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一般称之为《楞严经》[1],大乘佛教经典。最早记录始于唐朝开元年间智昇所著《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纪》,据传由般剌密谛在唐朝时传到中国,经房融笔受,怀迪证译,译成汉文。在北宋之后,楞严经逐渐被重视,至明朝与清朝后,《楞严经》地位更见上升。但因《楞严经》梵本不明,在唐朝出现时,译出与传述记载皆有不清楚之处,自唐代开始,就有认为是在中国写出的说法,对于其翻译的真实性和义理的正确性,在经本传出之后的古代和近现代皆有所争论。
《楞严经》长期被汉传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2]”的诗句。一些现代佛教学者,如梁启超、吕澂等人,主张此经是在中国创作。
经名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原有经题下附注,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3]。
佛顶,音译乌瑟腻沙uṣṇīṣa,为佛陀头顶骨隆起,如同髻一般的外形,为佛三十二相之一[4]。密教中有佛顶尊。
“首楞严”为梵文Śūraṃgama(梵语:शूरङ्गम))的音译,又译做“首楞伽摩”,字根来自Śūra,意为“增长”、“勇健”、“勇士”。意译为“勇伏”、“勇行”、“健相”、“健行”[5]。首楞严三昧为十地菩萨之定。
吕澂认为,此经名“大佛顶首楞严”,译意为在佛的头顶健行,意思不通[6]。经中缺少灌顶曼荼罗仪轨,由灌顶部出为杜撰[7],〈那烂院大道场〉经应是由《陀罗尼集经序》〈金刚大道场经〉修改而来[8]。
历史源流
《楞严经》在唐代中叶成书,并开始流通,最早的记录见于唐智昇所著《开元释教录》[9]与《续古今译经图纪》[10],随后的元照著《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也记载此书[11]。由北宋初,中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开宝藏》开始,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大藏经》都收入正藏中。
唐代译出
译出时间与译者
《楞严经》的译出时间与过程,有两种说法,分别出自智昇《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纪》,两者的说法略有出入。在《开元释教录》中说,此书是由怀迪与不知名的梵僧,于广州译出。梵僧赍来梵经一夹,由怀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笔受、缀文),梵僧在传经之后就不知所终[9]。在《续古今译经图纪》中,则具体写出梵僧名字,是中印度般剌密帝。他在705年(唐神龙元年)五月于广州光孝寺诵出此书,经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译语,由房融笔受,怀迪证译。般剌密帝在诵出此经之后就随船回印度了[10]。
智昇并未解释,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但在《续古今译经图纪》卷末,他曾说,此书根据旧有记录所写,未经过删补,建议采取《开元释教录》的说法[12]。之后的记录,如《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基本上由《续古今译经图记》的说法传述而来,认为是此经是般剌密帝与房融于705年(唐神龙元年)于广州所译,但是很少提及怀迪及其他人。
两段记载的差异点甚多。《续古今译经图纪》具体写出译出时间705年(唐神龙元年)。但《开元释教录》记载,怀迪是先在京师完成译经,回到广州之后,才译出此经。706年(神龙2年),怀迪曾经应诏至洛阳,参与菩提流志译出《大宝积经》的工作,于713年(唐睿宗先天2年)完成。由此记载,此经应是在713年之后才译出,而非是在705年译出。
除译经时间不同外,参与译经成员也不同,如般剌密帝与弥迦释迦,这两个人名只有出现在《续古今译经图纪》,没有其他来源记录。此外,两段记载最大的不同在于房融是否参与了译经。据《旧唐书》,房融于705年(神龙元年)流放钦州(今广西省钦州市),在当地过世[13]。如果采用《开元释教录》的说法,此经在在713年后译出,房融就不可能参与译经。
假设采用《续古今译经图纪》的说法,一个可能是,唐初流贬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或钦州(今广西省钦州市)者,多取道韶州或广州。如果采取广州这条路线,房融有可能是在流放途中,经广州时参与译经[14]。另一个可能,是明朝所著的《广东通志》说,他在长安年间(701年—705年)“尝知南铨”[15],如此说成立,房融有可能在705年参与译经。《广东通志》说法的最大问题在于房融在705年(神龙元年)才在洛阳因罪下狱,因此在705年之前就被贬至广东南铨任官的可能性不高。综合各种说法,学者罗香林推论,如果房融先被贬官至广东南铨,就可能在广州参与译经,之后才再遭流放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或钦州(今广西省钦州市)。但因为目前不能确认房融流放的路线,缺少更进一步的证据,肯定房融是否曾参与译经[16]。
流传过程
《楞严经》在译出之后,如何流传于世,文献记录不多。有二种说法,都出现在宋朝:
- 由神秀自宫中传出:宋朝子璿说,此书译成之后,因为唐中宗刚即位,房融又被贬,所以未得到官方承认。经神秀大师自皇宫中抄出至度门寺,在禅宗学者间私下流通,后由僧惠振作科判,再传出[17]。明朝《广州通志》承继此说,认为此书是由神秀大师见到房融上奏的经本,方才流传于世[15]。
- 由惟悫自房融家传出:宋赞宁说,此书是禅僧惟悫在洛阳时,由房融家中得到此书,并流传于世[18]。
由神秀传出的说法,因为神秀于706年(神龙二年)过世,可能性不高[19]。自房融家传出的说法,则有房融是否曾参与译经的争论。但无论是哪个说法,我们都可以知道,此经的流传,被认为与房融有关。此外,它在唐代的流行,可能与神秀系的禅宗有关系,与保唐宗禅法思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
根据《顿悟大乘正理决》的记载,至西藏传法的禅僧堪布摩诃衍,修习依止的佛经之中有《大佛顶经》[21],可能即《楞严经》。学者一般认为堪布摩诃衍是属于北宗的禅僧,这也显示了《楞严经》与禅宗北派间的关连。
