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venomous snakes)是指所有能分泌特殊毒液蛇类

眼镜王蛇头骨的侧面图,显示出毒牙

毒素成分

蛇毒一般是以蛋白质为主的复合物质,平常贮存在颅腔内的毒素腺中。所有毒蛇体内的毒素腺都会透过体内的管道,把毒素传送到上颚的空心牙齿中。几乎所有蛇毒都蕴含“玻璃酸酶”,这是一种会令毒素迅速扩散的素。[1]目前所有毒蛇的毒素成分,主要可分为细胞毒素(如出血毒素)、神经毒素肌肉毒素(亦有混合型毒素),这些毒素会直接攻击生物的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亦可能导致呼吸系统障碍、肌能麻痹,最终令生物死亡。毒蛇多拥有前列管沟尖牙,能让毒囊中的毒液透过空心的沟牙流出,有效地向生物注射毒素。

毒蛇可分为神经性毒蛇、出血性毒蛇。神经性毒蛇是指毒液属于神经毒素的毒蛇,这类毒蛇毒牙很短,被咬后伤口不痛不肿且会疲倦,严重时可能也会致命,常见的神经性毒蛇有雨伞节眼镜蛇。出血性毒蛇是指毒性属于出血性的毒蛇,这类毒蛇毒牙长,被咬后毒液会破坏血小板,伤口血液会无法凝固局部肿胀、疼痛、出血或起水泡,虽然神经性毒蛇普遍在LD50测试中结果更低,但出血性毒蛇的毒液比神经性毒蛇的所引致的后遗症更严重,经常导致肢体坏死、需要截肢的情况,这种常见的有百步蛇龟壳花青竹丝。而锁链蛇则是以出血毒为主亦有神经毒症状。

毒蛇的威胁

世界上的毒蛇大多为人类所忌惮,而不少人会以毒蛇的毒性来评定其危险性,但这并非绝对,一种毒蛇对人类的威胁性是要根据很多因素来评定的,除毒素威力外,也要考虑输毒量的多寡、咬击意愿、性情态度、与人类接触的频密程度等因素。例如锯鳞蝰锁蛇等的毒性虽不及内陆太攀蛇,但却因分布地广泛且接近民居而比内陆太攀蛇造成更多的蛇伤个案。

关于蛇的毒性排名,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但很难有一个准确。LD50是最常用来测试蛇毒毒性的方法,其主要是用白鼠来做实验,因此测试结果并不一定能绝对反映该品种的毒液对人类的影响,有些品种可能对鼠类的影响很大,但对人类却是另一回事;再者,很多数据也在不断地改变。不过,LD50是目前世上最被公认的测试方法之一,其可作为一个参考。

治疗及对抗体内蛇毒的最佳方法,一般是注射针对每种毒蛇毒素而特制的血清,以平衡或阻止毒素在人类体内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果。但目前并不是每种毒蛇都有其专属的疗毒血清存在。

至于其他的蛇类,如蚺科蟒科,本身没有毒性,然而牠们长而锋利的牙齿能刺破皮肤,令口中的细菌进入动物体内,从而引致疾病。

毒蛇的种类

在已知的超过600种有毒动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蛇类。以下列出了一些主要的毒蛇。

简介
穴蝰(Atractaspidids) 隶属真蛇下目,平常居于洞穴中。
黄颔蛇科(Colubrids) 并不是所有的新蛇都有毒,只有某几种有毒,而且多数新蛇对人类的威胁并不算大。
眼镜蛇科(Elapids) 太攀蛇、拟眼镜蛇、眼镜王蛇曼巴海蛇等都是著名的毒蛇。
蝰科(Viperids) 蝰蛇也是主要的毒蛇之一。

台湾毒蛇

台湾六大毒蛇

其他资讯

  • 人们一般认为毒蛇的毒素对生物而言是稍沾即危,然而事实上毒蛇的毒液只能在接触生物血液时才能起到相应作用,一般将毒液加以饮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2]
  • 在华人社群坊间,有说法指蛇类头部呈三角形者就是毒蛇,而呈椭圆形者则并非毒蛇,这说法其实有欠准确(如部分有剧毒的海蛇头部就是椭圆形的)。在美国,亦有人因为珊瑚蛇(毒蛇)及王蛇(非毒蛇)容易被混淆,而编撰出一段顺口溜,指出只要分清两种蛇类的体纹色带排列次序,就可分辨两者,这说法亦仅限于北美洲部分地区才能应验,在其它国家则未必可以征信。
  • 一些蛇类的毒素由于对人体血液的凝血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医学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较著名的例子有“锯鳞蝰素(Echistatin)”及“蛇岛蝮毒凝血酶(G1oshedobin)”等。

参考资料

  1. ^ 美荷顿斯,罗拔 (1961年), "《Lanthanotus: an important lizard in evolution》", 沙劳越博物馆期刊 第10册: 页320至322。
  2. ^ Klauber LM. 1997. Rattlesnakes: Their Habitats, Life Histories, and Influence on Mankind. Second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in 1956, 197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ISBN 0-520-21056-5.