 第9卷第4期. 2002年7月. 
  6. ^ 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狱.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44–47. 
  7. ^ Ruocheng Ying; Claire Conceison. Voices Carry 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9: 50–51 [2015-11-17]. ISBN 978-0-7425-55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8. ^ Barnouin,.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Routledge. 2012-11-12: 70 [2015-11-17]. ISBN 978-1-136-1579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9. ^ 沈传宝. 中央文革小组的历史沿革及立废原因探析. 《中共党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10. ^ 文化大革命 史實與研究.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6 [2015-11-17]. ISBN 978-962-201-76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1. ^ 兰斯斯; 明镜出版社. 《中國X檔案》 中共掩蓋的“內部歷史”. 明镜出版社. 2014-07-09: 192. ISBN 978-1-63032-209-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