宋代兴起
此经虽在唐代之后已经流行于世,但是在唐宋之间,并没有引起佛教界的重视,为它作注释及科判的人并不多。永明延寿在《宗镜录》中曾多次引用《楞严经》[22]。
在北宋时,天台宗与华严宗形成研究《楞严经》的风气,此经开始受到重视。如慧洪《林间录》中有智𫖮大师遥拜西方,祈求《楞严经》的传说[23];孤山智圆禅师也认为天台三观可由《楞严经》印证[24]。虽然钱谦益曾经驳斥智𫖮《摩诃止观》须以《楞严经》印证[25],以及智𫖮曾经祈求《楞严经》的传说[25],但也显示当时天台宗徒众推崇此经的风气。
明清极盛
在明朝之后,此经成为显学,明末四大高僧皆对它极为重视,大力提倡,如憨山德清大师作《楞严经悬镜》,蕅益智旭大师作《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
因为尊崇《楞严经》的风气,明清之际出现般剌密帝将经卷藏在手臂中,带来中国的传说[26]。
直到清朝以至于民国,此经仍然极被重视,特别是在净土宗之内。如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光大师将之列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第五经。
汉文版本
目前可见的汉文版本分为源自北宋的《赵城金藏》本,与源自明朝版本的清《乾隆大藏经》本。《赵城金藏》本较为少见,主要的流通本是来自于清《乾隆大藏经》。
北宋版本
目前可见,最早的《楞严经》版本出自《赵城金藏》。它与《高丽藏》相同,都是出自于北宋初年的《开宝藏》,但目前流通较少。
《赵城金藏》本与清版的主要差异在于译出的楞严咒,其文句不同。此外,《赵城金藏》本在楞严咒之前有一行注文,之后的每句咒文旁皆加有注解,但到了清版则都被删除了,只剩咒语本身[27]。
流通本
其他语言版本
梵文本
根据元代记录,楞严经的梵文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8]。现代在印度或尼泊尔也未发现梵文本。
楞严经卷七楞严咒的部分,没有发现完整梵文本。以中文译本对校,楞严咒与《大白伞盖咒》、《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内容极为相近,应为同一咒语。大白伞盖咒,以及唐代《佛顶广聚陀罗尼经》中记载的咒语,现今仍留有梵文本,但这些咒语与楞严咒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学者认为尚待考据。
藏译本
在藏传大藏经《甘珠尔》中,收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相当于《楞严经》的第九及第十品。据说它是在前弘期译出,相当于中国唐代,全本可能是因为朗达玛灭佛而散失,只剩下两品。
清高宗乾隆17年至28年间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衮波却将全经由汉文重译成藏文,并以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刊行[29]。
英译本
第一个将楞严经英译的人,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他在《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第19章中,将楞严经第一卷英译,依首楞严三昧经的梵文名,将其译为 Śūraṃgama-sūtra, The Leng-Yen-King。
1967年,陆宽昱将全本楞严经英译出版,名为the surangama sutra。
1997年,美国宣化上人,组织僧团,翻译楞严经,英译出版,名为The Shurangama Sutra ,Vol.1-8,by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 Staff (Author), Hsuan Hua (Translator)[30]
注疏
《楞严经》注本旧传百余,现行四十余家,大部分属于贤首宗、天台宗和禅宗三大家。自古以来,注解《楞严经》的人不少,但真正通达其深奥义理,有修有证的人,寥寥无几。古大德注解中,长水法师《楞严经疏》、交光法师《楞严正脉疏》、传灯大师《楞严圆通疏》、真界大师《楞严经纂注》、藕益大师《楞严文句》、憨山大师《楞严通议》、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等,均是权威的注解。近代和现代有宣化上人、太虚大师、海仁法师、元音老人、莲龙居士等对《楞严经》也有精辟的讲解[31]
历代争议
《楞严经》最早的记载都源自智昇,但《开元释教录》与《续古今译经图记》对于译经成员的说法不一,译出时间的说法也不一。这两种说法的不一致,引发后世的怀疑。
《楞严经》开始在中国流传之后,日本僧人普照入唐,将此书带回日本,但引起了日本佛教界的怀疑。日僧玄睿《大乘三论大义钞》中记载,公元724至748年间,因涉及空有二宗的核心争论[32],日本天皇召集三论、法相二宗的法师来鉴定此书,结论是此书是真佛经。但是争议并没有停息,在日本宝龟年间(公元770-782年),日本派遣德清法师至中国鉴定此书真伪,德清之师法详居士认为此书是房融伪造[33]。
在唐朝之后,对《楞严经》的怀疑仍然持续。南宋时至中国留学的日本学问僧道元认为,《楞严经》内容与其他大乘经典不一致,向天童如净请问,天童如净认为《楞严经》及《圆觉经》的来源自古可疑[34]。虽有此疑,但道元仍推崇《楞严经》中,经过其祖师所印可的经句[35][36]。朱熹认为除了第七品建立道场及楞严咒之外,其余部分是房融假造[37]。明朝道衍禅师(姚广孝)则反驳朱熹的见解没有根据[38]。至明朝末年时,有人询问莲池祩宏大师有关楞严经是否是房融伪造,而莲池大师则肯定楞严经是真[39],显示了直到明朝,对此经怀疑的声浪并未停止。
《楞严经》传入西藏时,同样引起藏传佛教界的争议。布敦(14世纪间)虽然将它收入大藏经目录之中,同时也记载了西藏的鲁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40]。
至近代时,由于疑古风气的兴起,梁启超认为楞严经是窃取道教术语及中国传统思想,由中国人创作的[41]。吕澂的态度更激烈,认为“《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他写作了〈楞严百伪〉一文,对《楞严经》提出了101个疑问,从各种角度来证明它是伪作[42]。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认为楞严咒为梵文音译,非华人能伪造。但前后内容则是汉地文士根据开元以前的佛经译文,融会之后写成,内容真伪夹杂[43]。敦煌文献出土之后,学界对此经的怀疑风气更盛。李翊灼、何格恩、周叔迦等佛教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认定此书是伪作。
