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电潜艇

柴电动力潜艇柴电潜艇(英语:diesel-electric submarine),也称常规动力潜艇conventionally powered submarine)或常规潜艇conventional submarine),是以柴油发动机电动机蓄电池一起产生混合动力(柴电动力)驱动行驶的潜艇,大多都是仅使用鱼雷攻击型潜艇。柴电潜艇发明于20世纪早期,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用来切断海运的一种主要武器,至今仍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海军的主力潜艇。

二战德国的U7型潜艇是典型的柴电潜艇

设计

 
图示为二战德国U艇的内部构造,这是典型的柴电潜艇内部构造

柴电潜艇的动力有两组,一组是柴油发动机而另一组是电动机,柴油发动机主要用于在水上航行同时为其铅酸电池充电(新一代潜艇可能采用锂离子电池,续航时间较久、但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较低),这时航速大约为10至15节而电动机会作为发电机,当充电完毕而要潜航就把柴油发动机关掉以免在水中会耗尽潜艇内的氧气而造成水兵缺氧而死,同时把先前在铅酸电池的电能来开动电动机去推动潜艇前进,这时若为高航速大约为12至20节而能潜航一小时,若为低航速(2至4节)的话可潜航十多小时。

柴电潜艇通常都是在日间以低速潜航在水中,到了晚上可借黑夜则上浮至水面航行去充电,每次充电时间为10至12小时,现在使用快速充电器也要4至6小时。

柴电潜艇由于用电极为紧张而不能采用如核潜艇的电解海水法去为艇上的水兵制造氧气,取而代之是采用超氧化钾药片去把水兵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循环成为氧气,超氧化钾药片会以化学方法把二氧化碳的碳原子拿走而把二氧化碳变回氧气,与此同时,超氧化钾药片会渐渐变黑而到最后不能再用。

总的来说,柴电潜艇祇能算是可潜航的船因为其水下的航行能力有限制而仍以水面航行为主,为了解决此缺点即是能加强柴电潜艇的水下航行能力,二战时德国人曾在U艇安装并使用通气管,使用通气管就能在潜望镜深度开动柴油发动机推动潜艇潜航并充电,现在有些国家在柴电潜艇的基础上发展出AIP潜艇但仍和真正的潜水艇也就是核潜艇有差距。

如前所讲,柴电潜艇祇是可潜航的船故而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皆大多采一般船只的船身,但在二战后的柴电潜艇的船身已改为抹香鲸形甚至和核潜艇一样的水滴形,现代柴电潜艇已把通气管作为标准设备,有些柴电潜艇的柴油发动机祇用作发电,航行完全靠电动机,这样是为了减少嘈音。

图片

历史

 
美国海军潜艇在二战后期在日本近海浮上水面作为拯救落海美军飞行员的救生艇,请留意这艘潜艇仍采用一般船只的船身设计
 
美国潜艇的潜望镜当中的日本货船

潜艇出现在19世纪后期,美国南北战争当中就有使用潜艇但这是人力潜艇,随着20世纪柴电潜艇出现才令潜艇进入实用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潜艇对英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采用单艇狩猎的方式而用鱼雷大量击沉英国货船而严重打击英国海上贸易和海上补给线,这样几乎令英国陷入经济破产,但最终因为击沉美国船而引至美国参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改用狼群战术也就是集体围猎的方式去击沉英国以及其他同盟国开往英国的货船,而英国皇家海军则采用护航船团和反潜机去对付德国潜艇,这就成了大西洋海战

至于在太平洋美日战场也有另一场潜艇战,美国海军的潜艇(例如:猫鲨级)也以单艇狩猎的方式击沉大批日本货船并能成功断绝日军在太平洋的海上补给线,而随着二战后期美军迫近日本本土并派出飞机空袭日本,美国潜艇甚至驶进日本近海并浮上水面作为拯救落海美军飞行员的救生艇。

但当时不论是大西洋的德国潜艇还是太平洋的美国潜艇都有鱼雷品质不佳的问题,当时最厉害的潜艇用鱼雷是日本的九五式鱼雷

不同于德美两国,日本在二次大战的潜艇使用是以敌方军舰而非货船为主要目标,日本海军甚至认为用潜艇击沉货船是浪费鱼雷,除此之外,日本潜艇还作为太平洋岛屿上的日本兵运送补给,也运物资去欧洲以换取德国的装备,也用作海上侦察故而有些更当作水上飞机母舰,运送和发射水上侦察机,最夸张就是伊四百型潜舰甚至运送和发射晴岚水上攻击机,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海军的潜艇运用是把最重要的截断敌方海上补给线的任务弱化,越俎代庖地执行一些原本不是潜艇应做的事,在二战时美军的海上补给线并无被日本潜艇截断,因此日本的潜艇运用是错误的。

二次大战末期,德国推出革命性的XXI级潜艇,这种柴电潜艇的电池容量大幅增加并装备有通气管,其水下潜航的航程也因此大幅提高,其艇身采用了抹香鲸形,XXI级对二战后的潜艇设计影响很大,例如:前苏联的W级潜艇R级潜艇,这些前苏联的柴电潜艇也大量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也令柴电潜艇比二战前更普及。

现役潜舰(未完整)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俄罗斯

日本

相关条目

流行文化

那些年来有关柴电潜艇的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都以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包括:

电影

电脑游戏

参考文献

  • 海中之狼U艇,大卫·梅逊著/李雁寒译,星光出版社,ISBN:957-677-199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