虽然学界基于研究立场,对此经来源诸多怀疑,但在汉传佛教中,《楞严经》长期受到尊重。如天如惟则[44]、莲池袾宏、蕅益智旭[45]、幽溪传灯[46]、紫柏真可[47]、憨山德清[48]、交光真鉴[49]、梦东彻悟法师[50]等,近代杨仁山[51]、印光[52]、太虚[53]、虚云[54]、谛闲[55]与宣化[56]等法师,都对此经表示过特别的赞叹。
现代理论研究
太虚大师认为,在佛教主流的唯身论与唯识论之外,《楞严经》提出第三主张,唯根论。
根据《楞严经》禁止食肉的记载,印顺法师认为此经的思想源自于如来藏学派[57],与《大乘起信论》思想相近,但与《楞伽经》的思想源流不同[58]。在判教上,与《圆觉经》同属于晚期真常唯心论者,在秘密大乘佛教兴起后才出现[59]。
主要内容
《楞严经》有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所谓见道,就是认识人人本有之佛性。所谓修道,修是修复、恢复的意思,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修正过来,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证道,是通过自身实践,成就佛果,证明佛所说是正确的。[60] 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总论
第一卷为序分。讲述此经说法因缘:佛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诱惑破戒,并为其说明众生流转生死,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第二卷至第九卷为正宗分。主要阐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体”,所以产生了生死轮回的现象,修行人应避开行淫、贪求、我慢、瞋恚、奸伪、欺诳、怨恨、恶见、诬谤、覆藏,以免感召恶报,修习禅定前应当先断淫杀盗妄语,以免落入魔道,略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并禅那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魔境界,与后末世出现于人间的恶魔,详细描述其各种特征与型态。
第十卷为流通分。讲述此经应永流后世、利益众生等。
分论
- 第一卷
叙述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要求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
- 第二卷
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
- 众生别业妄见;
- 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第三卷
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第四卷
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 第五卷
㤭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骄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琉璃右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 第六卷
即是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阿难说修禅定者,需先有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不淫、不杀、不盗、不妄),方能离禅魔。
- 第七卷
佛说四三九句楞严咒。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 第八卷
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其次说明五十七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即六道),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 第九卷
- 第十卷
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文本比较
相同情节
阿难与摩登伽女
《摩邓女经》、《摩邓女解形中六字经》,此二经同本异译。内容说阿难行乞,遇摩邓之女,因前生有宿缘,摩邓女对阿难心生爱慕,自愿出家,后经佛陀教导,得到解脱智、证阿罗汉。
《摩登伽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卷,此二部经是同本异译,内容与《摩邓女经》大致相同,但多了许多细节与咒语。此经说,有栴陀罗(即贱民)女爱慕阿难,央求其母以栴陀罗咒引阿难前来,佛陀以六句咒语救护阿难[61]。后栴陀罗女自愿从佛出家,得阿罗汉果,因为栴陀罗是贱民种姓,佛陀让贱民出家,引起婆罗门及各长者居士的议论,震动波斯匿王,后经佛陀说法,破除婆罗门旧有的优越观念。
这几部经典与《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情节相似,但是所记述的内容细节有所不同。
神通力之肉
《大佛顶首楞严经》说开许声闻弟子的五净肉(三净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所开许的三净肉,其来源本无命根的说法,亦出现在《像法决疑经》:“我于毘尼中听食肉者,定知此肉不从四大生,不从胎生,不从卵生,不从湿生,不从化生,不与识合,不与命合,当知世间都无此肉。”,以及《法苑珠林》引用《宣律师感应记》:“虽开毘尼中听食三种净肉,亦非四生之类,是诸禅定之肉,是不思议肉。”。
书名类似
姚秦鸠摩罗什译有《首楞严三昧经》,主要在说明首楞严三昧,与《楞严经》内容不同。刘宋时译出的《法灭尽经》,译者失传,其中有提到佛法消失时,《首楞严经》与《般舟三昧经》会先消失[62]。在唐朝之前,引述此段记载的文献,皆认为此处所说的《首楞严经》系指鸠摩罗什译出的《首楞严三昧经》,但是明清之后大多数人认为是指本经。
咒语相似
唐不空三藏译《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元沙啰巴译《佛顶如来顶髻白伞盖陀罗尼》,元真智译《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敦煌有发现《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神咒经》残本。
日本东密传有《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译者不详。与《楞严经》咒相近,可能是相同的咒语异译,或是《楞严经》咒是由此抄录改写的。
日本《大正藏》密教部中收有《大佛顶别行法》,此书据说是从《佛顶广聚陀罗尼经》与其他密教经典中抄录出来的六品,有许多与楞严咒相似。
《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大正藏中还收有部分残本,其中的咒语有许多类似于楞严咒。在敦煌有发现相同的抄本,名为《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品》,相当于《大佛顶别行法》的第一品。《楞严经》的第七品,如何摄心、建立道场、持咒功德,几乎都与《大佛顶别行法》相同。但是大正本中没有楞严经咒,而敦煌本中有大佛顶白伞盖咒,与楞严咒相似,但版本不同。但《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的说法地点是佛在迦腻瑟吒天,不是对阿难所说。因而学者怀疑《楞严经》的第七品是从《大佛顶别行法》或《佛顶广聚陀罗尼经》中抄录出来的[63]。
道教经书
在敦煌出土的唐高祖年间道士刘进喜所撰《太玄真一本际经》,行文风格与《楞严经》多所类似,学者周永西怀疑楞严经的部分内容是由本际经所抄录出的[64]。
疑似考古资料
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日报》报导 [65],河南南阳菩提寺所保存贝叶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于彭雪枫纪念馆。共226叶,残缺6叶,字体圆形,系印度南方古文字,报导认为这个贝叶经可能是唐代梵文《楞严经》孤本。研究员李学竹,概略叙述了这项发现,但称这项文物尚未经任何学术研究证实,内容文字也尚未被译出。
参考文献
- ^ Translated by Upasaka LuK'uan Yu (Charles Luk). Surgangama Sutra (PDF).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23).
- ^ 此诗出自清朝末年徐世昌编《清诗汇》〈原名《晚晴簃诗汇》〉,作者不详,时间约在晚明或清朝。诗题为“钱水西藕花香里读楞严图”:“茅屋三间净扫除,药炉经卷老僧居。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 ^ 释圣严. 觀音妙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202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 ^ 玄应音义卷32;“乌瑟腻沙,或作嗢瑟尼沙,或作郁瑟尼沙,此云髻。案无上依经云:‘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 ^ 《大智度论》卷25:“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 ^ 吕澂〈楞严百伪〉:“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按大佛顶是密法尊相,如何连首楞严以成一词(首楞严,意云健行。不可云佛顶健行也)?又首楞严三昧是十地菩萨所得(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岂为最初方便?问答不符。其伪十四。”
- ^ 吕澂〈楞严百伪〉:“密部经轨有灌顶曼荼罗作法乃称‘灌顶部’,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是。《楞严》全经无入灌顶坛之说,而杜撰为灌顶部出。其伪二。”
- ^ 吕澂〈楞严百伪〉:“《楞严经》题下原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此窃取《陀罗尼集经序》“从金刚大道场经出”之语而臆改之。金刚道场,谓菩提金刚座,佛于彼说《一字顶轮王经》等者是也。改“那烂陀”则不可通。其伪一。”
- ^ 9.0 9.1 智昇《开元释教录》卷9:“《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沙门释怀迪,循州人也,住本州罗浮山南楼寺。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九流弋略,粗亦讨寻,但以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窦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证义。所为事毕,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未得其名),赉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缉缎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制止寺,即今光孝寺。
- ^ 10.0 10.1 《续古今译经图记》:“沙门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以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
- ^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沙门般剌蜜帝,唐云极重,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印度国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乃于广洲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迹。以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乙卯二十三日辛丑,遂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译成十卷,即前万行首楞严经是也。乌苌国沙门引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峯)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脩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汎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
- ^ 《续古今译经图纪》:“前纪所载,依旧录编,中间乖殊,未曾删补。若欲题壁,请依开元释教录。除此方撰集外,余为实录矣。”
- ^ 新旧唐书说法不同,旧唐书记载为流放钦州(今广西省钦州市),新唐书记载为流放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旧唐书》卷七中宗纪云:“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韦庆等下狱……二月甲寅……韦承庆贬高要尉,房融配钦州。”《新唐书》〈中宗纪〉:“神龙元年二月甲寅......贬韦承庆为高要尉,流房融于高州。”《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乙卯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根据新唐书,房融死于705年(神龙元年)。《新唐书》卷139房琯传:“父融,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凤阁台平章事。神龙元年贬死高州。”
- ^ 《佛祖历代通载》卷15云:“中宗改神龙,正月流房融于高州。夏四月融于广州遇梵僧般刺蜜帝赉楞严梵夹至,刺史请就制止道场宣译,融笔受。及译经十卷毕,般剌复携梵本归于天竺。”
- ^ 15.0 15.1 《广州通志》卷265谪宦录:“房融,河南人。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以亲附张易之兄弟,二月甲寅配流钦州(新唐书作高州,此据旧唐书中宗纪)。长安末,尝知南铨。在广州时值天竺僧般刺蜜帝三藏持楞严经梵本浮南海而至,融就光孝寺译出而笔受之,今寺中有笔受轩云。神龙元年五月经成入奏,适武后崩,融长流钦州,徙高州死。后神秀入道场见所奏经本,录传于世。”
- ^ 罗香林《唐相国房融在光孝寺笔受〈首楞严经〉翻译问题》,《现代佛教学术从刊》第35册,页330-331。
- ^ 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大唐神龙元年乙已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先是,三藏将梵本,汎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去回。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阙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惠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大通禅师,即神秀大师。
- ^ 赞宁《宋高僧传》卷6:“释惟悫......,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铨,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
- ^ 根据张悦之《唐国师玉泉寺大通禅师碑》:“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扶坐,洎如化灭。”神秀大师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过世,如根据《开元释教录》,此经尚未译出,在时间上不可能看到此书。如根据《续古今译经图记》,此时《楞严经》刚在广州译出,在神秀过逝前,此经是否已经传至洛阳,也是很可疑的。
- ^ 夏志前. 《楞严经》与晚明北宗禅 (PDF). 禅宗六祖文化节研讨会论文集. [2016-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2-22).
- ^ 《顿悟大乘政理决》卷1:“摩诃衍所修习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严、金刚、维摩、大佛顶、花(华)严、涅槃、宝积、普超三昧等经,信受奉行。”
- ^ 韩钟万. 《楞嚴經》在韓、中、日三國的流傳及歧見.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林间录》卷下:“天台宗讲徒曰:昔智者大师闻西竺异比丘言:‘龙胜菩萨尝于灌顶部诵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流在五天,皆诸经所未闻之义,唯心法之大旨。五天世主保护秘严,不妄传授。’智者闻之,日夜西向礼拜,愿早至此土,续佛寿命,然竟不及见。”
- ^ 传灯《楞严经玄义》:“孤山以大师三止,消今经文,则知天台三止有悬合矣。故《止观》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云云,今果得之《楞严》矣。”
- ^ 25.0 25.1 钱谦益《楞严经蒙钞》
- ^ 明通润《楞严经合辙》:“此经系龙胜菩萨于龙宫默诵而出,五天世主最所宝惜,秘而不传。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是经,夙夜西望拜求,愿见而未及见。般剌密谛欲传震旦,屡窃而来,皆被获回,后以微妙细[叠*毛]书之,乃破臂藏于皮中,航海而达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在广,请就制止寺译出而笔受之。经成,誊写入奏,适中宗初嗣,国家多事,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场,见所奏本,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常慕此经,访度门寺而得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悫法师,复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传之。”
清溥畹(约公元1610-1690年)《大佛顶首楞严经宝镜疏悬谈》:“据开元中,智昇《续古今译经图记》。谓极量乃中印土人,梵名般剌密谛,剖膊藏经。泛海达广,寓制止寺。值宰相房融谪岭南,闻有此经,遂欲请译。师乃出之,柰藏日久,苦于血凝,融妻以水清之,始得明显。即就制止翻译,所以有弥伽译语、怀迪证译、房相笔授耳,时在大唐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然此经,即灌顶部,录出别行者。而极量译毕,遂即回国。以彼王严制,不许斯经,私出境外,秘为国宝。师既潜匿赉来,未免边境受责,为解此难,故速归也。及房相因南使附奏,又值中宗初承大统,国家多事,不暇宣布。时有神秀禅师,于内道场,因见奏本,遂抄写随身,携归荆州度门寺。后以魏北馆陶振公,仰慕斯经,搜访灵迹,于度门寺,方获此本,始为科判。斯则当经来源始末,传译时年之大概也。”傅畹此段叙述,除了剖膊藏经一段,大体与宋《首楞严义疏注经》类似,见后引,应是混合通润与智昇之说而成。 - ^ 《赵城金藏》本在楞严咒前有加一行注解:“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菩萨万行品,灌顶部录出,一名中印度那兰陀曼茶罗灌顶金刚大道场神咒”。详见《中华大藏经》〈校勘记〉。日本《大正藏》将两版楞严咒都收入其中:“此陀罗尼,宋元明三本与丽本大异,故附于卷末。”
- ^ 《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五:“唐循州怀迪共梵僧于广州译。”注:“著本阙。”
- ^ 《清高宗御制文初集》〈翻译四体楞严经序略〉:“今所译之汉经,藏地无不有,而独无楞严,其故以藏地中叶,有所谓狼达尔吗汗者,毁灭佛教。焚瘗经典时,是经已散失不全。其后虽高僧辈补苴编葺,以无正本,莫敢妄增。独补敦祖师曾授记是经当于后五百年,仍自中国译至藏地。此语乃章嘉国师所诵梵典,炳炳可据。且曰,《楞严经》若得由汉而译清,由清而译蒙古,由蒙古而译土伯忒,则适合补敦祖师所授记。虽无似也,而实不敢不勉力焉。因命庄亲王董其事。盖始事自乾隆[十七年]壬申,而译成于[二十八年]癸未。”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此翻译全文线上公开阅读资料
- ^ 莲龙居士:《楞严摸象记》(上下册)ISBN 1466990635; ISBN 978-1466990630https://www.amazon.com/Insights-Surangama-Sutra-Part-Chinese/dp/1466990651/ref=sr_1_18?s=books&ie=UTF8&qid=1527323154&sr=1-18&refinements=p_27%3A%E8%8E%B2%E9%BE%99%E5%B1%85%E5%A3%AB
- ^
清辩《大乘掌珍论》:“为欲令彼,易证真空,速入法性故,略制此掌珍论:‘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清辨无相大乘。……彼依《掌珍》:‘真性有为空’等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皆言无体。”
《楞严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日本玄叡(?-840年)集《大乘三论大义钞》(大正藏No.2296):“言空有诤论者。……佛灭已后。千有余年。南印度界建至国中。有二菩萨。一时出世。一名清辨。二号护法。为令有情悟入真理。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波毘薜迦此云清辨。器量弘远。至徳深邃。表示僧佉之服。里弘龙树之学。心处释迦之理。……则制裳珍之洪论。立二空之真量。……于是泾渭流派。邪正辙异。有见露消。空宗峰峙矣。彼论颂曰:‘真性有为空。如幻縁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
“问。清辨菩萨。所立之量。为是自作。为是依据。答。清辨菩萨。仰述佛量。非自穿凿。问。佛量何出。答。大佛顶如来蜜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第五。佛说颂曰。真性有为空。縁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问。若尔。既是佛经之量。何故唐界基廊等师。敢生众过。答。彼宗二传。一云此是伪造。非真佛说。一云真是佛经。然佛经量。与清辨量。言同意异。其意异故。论量有过。经量无愆。” - ^ 《大乘三论大义钞》:“遣德清法师等于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大佛顶经》是房融伪造,非真佛经也。智昇未详,谬编正录。’”
- ^ 道元《道元禅师全集》卷下:“拜问:‘首楞经、圆觉经,在家男女读之以为西来祖道。道元披阅两经、而推寻文之起尽,不同自余之大乘诸经。未审其意。虽有劣诸经之言句,全无胜于诸经之义势耶?颇有同六师等之见。毕竟如 何决定?’和尚示曰:‘楞严经自昔有疑者也。谓此经后人构欤。先代祖师,未曾见经也。近代痴暗之辈读之爱之。圆觉经亦然,文相起尽颇似也。’”
- ^ 大西晴隆. 王陽明與禪 —— 一點考察.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4).
但是,道元其后在《正眼法藏》的转法轮卷中赞叹道“今举此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全都消陨)乃《首楞严经》(卷九)所道(言)。此句曾为数位佛祖所举,而今此句亦实为佛祖骨髓、佛祖眼睛。只此《首楞严经》一部十轴,有说伪经,有说非伪经,两说出现往往(往时)比现在更早。旧译、新译俱为疑着,神龙年中所译也为不详。然则毕竟如今五祖演和尚、佛性泰和尚、先师天童古佛皆举过此句。无疑此句乃为佛祖之转法轮。……纵使伪经,佛祖亦举转,真个佛经祖经。”
- ^ 何燕生. 十二至十三世紀東亞禪宗與儒教: 試論道元關於三教一致說批判的對象及其背景 (PDF).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2014.
然而,道元虽对视此两部经典为“禅门之所依”持否定态度,但在《正法眼藏》书中的〈都机〉卷、〈陀罗尼〉卷、〈安居〉卷、〈全机〉卷,以及〈观音〉卷中,我们同时可以发现许多引自这两部经典的语句。而且,在《如净语录》中,还可以发现引自《楞严经》的文字。因此,可以想见,如净也曾使用过《楞严经》。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如净语录》中不见如净对此问题所作的解释,但在道元的著作中,则有说明。……道元解释,“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一语虽出自伪经《楞严经》,但是,一旦经过佛祖之手,则具有深长的意味,即转成为“正法”了。道元对自己承认的祖师关于《楞严经》和《圆觉经》的引用表示肯定,而对其他禅僧的引用则予以否定,这似乎是道元对以前的禅僧的理解中所持有的一贯立场。……总之,道元所反对的,是针对于主张将两部经典“谓禅门之所依”的三教一致论者的经典观
- ^ 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26:“如楞严经,当初只有那阿难一事,及那烧牛粪时一咒,其余底皆是文章之士添。那烧牛粪,便如爇萧样。后来也有人祈雨后烧,亦出此意也。”“楞严经本只是咒语。后来房融添入许多道理说话。咒语想亦浅近,但其徒恐译出,则人易之,故不译。”
- ^ 姚广孝《道余录》:“晦庵先生尝言:‘《圆觉经》前两三章好,后面便只是无说后强添。如《楞严经》当初只有那阿难一事,及那烧牛粪出一咒,其余底皆是文章之士添。那烧牛粪便如爇茅样,后来也有人祈雨后烧此,亦出此意也。’逃虚曰:‘佛经不曾有杜撰者,《圆觉经》是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至中国。《楞严经》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至广州制止寺。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凡一经必作三分,序正分流通分,如线贯华,故谓之线经,虽有智人,亦不能添减其一言一句。晦庵言《圆觉》前两三章好,后面便是无说后强添。《楞严》当初只有阿难一事,及那烧牛粪出一咒,其余底皆是文章之士添。此二经乃圆顿上乘,惟显佛之境界,菩萨修习此法门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非余小乘经之可同日语也。楞严神咒,佛当时为遣淫魔而说。晦庵言烧牛粪出一咒,不知何据有此说也?’”
- ^ 《竹窗随笔》:“有见楞严不独义深,亦复文妙,遂疑是丞相房融所作。夫译经馆番汉僧及词臣居士等,不下数十百人,而后一部之经始成,融不过润色其文,非专主其义也。设融自出己意,创为是经,则融固天中天、圣中圣矣!而考诸唐史,融之才智,尚非柳韩元白之比,何其作楞严也?乃超孔孟老庄之先耶?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 ^ 《布顿佛教史》:“《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鲁梅·旺秋扎认为此经是否是佛经,可疑。”
- ^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真正的佛经并没有《楞严经》一类的话,可知《楞严经》一书是假书”
- ^ 吕澂〈楞严百伪〉:“唐代佛典之翻译最盛,伪经之流布亦最盛。……至于《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故其流行尤遍。……一门超出而万行俱废,此儱侗颟顸之病深入膏肓,遂使佛法奄奄欲息,以迄于今,迷惘愚夫坚执不化者犹大有人在。邪说不除,则正法不显,辞以辟之,亦不容已也。”http://www.xianfengfoxue.com/lvcheng/article.php?articleid=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陳懷宇:《柳如是別傳》之前的錢謙益研究. [2016-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 ^ 天如唯则《大佛顶经序》:“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观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卍续藏》第九十册页480上 483下。或《卍续藏》第二十一册页738上 下。
- ^ 蕅益智旭《楞严经玄义‧卷上》:“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卍续藏》第二十册页390下。
- ^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上》:“此经如来金咒亲宣,秘在印土,至大唐神龙间始度支那……如来说之于先,智者阐之于后,智者揭之,于今二经(指《楞严经》与《摩诃止观》),印之于古,一佛一祖,以心传心,能遵乎此,是为续佛慧命,毁谤乎此,是为断人间佛种, 可不慎哉!可不慎哉”!”,《卍续藏》第八十九册页494下495下。
- ^ 《紫柏尊者全集》卷14:“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倘能悟此,则《楞严》与《法华》字字皆实相顶佛也”。,《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875下—876上。
- ^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首楞严经悬镜序》,《卍续藏》第十九册页58下。
- ^ 《楞严经正脉疏序》:“是则斯经也,一乘终实,圆顿指归。语解悟,则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语修证,则了义妙门,不劳肯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要道,无有越于斯门者矣夫”,《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59上。
- ^ 《梦东禅师遗集》卷下:“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灵于斯”。 梦东彻悟大师之“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卍续藏》第一○九册页780上。
- ^ 《杨仁山居士遗著》〈佛教初学课本注〉:“《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注曰:《楞严》经文,隐含地球之意,当知佛语,皆是活句,若执此非彼,则自生窒碍矣……迩来地球之说,世人以为实,遂疑佛经所说为非,而不知《楞严经》中,早已隐而言之,经文深密善巧,后人若会其意,自能行住坐卧,如处虚空,不作质碍想,并不作虚空想矣”! 页53。 〈等不等观杂录〉卷二: “《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学佛之要门也”。 页10。
- ^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九》:“凡人总须务实,彼倡异毁谤《楞严》、《起信》者,皆以好名之心所致,欲求天下后世,称彼为大智慧人,能知人之所不知之虚名,而不知其现世被明眼视为可怜悯者,殁后则永堕恶道,苦无出期,名之误人,有如此者。”。另,印光法师所倡“净土五经一论”,即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净土法门第五部修习经典。
- ^ 太虚大师《楞严大意》云:“惟《楞严经》确是佛说,仅根据点有异而已。”(转引自斌宗法师《楞严义灯》页4。见《斌宗法师遗集》一书。)另,大师并著有《楞严经摄论》及《楞严经研究》二书
- ^ 《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定本》:“《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圴不可不参究。”,页104。
“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页367。虚云和尚一生曾四次宣讲《楞严经》,并亲注《楞严经玄要》一书。 - ^ 谛闲法师云:“此大佛顶法,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名之曰大佛顶,亦名第一义谛,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名无上觉道,亦名无戏论法,亦名阿毗达摩,亦名真实圆通,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胜之法,所谓依最胜理,说最胜教;依最胜教,起最胜行;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顶”。《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之“大佛顶经玄义辑略”页8- 9。
- ^ 《宣化上人开示录》卷三:“今天我对大家保证楞严经是真的,不但楞严经是真的,就是楞严咒也是真的。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坏不了,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如果楞严经是假的,我愿堕拔舌地狱,受无间断的苦。”,页12。
- ^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七章:“这几部如来真实常住不变的经典,及唐代出现于中国的《佛顶首楞严经》,都严格的禁止肉食。这是印度如来藏学派的特色(婆罗门教徒,也有严持不肉食的),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佛教。 ”
- ^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八章第一节〈楞伽经的如来藏说〉:“如中国佛教所传的《楞严经》,及《起信论》所说,“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等,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中,似乎没有这样的见解。”
- ^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中国有两部真常唯心的大乘经,受到中国佛教非常推重的,是《楞严经》与 《圆觉经》。出现于中国佛教界,为公元700以后。译史都不明白,有人说是中国北土的禅师作的。中国的佛学者,尤其是禅师,是不会造成那样教典的。这与后出的《六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北印的般若译于790顷),同样为密乘兴起以后,真常唯心论者,从繁密的教学,而转向精简持行的法门。”,收入《妙云集》下编。
- ^ 存档副本.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经中的佛咒不同于楞严经所说。《摩登伽经》:“尔时如来以净天眼,观见阿难为彼女人之所惑乱。为拥护故,即说咒曰:‘悉悌帝 阿朱帝 阿尼帝’”“尔时阿难,以佛神力,及善根力,栴陀罗咒无所能为。即出其舍,还祇洹林。”“佛告阿难:有六句咒,其力殊胜,悉能拥护一切众生,能灭邪道,断诸灾患。汝今宜可受持读诵,用自利益,亦安乐人。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利安己,饶益众生,皆当受持六句神咒。阿难,此咒皆为过去六佛所共宣说,今我释迦牟尼三藐三佛陀,亦说是咒。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皆悉恭敬受持读诵。是故汝今宜加修习赞叹供养,无令忘失。即说咒曰:‘耶头多 安茶利 槃茶利 枳由利 他弥曷赐帝 萨罗结利毘槃头摩帝大罗毘沙 脂利 弥利 婆腻邻陀 耶陀三跋兜罗布罗波底 迦谈必罗耶’。”
- ^ 《法尽灭经》:“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 ^ http://www.lingshh.com/17-a/7.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楞严经》第七卷经文出处考
- ^ 周永西. 试析楞严经与道教的思想渊源. [200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李学竹. 中国梵文贝叶经概况. 中国藏学. 2010, (S1): 53–62. ISSN 1002-557X. CNKI CTRC2010S1012. CQVIP 1002126112. NCPSSD 1002126112 .
参阅
外部链接
- 吕澂-楞严百伪
- 何格恩〈房融笔受楞严经质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杨维中〈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及其佛学思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楞断严经真伪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楞严经第七卷经文出处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楞严经》在韩、中、日三国的流传及歧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楞严经》解脱道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